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是中医的头等大事

元代大医朱丹溪认为“百病皆由痰作祟”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也说“百病之生,悉由土湿”,提出怪病多痰、怪病从瘀”。可以说,历代医家治病的一大难点就是化痰利水。

反观当下,现代人最大的健康顽敌并不是阳虚、阴虚,而是痰湿浊气。现代人受饮食结构变化及生活环境影响,身患顽疾者尤以痰湿体质者居多。

湿邪一日不去,吃再多药品补品都如同隔山打牛,毫无意义。祛除痰湿已经是当务之急,因为痰湿是滋生疾病的温床,祛除痰湿就是在挖病根,哪怕是认为不治之症的恶病,都能通过这种治疗取得明显效果。

中医认为湿聚为水,水停成饮,饮凝成痰水、湿、痰、饮是一回事,水停上焦为痰,郁久化热,多半成湿;水停下焦为饮,纯属寒湿。病机均是由于阳气不足,水饮运化迟滞,停积于脏腑肌肤之间为患 。水湿痰饮,均属阴邪,会进一步损伤阳气。

痰饮作为一种病理产物,其临床表现变化多端,出现或喘、或咳、或悸、或噎、或吐、或利等症状。故治水是当务之急。

太阳病治水——气化不利

太阳病水饮为病,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为太阳外感表邪而致气化不利,水液运行失畅,导致水饮为患;另一种为其人素有停饮,伏而未发,误感表邪,邪气引动或误用汗法、下法而成的水饮病。其代表方剂有:

伤寒大家刘渡舟认为小青龙汤治疗之水饮为内停寒饮,阳气不温,水寒射肺,故咳而不欲饮,因此将该病辨为“水咳”,并提出使用该方时应注重辨气色、辨脉、辨舌、辨痰涎、辨兼证。

《伤寒论》第 40 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太阳受邪,若有水气,病必犯腑,犯腑则膀胱气化不行,三焦水液失道。水气停于上焦者或咳或喘;水气停于中焦者或渴或呕或胸满;水气停于下焦者或小便不利或下利。因此水气为病,饮邪停于何处,即何处为病也。

故此方为外有伤寒表征,里有停饮的表寒里饮证,以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伤寒论》第 71 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第 74 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可知此时已服桂枝汤仍不解者为亡津液而成表虚内燥也。渴欲饮水,饮入即吐,知其人素有水饮内停,三焦水道不通,膀胱失其气化。用五苓散者,以其能外解表热,内助膀胱气化,通调水道。

纪立金教授认为,五苓散乃治外有表邪、内有三焦气化不利而蓄水之主也。

阳明病治水——水热互结

阳明病水饮为患,多表现为外感热病经治疗余热未尽,热入阳明,水热互结,临床表现以发热、小便不利、渴、呕、心烦等症状为主。

《伤寒论》第 223 条:“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阳明病发热,口渴欲饮,小便不利,若非汗出多而渴者,是为阳明饮热并盛,猪苓汤主之;若见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予猪苓汤,因其渴其小便不利为汗多亡津液也。故知猪苓汤为治疗阳明水热互结之证,而非阳明热盛之证。

汪昂在《医方集解》中论述此方为“水道通利,小便下降,三焦清”。汪琥认为猪苓汤病机为“水热互结不行”,水与热结,下注膀胱,导致发热、口渴,小便不利。

少阳病治水——阳枢不畅

少阳病水饮为患,系少阳枢机不畅,升降失司,三焦通调水道功能障碍所致,治法上宜和解少阳,调畅三焦

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之主方,主治邪在少阳,经气郁闭,寒热错杂,枢机不利。对于小柴胡汤证兼有“或心下悸,小便不利”之水饮内停,小柴胡汤亦主之。仲景于此方中去黄芩加茯苓四两,水邪侵心,故去黄芩之苦寒,加茯苓四两,意在淡渗利水。

陈修园在治咳的理论中讲到“胸中支饮咳源头,方外奇方勿漫求。更有小柴加减法,通调津液治优优”。认为三焦膜系主津液的通调,气机不利,失于疏泄,则水道不通,而胁下为少阳所主,夹有水饮,火饮互结则痞硬。治疗上宜在外疏内清基础上淡渗利水

《伤寒论》第107条,原文为:“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邪入少阳,导致三焦气机郁滞,气化失常,气机不得正常运转,水液运行失宜,故小便不利,一身尽重,难以转侧。

从柴胡龙骨牡蛎汤的组方用药中可以看出对于太阳病误用下法后有少阳证者,仲景取小柴胡汤加减和解少阳;烦惊谵语,心神不宁者,予龙骨牡蛎重镇降逆;小便不利,一身尽重之水饮内停者,用茯苓淡渗利水。

此方既能治太阳膀胱腑通阳利水,又有茯苓桂枝兼治太阴脾土温阳化饮,还能和解少阳,通调水道

少阳病可以分为两种主要证型,气郁证和水郁证,气郁证主要表现为气机的郁滞,水郁证主要表现为水道的失调。当少阳气水同郁出现时,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和解少阳气机,调畅三焦水道。

太阴病治水——生痰之源

脾与水关系密切,中焦脾胃升降功能失司,脾土无法为胃行津液,致中焦停饮,治宜健运中焦,温阳利水。

《伤寒论》第 67 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主要病机是中阳不足,脾失运化,水饮泛滥于内,故制方特点以利水渗湿与温阳健脾为主。

《伤寒寻源》中论及此方时谈到,方中桂枝茯苓合用扶中焦阳气,化水饮,加白术与甘草伸太阴之权,助脾之健运,以绝痰饮生成之源,脾乃能为胃行其津液,而膀胱之气始化也。黄元御认为此方为培土制水之方,茯苓、白术合用培土而泻水,桂枝疏木而达郁,甘草补中也。

少阴病治水——阳虚水泛

少阴病水饮为患,为肾阳虚衰,蒸腾气化障碍,对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功能失司,临床多表现为尿少、水肿或小便清长、恶寒等症状。

《伤寒论》第 316 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肾中真阳虚衰,水气泛滥为患。水停于表,则身体疼痛;停于里,则腹痛自利;上焦水饮为病,见咳喘;中焦水饮为病,见呕而下利;下焦水饮为病,见小便不利。

故可知凡水气为病,或喘、或咳、或悸、或噎、或吐、或利,病在一处而止。此条为少阴病兼水饮之证,少阴病二三日不已,当予四逆汤,而现小便不利、四肢重痛等少阴寒水之证,唯有予真武汤温阳化饮,病可解。

侯兆辉认为真武汤可用于阳虚水泛诸病:如心阳虚导致水气泛溢者;脾肾阳虚导致水气泛溢周身,出现肢肿尿少等症状者;慢性病中因阳虚而出现水气停留于全身或局部者。诸如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肾病、高血压病等。

由以上可知,《伤寒论》中关于水饮的条文众多,从中可以看出除厥阴外,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病篇均有论述。虽同是水饮为病,六经整体的病因病机属性不同,八纲所属不同,饮停位置之不同,故在临证立法上各有差异,可见仲景高明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0

标签:猪苓   中焦   伤寒论   津液   桂枝   茯苓   伤寒   水气   膀胱   不利   中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