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中国一定会有,关键要靠我们自己

确保美方拥有的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在内的尖端技术“我们有,中国没有”!

近日,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再次炒作中美芯片竞争,直言将“不惜一切代价,包括扩大管制”。

近年来,以“脱钩断链”“小院高墙”专门遏制中国科技创新发展,愈发成为美国政界“共识”。包括进出口管制、出入境投资限制、电信和电子产品许可制度、签证禁令、金融制裁在内,打压中国科技发展的手段不断翻新。

作为世界第一强国,美国的技术封锁来势汹汹。但不论从历史上,还是从理论上来看,“卡脖子”都不是多么高明的策略,而是注定失败的选择。

(一)

在很多美国政客眼中,科技优势是其维系绝对霸权的基础之一。

二战结束后,如何让科技更好服务美国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全?1944年,美国总统罗斯福要求当时的美国科学研究发展局主任万尼瓦尔·布什认真思考这一课题。

布什由此提出了影响战后美国科学研究体系建构的研究报告——《科学:无尽的前沿》。该报告认为:美国发展的物理空间边疆虽然消失了,但科学作为“没有终点的边疆”将持续存在,并成为未来美国经济繁荣、公民高质量生活和国家安全的基础,这一趋势要求联邦政府承担起科技发展的主要责任。

然而,美国政府虽然一边承担起了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的主要资助者角色,通过各种手段推动本国科技发展;一边也在根深蒂固的零和思维、霸权思维驱使下,利用各种手段对他国进行技术封锁,成为人类科技合作进步的巨大阻碍。

美国在科技领域谋求霸权的做法,被学者称为“技术民族主义”,就是通过掌控关键技术、实行技术出口管制、金融控制以及采用限制进入、联合盟友施压手段实施市场控制,实现对竞争对手供给端到需求端的全面打击,以此维持科技霸主地位,谋求特权垄断和超额利润。

(二)眼看着今天的中国在自主创新上不断发力,美国祭出“技术封锁”带有某种历史必然,但以史为鉴,一国对他国技术所施加的封锁,其实最后总表现得那么事与愿违。

17世纪,为了阻止英国崛起,整个欧洲大陆对其进行了全面封锁。然而,由于新教革命和宗教冲突,大量技术工人从荷兰、法国等地逃离到英伦三岛,传播了以纺织技术为代表的很多先进技术,最终促进了珍妮纺纱机的诞生,并与蒸汽机动力相结合,孕育出全面赶超欧洲大陆的工业革命。

18世纪,为保持自身优势地位,防止工业技术外泄,英国政府又对美国进行了严格的技术封锁,不准任何一个英国技师、任何一张英国图纸、任何一台英国机器运到美洲。但大西洋彼岸广阔的市场,还是吸引着源源不断的“淘金者”。其中一位名叫塞缪尔·斯莱特的纺纱工,凭借自己超强的记忆力,在美国成功复制了英国工业的“皇冠”阿克莱特纺纱机,打响了美国工业革命的第一枪。

20世纪,面对德国崛起,法国、俄国、奥地利以及美国等国家,对德国进行了全面的科学与技术封锁,不允许德国科学家参加任何学会,不允许他们在国际杂志上发文章,不允许任何的科技专家与德国合作。但封锁的结果是,德国自主构建了其大学体系、研究院体系、实验室体系,成为20世纪初期全世界专利技术、工业技术发展最为迅猛的一个国家。

这些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任何新兴大国在其关键成长期都会遭受守成大国在技术上、贸易上的强烈打压,任何一个成功的新兴大国也都是在这种打压中成功突围,并实现技术全面赶超和崛起的。

(三)技术封锁注定失败的第一个原因,是技术发展本身的规律。

从改良蒸汽机掀起第一次工业革命,到芯片飞速进步支撑起信息革命,我们可以发现,每一次技术进步都推动了人类全球化的发展,同时每一次全球化的深入又带来了技术的进步。随着科学研究的进步,技术的创新愈发是一个系统性的集纳,愈发需要多学科、多产业、多市场之间相互配合。

这就注定了,技术的进步必然带来技术的传播,技术的发展必须配合技术的扩散,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实现效率最优,才能形成从实验室到流水线的完整循环。

技术封锁注定失败的第二个原因,是企业的市场逻辑与国家的霸权逻辑之间的矛盾。

市场逻辑倾向于在国内国际市场寻求利润,实现财富最大化,因此关注的是绝对收益;霸权逻辑的核心是权力,关心维持世界权力等级化的目标,更加关注相对收益。

众所周知,美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权力来自于资本,而资本不可能按捺住逐利的冲动。同时,技术扩散也是企业“找回”前期投入、寻求技术租金、保证利润和维持运行的客观需求,也是为新技术研发积累财富基础、保障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手段。

市场逻辑驱动下的技术扩散有其客观性,资本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其不可能阻断自家的跨国公司进行技术传播以获得利润。技术封锁就像用筛子建拦水坝,再怎么费力,水还是会穿过缝隙流向它该流向的地方。

技术封锁注定失败的第三个原因,是被遏制国家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技术创新离不开科学发展。而科学的基础理论,是全球共享的,并不存在只属于某个国家的相对论或是量子力学。这就决定了,任何一项已知的技术,要卡是卡不住的,突破只是时间问题。

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封锁政策对于许多后发国家而言,往往是坚定不移自主创新的“发令枪”,反而促进了该国科学体系激发出强大潜能,使国家创新发挥出巨大能量。

