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百韬临死前,不仅只悲叹过“我有三不解”,还有一个“三必然”

一、从黄新到黄百韬

恐怕大多数人都不知道,黄百韬原来叫黄新——有杜聿明为证。那是豫东战役时,由于黄百韬率领大军突至,一下子打乱了粟裕之前的部署。虽黄百韬突袭一时爽,但面对咱粟大将,他必然是要付出了惨重代价的。

果然随后,黄百韬就遭到了粟裕大军围攻。一时间黄百韬的情况万分危急,杜聿明也非常着急,于是在1947年7月6日这天,飞临战场上空亲自指挥。

当时黄百韬就跟杜聿明进行了通话,他大叫道:“杜长官,民国22年庐山训练团时,我们是上下铺,当时我的名字叫黄新,我从未叫过苦,但是今天我不能不告急!


那么他好端端地叫着黄新,为啥突然改叫了黄百韬?这就引出了另一位响当当的历史人物来了,谁?正是张振汉!也就是被贺龙生擒的那位,不但走完了长征路,还成为了咱红军的战术教官。

那是在1935年,张振汉统领第41师围剿红军。黄百韬当时出任的是144旅的旅长,先期抵达了忠堡。而张振汉则在几公里外的狗皮岭,遭到红军包围。当时张振汉还不怕呢,认为黄百韬一定会来救援我。

结果直至张振汉被生擒,也没见黄百韬的一兵一卒。那么为啥黄百韬没来救援?因为遭到了红军阻击,由于搞不清红军到底有多少人马,所以打了几下就缩回去了,哪料随后,非常好玩的事就出现了。


此战过后,黄百韬竟然因“坚守忠堡”有功,升任为师长了。但突围出来的国军将士们却都急眼了——凭啥啊?就是“黄新”这小子,见死不救“坐视友军被歼”。于是群情激奋,一竿子就把这事给捅上去了,

黄百韬也自知理亏,明白自己这师长是坐不住了,于是主动辞职,报名去参加“陆军大学学习”,并随后改名叫了黄百韬。

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许真是因改名改出了好运气,黄百韬这个“杂牌”,竟然随后就时来运转了。


二、从杂牌到嫡系

在毕业后,黄百韬当上了军事委员会的高参,并因一篇论文写得相当出色,得到了何应钦的赏识。随着抗战爆发,何应钦就推荐黄百韬,去了顾祝同的第三战区当上了参谋长。

由此黄百韬抱上了顾祝同这条大腿,并在解放战争时期,一跃成为了顾祝同手下第一大将,完成了由杂牌向嫡系的华丽转身。所以黄百韬由杂牌到嫡系,必须要感谢三个人,其一是张振汉,这是黄百韬因祸得福的开始,其二是何应钦,其三才是顾祝同。

当然这一切还跟黄百韬的才华有关——尤其是他的那篇论文,犹如后来廖耀湘法国留学的资历一样(也是被何应钦发现的),成为其人生转折点的关键。


不过也不得不承认,“不救张振汉”这事,也深刻影响了黄百韬,搞得他后来别管是谁,彼此有否过节,都不顾一切的玩命救援。就如这次主动入局豫东战役,虽差点被粟裕打崩,却最终也算达到了救火国军的目的。

于是,喜得“伯乐”何应钦拍案叫道:“黄百韬真英雄也!”顾祝同也是脸上放光,毕竟黄百韬这是我的小弟。蒋介石更是嘚瑟,一面吹嘘国军取得大捷,一面授黄百韬勋章啥的。

至于黄百韬,则正式步入名将之列,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国军准嫡系——起码在蒋介石、何应钦和顾祝同眼里是如此。但对黄埔生们来言,其实就是另一回事了,这就是黄百韬后来悲剧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三、“三不解”和“三必然”

对于黄百韬的悲剧,笔者认为:就是他跟黄埔生之间的矛盾。比如,南麻战役时黄百韬曾玩命救援过胡琏。结果此战过后,胡琏就开始自我吹嘘,蒋介石也趁机加吹胡琏是常胜将军。

结果气得黄百韬够呛,不反对你胡琏吹牛皮,可我的功劳呢?咋就只字不提啊。于是大骂胡琏,由此两人发生矛盾。

还有豫东战役,由于蒋介石封赏黄百韬,却责骂了邱清泉,导致邱清泉一肚子邪火,他自然不敢对蒋介石龇牙,咋办?就都记账在了黄百韬身上,又导致了邱清泉和黄百韬的矛盾。


所以淮海战役爆发后,邱清泉等兵团救援黄百韬时都磨磨蹭蹭。黄维兵团倒是积极,却也被围双堆集。就这样黄百韬最终兵败自杀,并还说出了著名的“三不解”。

一、我为什么那么傻,要在新安镇等候第四十四军两天?

二、我在新安镇等候两天之久,为什么不知道在运河上架设军桥?

三、李弥兵团既然以后要向东进攻来援救我,为什么当初不在曹八集掩护我后撤?

许多人都说,这“三不解”是黄百韬兵败身死前的反思。不过可知,黄百韬临死前除了这三不解外,其实还有一个“三必然”,这“三必然”才是最狠的。


那是黄百韬在新安镇,傻等第四十四军时,他曾找来监军总统府少将参军李以劻,说出过如下这一番话。

这次战事与以前战役性质不同,是主力决战,关系存亡,请告老总,注意激励各级战场指挥官,否则同归于尽,谁也走不了。

请你面报总统,我黄某受总统知遇之恩,生死早置之度外,决不辜负总统期望。

我临难是不苟免的,请记下来,一定要转到,国民党是斗不过共产党的,人家对上级指示奉行到底,我们则阴奉阳违。

现在是不是明白了,为啥笔者说这“三必然”是最狠的?

第一个必然:黄百韬已经判断出了,这次大战跟以往不同,是国共主力决战。只不过由于知道自己跟黄埔生的矛盾,才如此强调协调统一,放下恩怨,一起玩命,否则必然是国军诸将有一个算一个都同归于尽,谁也走不了。

事实也是如此,杜聿明、黄维、邱清泉、李弥、孙元良,和他黄百韬等国军战将,都给报销了。

第二个必然:告知蒋介石,我黄百韬必然会死,等于他是誓死报恩。

第三个必然:道出了蒋介石必然失败的逻辑,黄百韬是从国军内部矛盾入手,跟解放军对比后,给出的判断结果。

显然,从这“三必然”中可分析出,黄百韬一直是相当清醒的,却又无力改变。只能采取这种“死谏”方式了。

故而三不解和三必然,是由面(总体)到点(个人)的反思——根本就不是黄百韬不解,而是他的一种悲鸣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豫东   新安   不解   嫡系   国军   兵团   红军   蒋介石   战役   矛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