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死于斧声烛影,宋太宗到底是不是凶手?司马光一语道破真相

众所周知赵匡胤是北宋的开国皇帝,雄才大略志向远大,在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下统一我国南方大部分土地,从根本上结束五代十国的战乱局面。

回看赵匡胤一生的历史,似乎用几个成语就可以总结下来,比如陈桥兵变、金匮之盟和斧声烛影,而这三个成语又构成北宋历史上一桩悬案,即使赵匡胤的死到底和皇位继承有没有关系。

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其中的故事。


主弱臣强,陈桥兵变

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一场无血政变,成功地取代后周自己登上了皇位,该历史性的事件标志着五代十国时期的结束和北宋王朝的建立。

当时后周皇帝柴宗训年幼无能,国政由符太后和宰相范质掌控,当辽国和北汉联合南下的虚假消息传来时,范质决定派赵匡胤率军北上抵御。

然而他却不知道这是一个阴谋,赵匡胤借此机会将所有的兵马揽于麾下,之后就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弟弟赵光义和臣子赵普等人策划,将士们拥立赵匡胤为皇帝,这一事件被称为“黄袍加身”。

班师回开封后赵匡胤严格约束军队纪律,没有发生抢掠市场如常,单单这一点在混乱的五代十国就极为罕见,也因此他的政变深得民心。



陈桥兵变的成功,是赵匡胤的军事实力和政治手腕的体现,政变策略相对温和没有造成大规模的流血冲突,史书记载“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创造一个和平更替的奇迹。

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定都开封,建立北宋王朝,也为我国历史开启一个新的篇章。《易经》有言:“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赵匡胤的人品没有任何问题,但大环境却为其后来的人生埋下伏笔。

金匮之盟,历史疑云

金匮之盟是北宋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事情,至今仍激发着无数历史学者和爱好者的热议。

据相关史料记载,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在临终时,召见宰相赵普并命其记录遗言,让赵匡胤死后将皇位传给其弟赵光义,之后这份遗旨被藏在一个金匮之中,所以才得名金匮之盟。



为何杜太后要让大儿子传位给二儿子,当时她问了一个问题:你(赵匡胤)为何能够从后周的手里夺走天下,原因就是当朝皇帝孤儿寡母好欺负。

言外之意也很简单,若是你将皇帝之位传给自幼小的孩子,到时候很容易重蹈当年的覆辙。那么,金匮之盟可相信吗?至今其真实性一直备受质疑。

有观点认为这可能是赵光义和赵普,为合法化赵光义的继位而伪造的故事,从时间上来看,金匮之盟是在赵光义继位之后才宣告天下的。

除此之外,还有两件事情说明“金匮之盟”存在嫌疑,其一赵光义在位期间,赵匡胤的其他兄弟和儿子相继遭遇不幸,这件事情多少让人怀疑是皇帝做的。



其二北宋初年,赵匡胤出于对洛阳的个人情感以及战略考量,有意将都城从开封迁往洛阳。然而,这一提议遭到时任开封府尹的赵光义的强烈反对。

洛阳不仅是赵匡胤的出生地,也是青少年时期的成长地,多多少少有些感情。与此同时,洛阳曾是多个朝代的都城,拥有辉煌的历史和战略意义,迁都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赵光义则率先提出自己的反对意见,首先开封城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地位已然确立,迁都将会动摇国家的根基、影响社会稳定。

其次开封的漕运系统发达,是全国粮食和物资集散地,迁都将会给国家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当然,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他没有提,那就是赵光义在开封已经建立自己的政治势力,迁都意味着将失去这些政治资本,对于以后的夺权有很大的不利。

总的来说,是否迁都洛阳是一场关于权力和利益的较量,赵匡胤希望通过迁都来加强中央集权,赵光义则担心失去自己的政治地位,最终后者以“在德不在险”为由劝说赵匡胤放弃迁都计划。

意思就是说,国家的长治久安依赖于君主的德治,而非地理位置的险要。不管怎么说赵匡胤最后没有迁都,赵光义的势力也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多年后与哥哥有了一较高下的资本。

斧声烛影是否是真的

公元976年的某一个夜晚,赵匡胤与其弟赵光义在宫中饮酒,烛影摇曳之间传来斧声。也正是在这一夜赵匡胤神秘离世,而后赵光义随即继位,这个事件被后世称为“烛影斧声”。



由于这件事情没有第三人在场,一直以来都有赵光义弑兄登基的传说,但因无法证实而成为千古疑案。

再加上赵光义登基后一反常例,一年未完时就下诏改元,还下旨流放亲弟赵廷美至死,又逼宋太祖次子赵德昭自杀,太祖四子赵德芳也离奇病死。

这些怪异的迹象频频发生,世人更加怀疑赵光义是谋杀兄长而即位。在北宋的历史长河中,赵匡胤的死亡始终是一个扑朔迷离的话题,关于这个话题历史上有多种说法。

一种观点认为是赵光义谋害哥哥赵匡胤,目的就是篡夺皇位。另一种说法则是赵匡胤的死是偶然的,赵光义继位是因为之前已有相应的安排,比如“金匮之盟”约定赵匡胤去世后由赵光义继位。



《宋史》等正史记载,对于赵匡胤的死因并没有详细的描述,只是简单地提到他在万岁殿崩逝,司马光则在自己的《治水纪闻》中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他是这样记载的,赵匡胤去世后,宋皇后原本是派遣王继恩去请赵德芳入宫登基称帝,但王继恩却转身去了赵光义的府邸,如此以来后者必然占尽先机顺利登基。

根据司马光的观点来看,赵匡胤的死说白了就是一个巧合,赵光义早有篡位之意,当时开封府尹期间就不断在汴京内培植党羽、贿赂官员。

赵匡胤必然知晓此事,所以才有了迁都之心,可惜至死都没有实现。斧声烛影那一晚,两兄弟或许因一些矛盾发生争吵,但赵光义并没有痛下杀手。



总的来说,赵光义的确有夺位之心,但却没有杀兄之意,王继恩的暗中通知、麾下势力的鼎力支持,才能够顺利取代兄长成为宋太宗。

至于为何杀兄、杀侄子,或许是害怕对方效仿自己吧,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烛影   都城   后周   洛阳   兵变   皇位   北宋   凶手   皇帝   真相   政治   历史   司马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