这样的剧情,中国再熟悉不过。从新中国成立仅一个月,限制先进技术出口的“巴黎统筹委员会”便宣告成立;到1999年荒谬的《考克斯报告》出台,令中国商业航天发射25年来没接到过任何一笔美国订单;再到剔除设备、禁止投资、直接断供等各种手段对华为轮番招呼,直接变“不让华为卖进来”为“不让华为造出来”……

新中国75年来,美国从来没有在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上与中国进行深度合作和对接,但我们仍然在百折不挠的奋斗中,自己建成了完整的工业门类,拥有各种先进的“大国重器”。放眼未来,我们完全有信心在这样那样的封锁中,依赖于我们自己的发展体量实现相对良性的自我循环,不断突破卡脖子核心技术。(四)否定市场经济,背弃产业规律,充斥着唯我独尊、狭隘自大霸凌作风的技术封锁注定失败。但这并不意味着守成大国对后发国家的技术赶超没有办法进行遏制,我们必须抱有充分的警惕。从技术经济学的理论上讲,要遏制一个后发国家进行技术赶超,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封锁,而是有步骤地转让落后技术给它们。

这种落后技术的转让,可以从根本上颠覆后发国家的自我研发体系,特别是当它们自我研发刚刚有所收获的时候,来自发达国家的技术转让会直接让这些自我研发体系在竞争中被摧毁。

就拿信创产业来说,长期以来,软件的“开源”往往被认为是一种无私的、具有奉献精神的,甚至可以说是伟大的理念与行为。例如正是因为有了“开源”的存在,我们才能用上免费的Android操作系统,享受到过去难以想象的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便利。

诚然,开源模式可以使国内开发者站在全球同行的顶尖研究及应用成果之上实现更高的自主创新,而不需要重复“造轮子”;利用开源代码进行创新性工作也是贯穿于整个软件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完全从头自己搞一套并不现实。

但某种意义上说,开源具有“麻痹性”,以为源代码全部公开就透明了,就完全掌握了,事实却是,一个系统的代码有几千万行,想要真正掌握,必须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去分析,工作量堪比重新开发。

开源还可能挫伤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比如,在免费的Android操作系统占据手机半壁江山的同时,国产操作系统的发展变得十分缓慢;再比如,在ChatGPT狂飙突进的同时,其会不会将GPT-4开源成了后续创业者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导致一些投资机构不敢资助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的创业者,无形中帮助OpenAI消灭了大量潜在竞争者。

因此,无论美国在对华科技政策的程度上、尺度上、节奏上、范围上出现怎样的变化,坚定不移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都必须成为中国社会的共识,决不能出现犹豫与摇摆

(五)当一个国家无比重视并孜孜不倦钻研核心技术的时候,就是这个国家心气十足、蓬勃向上的时期。

75年来,中国在战风斗雨中一步步锻造着破局突围的能力。有统计指出,德国当年在赶超的时候,其体量大概占核心守成大国40%左右的水平;日本在与美国进行技术挑战的时候,其GDP占到美国GDP的32%左右。

而今时今日,中国发展所积累的物质基础和规模体量,远超当年的德日,既为我们抵御外部风险提供了充足有效的回旋余地,也为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和强力支撑。

当然,发展自主技术是必然的、必要的,但一定不要把自主技术和开放对立起来,而是要紧密地统一起来。

要相信,执意拉起“科技铁幕”者,只会蒙蔽自己的双眼;执意构筑“小院高墙”者,只会落得个作茧自缚。无论到了什么时候,“倡导合作交流、反对封闭对抗”都是大局,是大势。

我国高科技企业、高校特别是那些受到美国制裁的高校和企业,要有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劲,积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向国际同行学习交流合作,反对美国破坏科技和教育合作的种种做法。惟其如此才能“以我为主”,在部分领域国际重大科学问题新规则的制定上掌握主动权话语权。

(六)

1983年,北京政协礼堂。礼堂正中摆着一台电视,旁边站着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电视即将播放他的纪录片《第三次浪潮》。片中,电脑和网络勾勒出无限广阔的未来。

台下观众心潮澎湃,散场时蜂拥提问,“我们是不是已经错过了?我们还能赶上么?”

面对打开国门后中外科技的差距,让国人对错失分外敏感,当信息化革命叠加科学的春天,一代人投身科技大潮,呕心沥血跟上了世界大势。

“没有人能熄灭满天星光”。今天的中国,拥有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好的创新基础、创新条件与创新资源,只需要坚定不移做好我们自己的事。而美国执着于人为制造分裂对抗、意欲扼住竞争者咽喉的霸权霸凌霸道,终会在失败后成为又一个历史教训。

参考文献

任琳, 黄宇韬. 技术与霸权兴衰的关系——国家与市场逻辑的博弈[J].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20, (05): 131-153+159-160.

洪后其,傅家骥.现行经济体制对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1(04):13-15.

傅家骥.对技术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理论基础的探讨[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01):79-82.

刘元春.全球技术周期视角下的中国创新机遇期[J].中国经济评论,2020(04):10-19.

刘元春,李煜.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一种结构主义的观点[J].教学与研究,2001(12):17-22.

秉泽.技术暗战:英国的技术封锁是如何失败的[J].保密工作,2020(08):61-63.

姚洋.如何才能实现技术自主创新[J].创新世界周刊,2021(02):22-23+6.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中国   德国   英国   霸权   美国   大国   体系   关键   科学   国家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