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外资100%控股中国银行、保险,是引狼入室么?金融主权怎么办

坚守了20年之后,中国金融业将对外资彻底打开大门。

这究竟是“引狼入室”,还是“亡羊补牢”?

1月底,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宣布,中国将取消对外资持有国内银行、保险机构股份比例的限制,即允许外资100%控股国内金融机构。

至此,中国金融业对外完全放开。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20多年前中国“入世”谈判的时候,有关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问题,是当时谈判的“硬骨头”。

美国人坚持要我们开放,而我们坚持阻挡外资进入。为此,中国“入世”甚至拖延了数年之久。

20多年时间过去了,为什么今天我们却主动打开了大门?

紧接着,民间出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舆论声音:

一个是担忧,外资进来了,我们的金融主权可能丧失,外资这是“狼来了”;

另一个则是认为,现在开放的太晚。已经有部分外资离开中国,今天才开放,不过是“亡羊补牢”。

金融业是一国经济的血脉,如果允许外资完全控股,将会带来什么变化?对我们普通人又有何影响?

今天,柏年就和大家好好唠唠。


一、金融资本入华,推迟20年

后发国家对欧美资本完全开放金融业,容易丧失一国的金融主权,这种担忧不无道理。

特别是对于20多年前的中国而言。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2001年12月,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

但是围绕中国的入世谈判,从1987年开始,早在90年代中期,多数谈判就已经完成。

此后,中美双方谈判围绕着农业、金融业开放等少数问题,进行着激烈博弈。

直到我们在农业方面做出了重大让步,才换来了美方同意,中国金融业分步骤对外开放。初期可以不对外资完全开放,可以不允许外资控股中国金融机构。

在农业开放方面,中国付出了不小代价。

面对强势的西方农业资本,“入世”之后,我们打输了著名的“大豆战争”,中国的油脂产业也基本上被外资所控制。

但是今天来看,这种代价也依然是值得的,因为另一个谈判的焦点——金融业,是我们当时的底线、红线,不允许丝毫让步。

为什么我们这么坚持?

那是因为,90年代末的中国金融业,还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并且生下来就体弱多病,很容易就被扼杀在摇篮里。

1994年,我国刚刚进行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紧接着,1997年东南亚危机爆发。在东南亚邻国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国金融业被外资控制所带来的恶果。

与此同时,受东南亚危机影响,我国国内金融机构“三角债”问题严重。

1998年,海南发展银行成为中国第一家破产银行。四大国有银行,当时每一家都拖着上千亿元的“坏账”。

海南地产泡沫破灭后,海南发展银行破产

如果这个时候外资进来了,不但可以趁着危机、低价收购优质的金融资产。还可以再收割未来2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红利。

看到这里,有些观众可能会纳闷:金融机构被内资还是被外资控制,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外资管理金融机构,说不定服务会更好呢!

这里面的关系可大了。

2022年,六大国有银行总计实现了1.4万亿净利润。平均到每个中国人头上,那就是1000元。

由于国有银行的大股东,是国家财政部和社保基金,所以大多数的国有银行利润,都要上缴财政,用于民生开支和补充社保福利。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今天中国大银行的股东都是外资。外资可没那么好心,把赚来的利润用在中国老百姓头上。

到时候,我们每个人每年都会损失1000元的社会福利。而外资这一收割,就是20多年。

事实上,外国资本通过金融体系,收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成果,正是后发国家失败的最重要因素。

如果当时,我们在金融业开放的问题上妥协,打输“金融战争”的后果,将比打输“大豆战争”更可怕。


二、为何主动打开“金融大门”?

但是回过头来看,坚守了20多年之后,为什么今天我们又主动对外开放呢?

一个原因是,在美国日益紧迫的“金融脱钩”威胁下,我国金融业对外资完全打开大门,是一个重要表态,表达了我们欢迎外资的决心

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经过了2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金融机构们已经不再是“襁褓中的婴儿”,而是一个抗击打能力很强的大小伙子。

在外人看来,金融业听起来很高大上。

但实际上,金融业就是“资金的掮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客户关系。

有廉价的资金来源,有优质、高收益的资金投向渠道,一个金融机构就能成功。

而经过了20多年发展之后,中国金融市场已经足够成熟。优质的资金、企业,早已和国内金融机构建立了千丝万缕的关系。

这个时候,即使外资大举进入,也难以撼动现有的利益格局,更不用说夺取我国的金融主权。

但是紧接着,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

对于外资来说,既然中国市场大的机会已经没有了,那为什么外资还会选择进入呢?

