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没有“发动机”,郑和是怎么横穿印度洋,跑到非洲?别被骗了

前言

“郑和严选,必属精品”,郑和对中国人的生活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大明时期,郑和接到下西洋命令仅仅利用十四个月,就造了六十四艘大船,运载两万八千人前前后后用28年的时间接连七次下西洋,弘扬大明国威,交流物质文化!

率领船队航行距离最远的时候直接到了东非大陆!纵观历史这样的壮举从未有之!

所以说郑和下西洋绝对是人类航海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而郑和也成为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最伟大的、最有成绩的航海家。

可是众所周知,海上航行对船的素质、动力要求都很高,以现在的科技水平来看,要想横穿印度洋,不被风浪撕碎,船只上面最少得有一个“发动机”,周深结构为钢骨架才可以进行长途跋涉的运作,要不然也就只能在景区当个“困兽”。

但发动机在明朝的科技面前那就是“天外来物”,是四百年之后十九世纪的产物,那么问题来了——郑和是如何在没有发动机的情况下漂洋过海,七次下西洋从未“歇菜”,圆满完成任务呢?别被电视剧骗了!看看那“老祖宗”的智慧吧!

大明不养闲人,朱棣身边的“三宝太监”

郑和为云南昆阳人家中次子,因为祖父和父亲去过麦加进行朝觐,所以被奉为“朝觐者”,整个家族都脸上有光,在十里八乡那是妥妥的声名显赫,备受尊崇。

郑和的父亲马哈是支持元梁王疆场抛头颅洒热血的人,因为驰骋沙场,天有不测风云,马哈战死后,一家人在洪武十五年被前来平定云南的人给搞得死的死伤的伤,而郑和在当时侥幸活了下来。

可是大明不养闲人,郑和这个看着还算精壮、识趣的小伙子,就被当做“战利品”捉回了军营中做宦官杂役,因为有眼色,识大体,所以郑和得到了跟随军队作战的机会,直接做到了“杂役中的战斗机”。

洪武二十三年,朱棣权势见长,郑和所在军队划到了朱棣手下,而少年朱棣也因为表现出色,被朱棣亲手选中,安排进去了燕王府照顾自己起居。

后来燕王朱棣和他的侍从郑和开启了南征北战的生活,而郑和没有一般太监的“尖声细语”而是高大威武,五官深邃,还有勇有谋,完全挑不出任何毛病。

所以朱棣对郑和很是满意,渐渐的郑和也就成为了朱棣的心腹太监,从那之后朱棣每一次“进步”就伴随着郑和的前后呼应,后来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役”成功登基,还离不开郑和的屡立战功,扭转大局。

长得俊朗养眼,做事还从不掉链子,谁不喜欢这样的一个“朋友”?所以郑和在朱棣心中直接有了一个无法替代的地位,郑和的职位也直接一跃成为“内官监太监”,而郑和在那个时候也被朱棣赐姓“郑”,改“马”为“郑”。

而后明成祖朱棣一手缔造了一个“永乐盛世”,大明国力空前强盛,可是那个找不到的“大侄子惠帝朱允炆”却一直是朱棣的心头之“刺”,于是朱棣决定开始下西洋寻找朱允炆,同时开始向四周的国家探索,让他们向中国臣服,宣传大明的强盛。

郑和这个长相俊俏,身材挺拔,有勇有谋的心腹,自然就成为了朱棣的首选,而后郑和就开启了他的传奇大航海!

可是当年,船只没有钢结构,没有发动机,郑和是如何成功往返七次下西洋的,这就是为什么外国人会认为中国的,大明朝是个极其恐怖朝代原因。

郑和与“大航海时代”

郑和接受了朱棣的任命担任正使开启了明朝“大航海时代”,想要下西洋首先要做的就是做出能够远航的船来,并且带上足够多的能够代表大明的昂贵物品,一来必须要显示出大国气派,二来这人必须要多带一些,避免上岸之后被有些国家的人欺负。

郑和首先就在船只结构上面下了很多的功夫进行了不少改良优化,大明朝有了宋元时期造船技术的沉淀,可以说关于造船这方面已经炉火纯青了,全国在郑和的号召下开始积极造船,一些大船长能够达到147米,宽更是有着51米!

这样的船只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绝对算是“超级巨兽”了,要知道现在的十万吨航母也就300多米,可想而知如果这样的大船靠岸在当时的“外国人”眼里是多么的震撼,大明当年是何等的意气风发!

解决了远行船只的问题,郑和就开始在航海的“导航”上面下心思,以“过洋牵星术”为基础,之动作了一整套完整的“天文航海技术”,在天文导航,物标导航等等领域都有着不小得造诣,茫茫大海,郑和通过摸索确定了自己的方向,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航海依据。

弄清楚了方向之后,郑和还有一个为神秘的“技术”,那就是船只的“动力来源”是什么,难不成在古代的明朝就已经有了什么先进的“发动机”技术了吗?

其实不是,在明朝郑和开始航行的时候,因为时代背景的技术手段限制,就已经确立了他们的航海方式是“风帆航行”,也就是说郑和下西洋那是“乘风而去”,“风”作为了大船的主要动能,通过观察大明时期各种关于船的记载和绘画,不难发现,那时候的船“帆”是真的很大。

而根据郑和七次下西洋的不同节点就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所利用的就是海上季风和海流季节变化规律进行的“史无前例”的远航。

与此同时有了一个大方向的“风力”作为动力之后,就可以正式的扬帆起航,而船只上还有众多船夫和水手负责在风平浪静或者需要急速前进的时候划桨来改变船只速度或者规避一些危险。

而海上季风等则需要很高得经验,所以郑和花了二十八年进行了七次下西洋,已经是颇为伟大的,郑和下西洋直接让我国的大航海时代比西方造了一百多年,实在是为古人的智慧感叹啊,但是我们却是构建了一条“海上丝绸之路”,没有向某些流氓一样殖民和侵略!

参考文献

陈晓珊. 郑和下西洋与中国古代航海技术[J]. 文史知识

张廷玉. 明史[M]. 清代: 卷三百四 列传卷一百九十二 宦官一

白寿彝主编. 中国通史·第九卷(下)[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介南. 郑和下西洋(中英对照版)[M]. 2010-01: 第四章 规模空前的中外文化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4

标签:明朝   印度洋   发动机   大明   有勇有谋   杂役   非洲   大船   船只   太监   海上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