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称帝后,为了避免父亲给他下跪,想出一妙招,后世沿用两千年

在人们的印象中,刘邦就是个“流氓皇帝”。殊不知,刘邦还是个大孝子。


在他当上皇帝后,按理说,其父亲刘太公也要对其下跪行礼。但是作为一个孝子,刘邦不愿意这样,于是他想出一个妙招。没想到竟然被后世沿用2000年。

父爱如山,为了这个不成器的儿子,刘太公付出了太多

刘邦,出生在楚国的丰邑。其祖父是丰邑邑令,也就是类似县令的存在。所以刘邦一家在丰邑也算是地方豪强。


不过,随着其祖父去世,老刘家开始走下坡路了。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刘邦出生的时候,老刘家依然富裕,有良田百亩,颇有家资。这水平,也算是个小地主了。


从很多方面我们都能看出,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对于这个儿子是很喜欢的。


刘邦很小的时候,刘太公就将他送去私塾学习识文断句。要知道,那可是战国时期,字都是在竹简上刻的。读书人十分稀有,读书的成本也非常高。


按理说,老刘家是以种地为生的,完全没必要读书识字。刘太公这么做,明显是对刘邦寄予厚望,希望他未来能有所成就,光耀门庭。

随着年纪的增长,刘邦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了。在听说了信陵君的事迹后,刘邦无限向往。他希望能投奔信陵君门下,做一个门客。


刘邦多次向刘太公请求,刘太公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说:“外面兵荒马乱的,秦国的军队经常打过来。你要想出远门,就先练就武艺,否则你还没见到信陵君,人先交代在路上了。还有,读书的事情你也别落下,做门客的,没点本事,谁要你?”


别说,刘邦真的吃这套。此后,他更加努力地学习。同时,他也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找到一位游侠拜师,学了一些粗浅功夫。


等刘邦觉得自己本事学得差不多了,再次找到刘太公,希望能远行。


那时候,出远门可是危险重重,刘太公自然不舍。但是他觉得自己这个儿子不是池中物,小小的丰邑容不下他的。于是答应了他的请求,并且给他准备了丰厚的盘缠。外出远行的花费巨大,这也就是为什么那时候很少有人远行。

刘邦乐呵呵地上路了,结果刚走到半道上,他才听说,信陵君已经去世了。这下子刘邦的计划完全被打乱了,一时间他手足无措,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该怎么办好?


回去吧,他不甘心。可是,不回去,他又能去哪里呢?


后来他多番打听,得知信陵君昔日的门客张耳,此时正在外黄做县令。张耳效仿信陵君,广招门客。刘邦一琢磨决定改道去外黄,投奔张耳。


谁也想不到,这一决定改变了刘邦的一生。张耳与刘邦一见如故,觉得刘邦是个可造之才,将其留在身边,悉心教导。

张耳毕竟是在信陵君身边待过的人,见识、阅历,远非刘邦可以比拟的。从他那里,刘邦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可以说是少走几十年弯路。


几年后,秦灭魏,张耳和刘邦不得不各奔东西。刘邦顺理成章地回到了丰邑。


刘太公见儿子在家中无所事事,便劝他去耕种,被刘邦果断拒绝了。毕竟,刘邦已经见过世面,自然不愿意老老实实耕种,碌碌无为地度过余生。他想要做一番大事,但是要等待机会。


此时,刘太公的内心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他觉得自己这个儿子有本事,未来可期。另一方面,他觉得年轻人老这么无所事事,也不是个事。毕竟,在当时,耕种是绝大部分人的生活方式,就和呼吸一样正常。


在几次劝说无果后,刘太公也放弃了。心想:也罢,反正家里有钱有地,养一个吃白饭的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用郡县制,泗水郡急需招募一批人出任亭长。得到消息的刘太公急忙叫来刘邦:“你不想种地,我不勉强你。但是现在秦朝招募亭长,你总不能推却吧?秦朝用人,对家资也有要求。不过你别担心,爹帮你搞定。”


刘邦闻言,十分感动,他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好好报答父亲。


以刘邦的本事,很顺利地通过考核,成为了一名亭长。


别看亭长只是个吏,但是秦朝其实有些官吏不分。刘邦这个亭长,手下也有几十、上百号人的。毕竟他要维护安定,偶尔还要讨伐一下山贼、土匪啥的。


正是因为当上了亭长,刘邦才得以结识萧何、曹参等人,以后共谋大事。而他能成为亭长,则是多亏了刘太公。

知恩图报,刘邦亏欠刘太公太多

楚汉争霸时期,已经成为汉王的刘邦,原本打算把自己的家人全都接到身边。谁知,彭城之战,刘邦大败,刘邦的家人全都落入项羽手中。


荥阳对峙的时候,项羽为了让刘邦投降。以刘太公的性命相要挟。如果刘邦不自缚双手,出城投降,他就把刘太公丢锅里炖了。


刘邦当时心里甭提多难受了,可是他明白,他投降,刘太公难逃一死。他不投降,刘太公还有利用价值,项羽反而会留其一命。


于是刘邦拿出“无赖”做派,说道:“项羽,你忘了当年我们可是结拜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要炖了自己的爹,到时候给我送一碗过来。”

