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校猎活动在汉朝军事活动中有多风靡?看看汉赋中是如何歌颂的

文|孔明

编辑|孔明

西汉武帝时期,为了解决汉朝骑兵训练不足的问题,汉武帝敏锐意识到校猎活动在改善军队训练方面的巨大作用,于是积极推动校猎活动的举行。

随着校猎活动的频繁举行和对外战争的节节胜利,汉赋作家开始对校猎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校猎成为汉赋的一大主题。

无论是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还是东汉张衡的《羽猎赋》等,都用夸饰的手法展现出校猎活动规模之宏大、仪式之隆重、将士之英勇、射杀猎物之丰盛。

汉赋作家大多对校猎活动训练兵马的积极意义表示赞成,甚至当邓太后试图废除校猎制度时。

马融还特意写了一篇《广成颂》进行劝谏,希望朝廷“安不忘危,治不忘乱”恢复校猎制度,以校猎训练士卒,重振军威。

这些都从一个侧面表明校猎活动和汉朝军力提升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依据汉代校猎赋的相关描述,并参考《史记》《汉书》等文献中的记载,来探究校猎活动兴起对汉朝军力提升的影响,希望以此促进校猎赋的深入研究。

一、汉朝校猎活动兴起的原因

(一)汉代校猎活动兴起的历史原因

汉朝校猎活动是从商周时期国君大规模的田猎活动发展而来。

周朝虽然已经步入农耕文明,但是狩猎在当时仍然占重要地位。

像《诗经》一书中涉及周人狩猎活动的诗篇有13首,而有关农业生产的仅有8首,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周人对狩猎的重视。

同时周朝的田猎活动已经发展出一套完整的礼制,如《礼记·王制》中就规定:“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一为乾豆,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庖”。

其中“乾豆”是指猎取野兽以做祭品。

周天子举行田猎活动虽然有多重目的,但是由于祭祀在周代社会是头等大事,所以祭祀(“乾豆”)自然成为田猎活动的首要目的。

而汉朝的校猎制度虽由田猎之制演变而来,但是此时的校猎制度已经成为重要的军事制度,祭祀的含义大为减弱。

总的来说,汉朝“校猎是由帝王主持,大量士卒参与的大规模、有着特定的组织形式与程序仪式,并以训练军队、较量武功及娱乐为目的的活动”。

(二)校猎活动兴起的现实原因

匈奴在西汉立国初期已统一大漠南北、征服西域,当时在军事实力、疆域面积等方面都超越汉朝。

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匈奴大肆侵略汉朝,如《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然至冒顿而匈奴最强大,尽服从北夷,而南与中国为敌国。”

为了打退匈奴入侵,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七年)亲率大军迎击匈奴,不料却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上,险些遭遇不测。

四年后,汉高祖在其《大风歌》一诗中,虽然为自己“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巨大成就而无比喜悦,但是紧接着就用一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来表达自己对边境不宁的深深忧虑。

汉朝统治者从“白登之围”的失利中认识到汉匈之间军事实力的巨大悬殊,因而决定以隐忍的方式维护汉匈和平,但却始终未能如愿。

此后七十余年中,汉朝始终处于匈奴铁骑的军事威胁之下,如“汉孝文皇帝十四年,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萧关,……使奇兵入烧回中宫,候骑至雍甘泉。”

此次入侵匈奴骑兵距汉朝都城长安最近不过百余里,由此可知当时匈奴之祸是多么严重。

为了彻底解决匈奴之祸,西汉不断加强骑兵队伍建设,希望有朝一日能凭借武力打退匈奴入侵。但是问题在于,匈奴人自幼练习骑射,骑射本领非常高超。

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母弓,尽为甲骑。

”而汉族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民族,不擅长骑射,因而匈奴骑兵的兵员素质要明显高于汉朝骑兵。在这种情况下,军事训练的效果对汉军骑兵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

校猎活动由于能同时满足大批将士进行骑射、格斗等军事技能的训练,演练的方式最贴近实战化,因而受到汉朝君主的高度重视,正是从武帝起,汉代校猎活动逐渐兴起。

二、汉代校猎活动的具体情况

(一)汉代校猎活动的主持者与参与者

皇帝是两汉校猎活动的主持者,而军队则是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参加校猎的军队主要包括以北军“五校”为代表的京师驻军,期门、羽林等宫廷禁军以及皇帝身边的车驾扈从等。

