皇帝文士图可以看出帝王之姿?从画像看帝皇颜值,到底靠谱吗

中国古代,皇帝肖像一般承载着教育意义和政治意义,其创作一般由皇帝下诏,宫廷画家奉旨创作而成

一般情况下皇帝像的绘制还需要皇帝的审察、批阅,宫廷画家以皇权意志为宗旨进行创作,使画作具有统治阶层意义。

不过在中国古代视觉图像中,皇帝除了肃穆威严的帝王形象,究竟还有哪些形象呢?

先秦至唐代帝王像

中国古代帝王具有至高无上的威严,受君权神授的观念影响,世人认为帝王不仅拥有超群的能力,还有超凡相貌。

人们常用“龙凤之姿,天日之表”来形容帝王形象,在中国绘画史上,帝王像的出现时间很早,关于帝王像的阐述散见于各种典籍。

如公元前二十六世纪,黄帝“画蚩尤之像以弭蠢乱”以威慑天下,使各国将领臣服,稳定政局。

皇帝像中还有“御容”,御容是皇帝像中的正式肖像,有着强烈的礼仪作用,御容一般供宫廷祭祀和臣民瞻仰。

御容像一般更具有庄严肃穆感,这种作品也最能够体现皇帝的身份地位与权威,宋代皇帝的正面御容像未流传下来。

可以发现,宋神宗以前,宋代皇帝像的范式还没有固定,各位皇帝的服饰、面部朝向以及坐具均有不同。

宋宣祖坐姿朝向画面的左侧,头戴通天冠,身穿绛纱袍,佩方心曲领;宋太祖坐姿朝向画面右侧。

头上所戴为幞头,身穿白长袍,束革带,脚踩乌皮靴;宋仁宗坐姿朝向画面左侧,头戴幞头,身穿朱袍。

《宋代皇帝画像立轴》中,宋太祖到宋哲宗均是两手放于腰前,且将右手大拇指露出,但在宋徽宗之后,画像中皇帝的手均被宽大的衣袖遮住。

所以,宋代皇帝像中的头冠服装呈现一种朴实大方的风格,整体色调干净淡雅,朴素而不加繁饰,富有文人气质。

宋时就已经有了皇帝正面的御容像,只是未流传下来,如今可以看到的宋代皇帝像均是四分之三侧面呈现,且人物的面部神态,多为端庄肃穆,神情凝重,体态动作较少改变。

画面布局方面,皇帝处于画面中心位置,人物为坐姿或站立,除人物和坐具外,画面背景一律以留白的形式处理。

从明代开始,皇帝像出现正面像,明英宗之后,明代皇帝像统一为正面坐像,更加容易把握皇帝的面貌特征,也更突出皇帝至高无上的尊荣地位

同时,明代以前的皇帝像,对服饰、配饰及环境的刻画较为简略,明英宗之后,开始注重对御容像中的服装、座椅、地毯和屏风的刻画,纹饰极为精致

装饰感和工艺感明显胜于前代,设色也十分艳丽,凸显出富丽堂皇的皇家气质。

清代皇帝像清代皇帝对御容像非常重视,除末代皇帝溥仪外,每朝皇帝均有御容朝服像传世。

由于西方科技与艺术的传入,清代皇帝注意到西方绘画的写实技巧,清乾隆皇帝曾要求郎世宁“许其形似,未许其神全”。

清代皇帝开始注重肖像的形似,这对清代肖像画创作产生影响,使清代御容像带有西洋画风格。

服饰方面,清代御容朝服像的标准形式在康熙时期得以确定,如现故宫博物院藏的《康熙朝服像》。

康熙皇帝穿着典型的满族夏式朝服和冠帽,朝服上有披领明黄色暗花八团龙纹,据清《八旗通志》记载:“凡朝期俱用披领,平居止用袍”

可见这幅皇帝像较为写实;衣纹图案的绘制上,画家采用平面勾画法,将颜色平涂于画面,衣纹褶皱处进行层层晕染,更加突出服饰的质感。

绘画技法方面,随着西方传教士画家来华,清代宫廷肖像画融合了西方绘画技法。

在中国古代视觉图像中,除了可以看到肃穆威严的帝王形象,其实它还有很多文士图像,那么来看一下究竟都有哪些呢?

清代皇帝的文士图像

雍正皇帝的文士图像清代绘画作品中,描绘皇帝文士形象的图像主要见于清雍正、乾隆两位皇帝。

雍正皇帝的文士形象集中在《胤禛行乐图册》中,如《胤禛行乐图册•松涧鼓琴页》中,雍正皇帝一身汉式宽袖长衫。

头缚蓝色小巾,盘腿端坐在鹿皮垫上,于溪畔弹奏古琴,一副抚琴文士之态,运用“没骨法”对面部进行晕染,凸显出雍正皇帝面貌的神采。

专注情状跃然纸上,画面深秀,设色典雅,笔法精细工整,图中山溪潺潺、月光通明、松柏苍劲古朴,与雍正皇帝拨动琴弦的文雅形象相得益彰,构成诗情画意之境。

《胤禛行乐图册·书斋写经页》描绘了雍正一袭汉人书生服,持笔书写经文的情景,画面中的门窗和案桌都采用界画法,笔法精密工致。

画家采用“没骨法”对画中雍正皇帝的面部进行渲染,人物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画中书桌两侧摆放着小松盆景和装饰性的镜子。

