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欧美人都不炒菜,只有中国有?美国教授:中国活在原始时代!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文|不可史意

编辑|不可史意

前言

“民以食为天”,饮食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即便在同一个国家,不同的地区也有着不一样的饮食文化,但是在中国每个地区的人都对“炒菜”有着特殊的情怀。

因为饮食文化的不同,中西方对于烹饪的要求也大相径庭,中国人注重“色香味”,西方人注重“生冷甜”。

虽然饮食文化不同,但尊重彼此的饮食文化是最基本的要求,然而,对中国烹饪方式“炒菜”存在偏见,公然说出“中国活在原始时代”这种挑衅话语。

不爱但别伤害,这种最基本的道理都不懂吗?

炒菜的由来和发展

炒菜,与之密切相关的工具和原材料就是铁锅和食用油。

在古代,人们还尚未追求温饱以外的其他要求时,炒菜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中国冶铁技术和榨取食用油工具的变化史。

铁锅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多用铸铁制成,由于还未取得获取食用油得到技术,当时的主要烹饪方式是蒸煮,但是当时的铁锅价格昂贵,主要流传于贵族之间,平民百姓没有资格使用。

到了秦汉时期,由于冶铁技术的成熟,铁锅也有了统一的样式,这时候的人们已经发明出了专门榨取油作物的工具——水碓,食用油已见雏形但很昂贵,但是日常的烹饪方式依旧还是蒸、煮、炖。

然而在唐宋时期,民间的铁锅制作手艺更加精湛,植物油的使用很普遍,价格也便宜,百姓不再拘泥于原始的烹饪方式,有了新的烹饪技巧炒、炸、煎,这时候的炒菜已经很常见,是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宋朝是饮食文化的辉煌时代,甚至还出现了“外卖”服务,在《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见,有一位人物左手拿了两个碗,右手拿着一双筷子,左顾右盼寻找送餐的地方。

明清时期,烹饪方式的普及让不同的地区都开始交流烹饪技巧,当时出现的炒菜已经可以窥见一些现代名家炒菜的雏形,比如说川菜中的鱼香肉丝和鲁菜中的爆炒腰花等。

炒菜从唐宋时期发展到现在,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做菜方式了,从菜品中人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和饮食精神。

炒菜的方式并不固定,不同的原材料在不同人的手里,展现的样式和味道也不同,这体现了中国人的创新思维。

有时候人们品尝一道菜肴时,会尝出不同的调味品,花椒、茴香、鸡精、大蒜,会看到不同的原材料,肉食、蔬菜会掺杂在一起,虽然多但是看着很和谐,味道也能够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然而这些原材料并不是随意选择的,是厨师们经过多次试验反复推敲出来的,就是为了展现中国自古就有的观念——“和为贵”,中国人做什么都讲究“和谐”,与人相处和谐,与万物相和谐,不同的原材料融合在一起也要“和谐”。

相较于其他的烹饪方式、蒸炖煮,炒菜是最省时省力的,人们在做大餐时,会剩下很多其他的食材,秉持着不想浪费的观念,也想把这些食材做的好吃些,中国人的首选就是“炒”,食材的多加上“炒”的火味儿,会呈现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美味菜肴。

炒菜能够既省时又省力,还能不浪费菜品,很是契合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这其实也是一种节约精神的体现。

炒菜为什么不适合欧美人

西方人认为,饮食只是一种生存手段,特别注重食材的营养性,认为清淡的饮食方式更能最大程度上发挥出食物的营养价值,所以即便做出来味道一般,但是为了保持身体的营养均衡,仍能硬撑着吃下去。

同时一些西方国家受到环境的影响,尤其对于俄罗斯和冰岛人而言,他们常年的平均气温都在零度以下,冬天有些地方最低温度甚至在零下50度左右,对于饮食的基本要求就是热,但是他们又不喜欢吃油腻的东西。

所以“炒菜”不在他们考虑范围内,他们平时常用的烹饪方式就是烤和煎,这与他们当地常见的美食也相关。

在国外,最常见的肉类就是牛羊肉,比起“炒”,牛和羊的确更适合煎和烤,因为它们的肉质比较紧致。

而且西方国家有很多的半成品,这些东西本身在出售时已经加入了葱姜蒜和味精之类的调味品,而这些已经在食物表面存留很久的调料。

只要加热超过120度,原有物质的性质会发生变化,产生一定的毒性,所以半成品这种东西更适合蒸、煮。

“清炒时蔬”这种菜品,在西方人看来很不可思议,人们见到的很多西方蔬菜都是以沙拉的方式呈现在眼前的,比如说紫甘蓝、西红柿等,是不是经常能在沙拉中见到。

西方有五大快餐品,面包、三明治、汉堡包、热狗和比萨饼,这些在中国父母的眼里都是“垃圾食品”,在西方确实必不可少的主食,这些东西也都没有办法“炒”。

西方国家对于菜肴的理解简单明了,在他们眼里,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西红柿就是西红柿,各是各的味,彼此互不相干,色彩对比鲜明,滋味各自独立。