其中北军“五校”为校猎活动的主体,如《上林赋》中记载:“孙叔奉乘,卫公参乘,扈从横行,出乎四校之中。文颖曰:‘凡五校,今言四者,中一校随天子乘舆也。”

“五校”具体是指中垒、虎贲、射声、步兵、屯骑,因为他们全部隶属北军,所以又被称为“北军五校”。

根据金开诚先生的解释,北军“是负责守卫京城的驻屯军,平时维持治安,遇边警、内乱则以一部或全部出征”,其战斗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京师乃至全国的安定。

因而君主们历来对北军的训练格外重视。

校猎活动由于能很好地训练和检阅军队,便自然成为北军将士进行军事训练的首选。

(二)汉代举行校猎活动的时间与场所

周代的田猎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田猎之礼”,它要求天子田猎要不以嗜杀为目的,如《礼记·王制》里就规定君主:“不麝、不卵,不杀胎,不灰夭,不覆巢”。

汉朝校猎制度继承了这种珍爱生命的思想,为了不危害动植物的生长繁衍危害,汉代校猎活动多是在冬季举行。

如傅毅的《七激》记载:“季冬岁暮,玄冥终统,庶卉零悴。王在灵囿,讲戎简旅。”

《西京赋》亦云:“于是孟冬作阴,寒风肃杀。百卉具零,刚虫搏挚……天子乃驾雕轸,六骏驳……陈虎旅于飞廉,正垒壁乎上林。”

从中可以看出这两次校猎活动都是在冬天举行。

同时作者特意通过“庶卉零悴”“百卉具零,刚虫搏挚”等词语来描述校猎活动的环境,是想表明君主特意在万物凋零的季节举行的校猎活动,是不以杀戮为目的,是出于 一片珍爱生命的仁慈之心。

长安上林苑是西汉皇帝经常举行校猎活动的地方,如司马相如《上林赋》云:

“君未睹夫巨丽也,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于是乎背秋涉冬,天子校猎。”明确指出校猎活动是在上林苑举行。

《汉书·成帝纪》中亦云:“冬,行幸长杨宫,从胡客大校猎。”

长杨宫是上林苑里的宫殿之一,说明汉成帝此次也是在上林苑校猎。

东汉时皇帝多在洛阳上林苑、广成苑举行校猎活动,但是这些苑囿的规模无法与长安上林苑相比。

班固《西都赋》在描述长安上林苑的宏大规模时说:“西郊则有上囿禁苑,林麓薮泽陂池,连乎蜀汉,缭以周墙,四百馀里”。

《三辅黄图》称其:“离宫七十所,皆容千乘万骑。”上林苑辽阔的面积为校猎活动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多样性的地形可以模拟出不同的作战环境,不计其数的野兽则为狩猎提供了丰富的猎物,因此可以说上林苑是最优良的校猎场所。

三、校猎活动对汉军军力提升的影响

(一)以近乎实战的方式训练士卒,同时便于皇帝检验各军的真实战力

为了提升骑兵的骑射技能,汉朝尤其重视对骑兵进行骑射训练。

但是此时要面临问题便是,传统训练步兵的练兵场地空间有限,很难模拟出骑兵在长途奔袭中遇到的各种地形,以及骑兵对决时面临的复杂战况。

以射箭为例,战场上双方骑兵必须在高速移动中射杀对方,这对骑射技能的要求很高,无法通过练兵场上的射靶训练来练就。然而汉朝骑兵却可以在频繁举行的校猎活动中练成高超的箭术,

这是因为校猎活动中射杀的猎物是飞禽走兽,它要求士兵在移动中准确射杀猎物,射杀的难度很大,最接近实战。

同时也最能检验士兵的真实水平。上林苑、广成苑等皇家苑囿占地极广、地形多样,为骑兵的大规

模训练提供了广阔空间,多样的地形也可以模拟出相对真实的战场环境。

通过狩猎活动检阅各军战力是两汉皇帝举行校猎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而狩猎之后的宴饮赏赐也是校猎活动中的重要环节。

汉代校猎赋常常用宏大的篇幅再现校猎活动的整个过程,其中对于阅兵场景、宴饮赏赐场景都有详细的描述,如《西都赋》就忠实记录了天子检阅校猎队伍的整个过程:

“于是天子乃登属玉之馆,历长杨之榭,览山川之体执,观三军之杀获。”

《上林赋》也详细描写了皇帝乘车观看大军狩猎时的神态:“睨部曲之进退,览将帅之变态。”