项羽气得牙痒痒,但是权衡利弊后,还是放过了刘太公。


刘邦这一辈子,谁都不欠,唯独欠刘太公太多了。因此,当他坐上皇位后,便想方设法报答父亲。


刘邦当上皇帝后,大封宗室。但凡和刘邦沾亲带故的,都得到了封赏。唯独刘邦大哥的儿子没得到封赏。


原来,刘邦早年由于不事劳作,经常到大哥家蹭吃蹭喝。他一个人去也就算了,还带上一帮“狐朋狗友”。大嫂对其不胜其烦。


有一次,刘邦又带着人去蹭饭,大嫂故意用饭勺刮锅底,说没饭了。刘邦因此在兄弟面前丢了面子。后来他折返回来,发现大嫂家其实还有饭,明显是不愿意让自己吃。

刘邦这人,记恩能记一辈子,记仇也能记一辈子。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依然记得此事,竟然因此不封大哥的后人(刘邦大哥已经去世)。


后来,还是刘太公看不过去了,劝道:“你大哥当年待你不薄,何况大家毕竟是一家人,过去的事情都过去了,你好歹封你大哥的儿子个官当当吧。”


既然老爹都开口了,刘邦只得从命。不过他也耍了个心眼,封大哥的儿子为羹颉侯,羹颉就是剩饭的意思。可见刘邦有多么记仇。


此外,刘邦见父亲在宫里住着,很不开心。问其原因,原来是怀念当初丰邑的生活,怀念那些街坊邻居。

刘邦闻言,说道:“这个好办,还请父亲再忍耐个一年半载,到时候这事情我一定帮你搞定。”


一年后,刘邦带着刘太公离开长安城,来到了临近的一座城镇。刘太公下了马车后,眼睛立刻湿润了。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和丰邑一模一样。更重要的是,那些街坊邻居都在这里。


刘太公走了过去:“老王、老李,真的是你们?”


对方大笑道:“除了我们还能有谁?这也多亏了陛下,他为了你,特意仿造丰邑修建了这座新丰城,还让大伙都搬到这里来。他真是个大孝子呀,为了你可谓是用心良苦。”

刘太公转过身去,握住刘邦的手,说道:“儿子,让你费心了。”


刘邦满脸笑意地答道:“爹,你开心就行。我这辈子欠你的太多了,这些都是我该做的。”


此事一时间传为美谈,人们无不称赞刘邦孝顺。


心生一计,让父亲不用下跪行礼

刘邦在当上皇帝后,一直有个问题困扰着他。那就是刘太公虽然是皇帝的父亲,但是也是臣子。按理说,臣子见到皇帝,是要下跪行礼的。可是刘邦是个大孝子,他不愿意这样。


虽然一些大臣私下里和他说过此事,甚至告诫刘邦:礼法乃是秩序的根本,如果刘邦不尊礼法,恐出大乱。

但是刘邦依然我行我素,他按照普通人家的习惯,五天朝见刘太公一次,向其请安、问好。


有一天,刘邦又照常去向刘太公请安。刘太公当时正在扫地,看到刘邦准备对其参拜,急忙侧身让开。


刘邦好奇,就问道:“父亲,你这是何意?”


刘太公答道:“你是皇帝,我是臣子,不能因为我就乱了礼法。你不应该向我请安,反倒是我应该下跪行礼才对。”


刘太公的回答让刘邦很为难,什么礼法不礼法,他倒是无所谓,但是此事不解决,他无法向父亲请安、问好。他更不愿意让父亲对自己下跪行礼。

回宫后,刘邦找来一群谋士,一琢磨,于是发明出了“太上皇”这一称号。


刘邦下旨,封刘太公为太上皇,地位还在皇帝之上,但是无实权。第二天,刘邦继续去向刘太公请安、问好,一切如故。而朝臣那边,再也没有闲言闲语了。


就这样,刘太公成了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而且是唯一一位没有做过君王,却成为太上皇的人。


其实抛开礼法,父慈子孝乃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父亲对儿子好,儿子对父亲孝顺。即使是刘邦这样的“流氓皇帝”,一样懂得要尽孝。反倒是现在,感觉家庭亲情淡了许多。其实父母也不一定要子女尽孝,子女抽空多陪陪父母,他们就很满足了。然而,很多人连这点都做不到,这就耐人寻味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刘邦   项羽   亭长   父亲   太上皇   门客   礼法   太公   妙招   后世   皇帝   千年   儿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