墙壁上挂着巨大的山水画,门口种植着兰花,整体环境清幽雅致,室内装饰颇似明末清初的文人书斋。

《胤禛汉装行乐图册·停舟待月页》中,雍正皇帝身穿汉服,头戴蓝色儒巾,面带微笑,神情怡然,雍正身处一只孤舟之中。

孤舟藏匿在芦花深处,舟中红色的炕床上放置着一册未读完的典籍展卷,雍正体态侧倾。

探身倚在舟头,好似刚刚将手中的书卷放下,正凝神远眺,俨然一位闲适悠然的文士。

还如《胤禛行乐图册·清流濯足页》中,雍正头戴斗笠,半露胸襟,一副汉人农夫形象,坐在溪边的柳树树干上洗足。

一派闲适惬意,画中的柳树树干苍劲古朴,清澈的溪水被搅动得泛起层层波纹,溪边的绿草疏密相间,错落有致,更显恬静美好的生活之趣。

《乾隆皇帝是一是二图轴》中的构图颇具深意,以画中画的形式表现乾隆的肖像,图中乾隆皇帝装扮成汉人文士。

后景屏风上则是一张与前景一模一样的乾隆画像,此幅图轴的构图仿南宋《画屏人物图》。

乾隆皇帝将南宋《画屏人物图》中的主人公换成自己,图中乾隆皇帝身处于富丽堂皇的书房。

一副文士装扮坐在床榻上,一腿曲盘,一腿垂于座前,右手援笔,左手拿着纸卷,注视着案几旁倒茶的侍从。

书房中摆放着商代青铜觚、新莽嘉量、元代瓷器等众多古玩,乾隆皇帝身后是一个巨幅的磅礴山水图,反映了乾隆皇帝对传统巧工器具的喜爱和高雅的生活志趣。

可以看出御容像多数是以孤立的皇帝形象出现,而且皇帝的身后不绘制侍从,并且几乎不设背景,不过随着时间的变化,它又会有什么样的发展呢?

御容像背景隐逸

明代,尤其是明英宗以后,皇帝御容像中添加了屏风作为画面背景。

其纹饰刻画极为精致,设色艳丽,具有较强的装饰感和工艺感,充分体现了无上尊荣的皇家地位。

但传统御容像中的背景至多一扇华贵精美的屏风,凸显皇帝的威仪,御容像的画面颜色主要使用红色和黄色,以平涂为主,再无其他背景。

而清代皇帝文士图中,不仅衣冠服饰贴近汉族文士,其背景尽显文士清逸之风。

如《胤禛行乐图册·采菊东篱页》,图中红叶翩跹,溪流和花草在幽微的秋风中漂流、摇曳,雍正皇帝站立在茅屋门前。

身穿宽袖汉服,头戴竹藤笠帽,手持倚仗,踽踽独行,微抬下颚看向远处,犹如超脱尘世的隐士。

历代御容像一般以孤立的皇帝形象出现,画中背景一般为空白,主要是为了突出御容像“思贤戒恶”的教化功能,而忽视了对皇帝所处周围场景的描绘。

除了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刻画,表现出唐太宗召见使臣禄东赞的现实场景,初具故事性。

但《步辇图》中不设背景,因而也没有对唐太宗所处场景中其他景物的描绘

与一般御容像不同的是,清代皇帝文士图涉及题材多样,描绘了各类生活场景与行为活动。

南朝时期《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中,荣启期在树下鼓琴;摹顾恺之《斫琴图》则描绘了古代文士制琴的过程,“琴”似乎成为代表中国文士身份的典型乐器。

至宋,文士阶层甚至将古琴纳入其政治理想的一部分,“在这些文人趣味之中,古琴的意象往往体现为一种‘隐士情结’,所谓‘归隐山林’是许多文人梦寐以求的生活方式之一。

而当他们在现实中必须为生活奔走,为官职干涉,归隐山林往往就成了一种梦想”。

雍正皇帝有《胤禛行乐图册·书斋写经页》,描绘了雍正皇帝身着汉人书生服,持笔书写经文的情景。

画面中的门窗和书桌采用界画法描绘,笔法精密工致,画中还描绘了书桌、盆景、山水画、兰花等景物,营造出清幽雅致的书斋环境。

室内装饰颇似明末清初的文人书斋;雍正皇帝面部的描绘则采用“没骨法”进行层层渲染,人物神态刻画得非常逼真。

御容像通常受其教化功能的约束,对皇帝姿态的描绘通常遵循着既定程式,除脸部的朝向、站立或端坐的差异之外。

皇帝的体态一般趋于固定,通常延续先帝御容像中的姿态,表情矜重,动作变化较少。

而清代皇帝文士图中,清代皇帝的体态多样,举止不一,富有变化,更具亲和力和真实感。传统御容像中,皇帝的体态庄重端正,身躯笔直有力。

但《乾隆皇帝写字像轴》中,乾隆身着汉服,一手拈须,一手执笔,腰背倚靠在座椅,更显舒适,仿佛已不是高高在上的君王,而仅是一名居家著书的文士。

从画风来看,人物面部利用明暗凸显立体感,或出自郎世宁之手,其余树木、家具则有明显的中国特色,线条以中锋为主,提按变化明显。

清代皇帝文士图的形成原因是综合而复杂的,它的产生可以解释为一种“合力的作用”,教育和政治因素分别是其重要的“矢力”。

“留意斯文”的宫廷教育内容与“以儒治世”的教育目的给清代皇帝灌输了儒家文化意识。

清代皇帝对汉文化具有认同感,“文人”品质深化于心,进而促使清代皇帝文士图的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文士   帝皇   帝王   雍正   皇帝   朝服   雍正皇帝   图册   画像   清代   画面   形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