皇家苑囿中有很多飞禽走兽,没有高超的骑射、格斗技能很难将其捕杀。

因此皇帝只要留心观察各军狩猎活动,便可以清楚地知道士兵们武艺如何,各军战力如何,以及将领们是否具备指挥才能。如此一来通过校猎活动检阅兵力的目的就达到了。

狩猎之后,全军首先要清点猎物,以供皇帝检阅。

皇帝在检阅完毕后会根据杀获猎物的多少对有功将士大加赏赐,枚乘《七发》和班固的《西都赋》都对赏赐的场景有所描述,如《七发》云:“收获掌功,赏赐金帛。”

《西都赋》云:“然后收禽会众,论功赐胙。”

皇帝对将士们论功行赏,且赏赐的是贵重的“金帛”,这势必会激发全军上下练习武艺和骑射的热情,鼓舞三军士气,进而提升汉军整体实力。

(二)能够提升士兵的军事技能,锻炼军队运用战阵作战的能力

两汉的军事活动主要是在校猎活动中展开,在活动中汉军的骑射、格斗等军事技能都得到了有效训练。

以射箭为例,汉朝士兵在频繁举行的校猎活动中练就了高超的箭术,汉赋作家在描写狩猎场景时往往都要极力夸耀将士们射猎的精准。

如张衡《羽猎赋》:“弓不妄弯,弩不虚举。”《子虚赋》:“乘遗风,射游骐,……弓不虚发,中必决眦。”

从中可以看出,无论弓射、弩射还是骑射,汉朝士兵都能做到箭不虚发,这足见汉军射术的精湛。

虽然骑兵在武帝时已经成为汉军第一大军种,但是汉军中仍保留大量步兵。

为了提高步兵战力,汉朝重视对步兵进行攻防格斗技能的训练,与其他朝代不同的是,汉朝士兵一般是通过徒手搏击猛兽的方式来练习攻防格斗技能。

如《上林赋》就描绘出士卒与猛兽搏斗的一连串画面:“纵猎者……生貔豹,搏豺狼,手熊罴,足野羊,蒙鹃苏,绔白虎。”

“生貔豹”“搏豺狼”“手熊罴”等搏斗场面的描写虽然有艺术夸张的成分,但是仍然能从中看出将士们非凡的勇气和高超的格斗技能。

扬雄《羽猎赋》也生动展现了士兵与猛兽角力时一系列动作:“抛苍豨,跋犀聲,蹶浮麋。断巨挺,搏玄媛。”,从中可以感受到士兵们力量的超群。

汉赋作家正是通过这些夸张的铺陈描写来展现汉军步兵的英勇善战。

自古以来,围猎都是军队进行战术演练的重要途径,汉朝在校猎活动中已经懂得用围猎的方式对大军进行战术训练。

曹胜高先生指出:“校猎前野兽已经分类圈围,围猎主要锻炼军队的开合、聚拢和分割包围等多种战术,以达到合成训练的目的。”

校猎赋中也多次提到汉军通过围猎来演习战阵的场景,如傅毅《七激》云:“部曲周匝,风动云旋。合团促阵,禽兽骇惮。”

意为军队先围成一圈,再将包围圈逐渐聚集收拢,从而练习合围、聚拢等战术。应场《西狩赋》云:“千乘长罗,万表星陈。双翼伉旌,八校祖分。”

意为骑兵先以长蛇之阵行进,再以鱼丽之阵进行组队,最后以两翼包抄的方式对猎物进行合围。此处作者不再是展示将士们个人的勇武,而是要努力突出军队阵型的灵活多变。

汉朝军队正是在一次次围猎活动中熟练掌握了战阵作战的本领,并使之成为汉军的一大优势。

结语

总的来说,在汉武帝和后继君王的大力提倡下,校猎活动开始兴起,并逐渐成为两汉训练兵马的主要手段。

司马相如、扬雄、马融等文学大家则在赋中对校猎“讲武”“威戎”的正面作用进行充分的肯定、赞美。

正是由于汉朝君臣对校猎活动的军事意义有清醒认识,才使校猎活动在两汉得以推行数百年之久。

在这数百年中汉朝军力因校猎活动的频繁举行而长盛不衰,反对匈奴、鲜卑等外来侵略的战争也屡屡获胜,既维护了汉朝边疆的长期安宁,也为汉朝赢得了“强汉盛唐”的历史美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汉朝   上林   汉赋   目的   汉军   林苑   匈奴   汉代   骑兵   军队   皇帝   军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