从这些都可以看出,西方人并不是不喜欢炒菜,而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肉类和菜品都不适合“炒”这种烹饪方式。

所以美国教授的说法,在我看来,纯属是吃不到葡萄就喊酸的行为,炒菜的实力不行还出言嘲讽中国,这就有些让人啼笑皆非了。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因为地域、天气和风俗习惯的不同,中西方的饮食文化也存在差异。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五千年的历史,随着烹饪器具的不断升级,加上人类发现了各种各样的调味品,在饮食上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层次。

从而使得现在的中国出现了享誉世界的五大菜品:鲁菜、川菜、闽菜、粤菜和湘菜,这些菜品都都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中国的饮食文化一共有四个特点,首先就是,中国人对食物极其看重,这体现在很多的方面。

我们都知道,友人见面寒暄的第一句话一般都是“你吃了吗?”,这就足以看到人们对于食物的重视了,这时最基本的寒暄用语,为下面要说的话做出铺垫。

而且在公司团聚、逢年过节和结婚订婚这样的重大场合,人们聚在一起最重要的就是一起吃个饭,在这里面,食物是谈话中的一部分,光聊天就显得有些无聊,边吃边聊更有趣。

注重营养的搭配,基本每一道菜里面都有肉有菜,蛋白质和维生素一应俱全,食物的搭配很重要。

比如说,南瓜和莲子共食能够降血压,茄子和苦瓜一起可以清热消肿,当然有些搭配是需要避免的,油菜和南瓜共食会导致腹胀腹泻,食物之间的相克相生了解的很清楚,也有专门的书籍讲解。

上面提到的色、香、味俱全,是对菜品的基本要求,颜色要和谐,这样才能有吃的欲望,饭菜呈上来要有香味,给人一种闻起来就想流口水的感觉,有了前面的铺垫,味道肯定差不了,吃起来才能大快朵颐。

从中国的五大菜系中,人们可以窥见当地人的精神需求,比如说川菜重辣,这是为了排出身体里的湿气,能够体现当地的气温特色。

川菜的名字也是有寓意的,比如说东坡肘子、麻婆豆腐,这些菜都是“人名+主食材”,而这些人名也都是重要人物,含有历史典故,寄托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而对于西方来说,他们的饮食文化一共有三个特点。

在西方,他们的饮食有饭前、饭中和饭后这三种说法,不像中国人一溜烟的把全部的菜品都一个个端上来,西方人注重餐前甜点,甜品是西方饮食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仪式感。

而在中国,甜品只是人们口中的零食,不顶饱,而且中国人餐前是不兴吃东西这种说法的,尤其是对于小孩子来说,吃点零食之后就吃不进主食了,不利于身体的成长。

在中国,为了身体着想,凡是入口的东西必须要“热”,常喝热水,人们经常能听到这句话,痛经要喝热水,感冒要喝热水,发烧也要喝热水,总之,就是离不开热。

而在西方,他们偏向于冷食,西方人吃牛羊肉比较多,这些都是热性食物,所以他们经常会额外准备一些冷酒和冰可乐这样的饮品,经常是大口大口的喝冷水,主要是放到中国人身上,第二天保准浑身不舒服。

而且对于他们常吃的主食,汉堡包、三明治等的,冷热都是一个味道,口感也差不多,所以为了节省时间,也不会特意去加热。

经常去西餐厅的人知道,在西方牛排是讲究几分熟的,五分熟、八分熟,基本不存在全熟这种情况,而且很多菜品里面会有生鸡蛋的存在,煎肉也经常是把表皮煎熟,肉里层得数度全凭感觉,生食也是他们饮食的一部分。

包括西方人常用的餐具也都是刀叉之类的,餐盘大部分都是水晶、玻璃和金属制的,在餐具的使用上,已经和中国有很大的差异了,饮食上的差异显而易见。

但是并不是说西方人只吃生食、冷食和甜品,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方文化在饮食上的交流越来越多,现在很多的中国人也会尝试生食,西方人也会专门购入炒菜用的器具,进行新的尝试。

对待不同的饮食文化,要有包容的心态,不喜欢也不要随意的批评,要允许饮食多元化的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炒菜   中国   中西方   铁锅   美国   西方人   饮食文化   原始   食物   教授   中国人   饮食   方式   欧美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