这就涉及到了我们引入外资的第三个原因。

我们需要外资进入,补充面向高科技企业、小微企业的“细分市场”。

过去20年,中国金融虽然有长足发展。但是金融机构干的,主要还是服务钢铁、煤炭、房地产等传统产业的活儿。

在服务小微企业、服务高科技企业方面,我们的金融机构还有很大欠缺。

这也就导致了今天后者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特别是科技企业。

中国已经进入“产业升级”的关键阶段,科技企业急需“补血”。而为了遏制中国,美国政府全面下令,禁止美国资本投资中国高科技企业。

美资的PE/VC撤出后,中国科技企业面临着“普遍缺血”的困境。

虽然,我们官方也推出了近万亿元的政府投资基金,作为美资PE/VC的“替代品”。但是政府基金,由于受到“国有资产必须保值增值、不能损失”的硬约束,很难与高风险的科技产业完全适配。

所以,我们还是得引入民间资本作为补充。

同时成立科创板,匹配高科技企业融资需求

相比之下,西方金融业已经运作了上百年,在投资小微企业、科技企业方面有着丰富经验。

像特斯拉入华,搅动中国新能源车产业链一样。我们引入优秀的西方金融机构入华,建立服务小微企业、高科技企业的新产业链。

这样既能解决国内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又能形成“鲶鱼效应”、给国内金融业同行传授经验。

同时,还能打造外资在国内成功运营的“样板”,展示了我们欢迎外资的诚意。

一鱼三吃,这样的构思不可谓不深刻。


三、如何保障金融主权?

此外,外资入华也并不是说跨过了“准入”门槛,外资们就能为所欲为。

资本是逐利的,而金融业又是最容易通过“虚假创新”,赚快钱乃至发展“庞氏骗局”的行业。

像美国,号称金融监管严格,最后也没能管住“次贷创新”,酿成了次贷危机。

所以外资入华后,更会面临十分严格的金融监管。

同时,这一次对外开放的银行业、保险业,在经营过程中难免会接触到大量敏感信息。例如中国居民的财务信息,中国的道路交通信息等等。

参考对苹果等外资企业的管理经验,如何防止敏感信息流向海外,我们也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监管办法。

所以不必要担忧说外资入华,中国的金融主权就会丧失。

但是,在研究这个话题的过程中,柏年还看到了另一种观点——就是说我们对外资,开放得太晚。

并且,这些人还举了近年来先锋领航、贝莱德等外资机构撤出中国的例子,借此唱空中国经济、抨击中国的金融监管混乱等等。

他们说:外资都跑了,现在才开放,只不过是“亡羊补牢”。

真的是如此么?

我们该以何种心态,看待外资的进出?

讲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看一个对照案例——印度。

印度,一直被国内自媒体称为“投资黑洞”。

也确实,印度之前有不少坑害外资企业的“前车之鉴”。

但是现实情况中,无论是像小米这样的中资企业、还是欧美企业,依然在源源不断地涌入印度。

为什么?

本质上是因为,印度是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之一,印度市场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而外资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印度风险”,不过是“高收益、高风险”策略中的一环。

对比印度,中国每年的GDP增量占全世界的3成,更是印度的4倍。我们的市场前景更大,我们的法治环境比印度更好。

那有什么理由说,外资只会去印度,却不来中国呢?

所以对外资开放,什么时候都不算晚。什么时候都有外资,期待着闯荡中国市场。

历史上,西方资本在中国金融市场,也确实是赚过大钱的。

2001年中国“入世”之后,虽然我们不允许外资完全控股金融机构,但却允许部分参股。

2006年,高盛曾耗资25.8亿美元,战略投资工商银行。

7年之后,高盛全部套现卖出,共获利72.8亿美元,投资收益高达282%。

2005年,美国银行开始入股建设银行。

到2013年清仓之时,美国银行92亿美元的投资,总共产生了157亿美元的净利。

那既然历史上外资曾经赚到过钱,今天中国金融市场完全开放了,没理由外资不会再来试水。

当然,我们也不否认,近年来确实有部分外资机构在中国市场,亏钱退出。

但投资就是这样,有赚就有亏。

我们虽然欢迎外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外资在中国都有理由赚钱。

商业合作,不讲感情。

中国面对外资,从来都是一种“利用”的心态。

真正能赚钱的外资,应该是有利于我们的经济发展,能带来“鲶鱼效应”或者“示范效应”的外资,这才是引入外资的正确方式。

而有些外资来到中国,只带来了“热钱”,几乎不带来技术、就业和税收,说白了就是来割中国老百姓“韭菜”的。

那这种外资退出了,也没什么可惜的。

像有些人说的,外资来到中国,就应该让他们都赚钱,我们应该包“洋大人”100个满意。外资走了,都是中国的错。

这不叫“引入外资”,这叫“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所以未来,必然还会有一些不适应中国发展的外资退出,我们平常心看待就好。

我们真正需要警惕的,是有些声音将“外资退出”添油加醋,包装成是中国“经济前景差、外资赚不到钱”,看不到这些外资已经不适应中国市场。

这种声音,不从中国老百姓的利益出发,而是站在买办的角度。

它们,才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真正阻碍。

~全文完~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文章写得不错,欢迎关注我,转发、收藏并随手点个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外资   中国银行   金融   引狼入室   印度   金融业   对外开放   主权   金融机构   中国   资本   银行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