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马来西亚分为西马和东马?

事实上在马来西亚1963年建国以前的大部份时间里,沙捞越与沙巴皆不属于西边的马来政权。

那么,为什么1963年时沙捞越和沙巴却成了以马来人为主的马来西亚的一部份呢?这篇文章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


19世纪前北婆罗洲的历史


沙捞越和沙巴位于婆罗洲的北边,南边邻接印度尼西亚共和国。而在沙捞越内,还有一独立的国家,那就是文莱。事实上,近代早期时,受惠于欧洲大航海时代的红利,文莱苏丹国的贸易达到空前鼎盛时期。

自15至17世纪,整个婆罗洲都在文莱苏丹国的政治影响范围内,当时的文莱主要控制的是,婆罗洲富庶的海岸地区。然而,17世纪以后,位于今天菲律宾的苏禄苏丹国崛起抑制了文莱的扩张。

(文莱帝国在15世纪的程度疆域)

(1822年的苏禄苏丹国)

同时,文莱国内进入内战,国力大受影响,以至于在婆罗洲上的影响力逐渐萎缩,东边的苏禄苏丹国开始控制北婆罗洲的一部分土地,包含今天的沙巴和一部分印度尼西亚的土地。当时,虽然荷兰东印度公司在这片海域有巨大利益和影响力,但荷兰人多半不愿意与当地政权起冲突,所以北婆罗洲仍然能独立于欧洲殖民帝国之外。

(17世纪荷兰商业公司所占领的土地,荷兰东印度公司所占有的地区以浅绿色表示)

然而时至18世纪,新兴的大英帝国来了。英国人觊觎南洋群岛巨大的商业价值开始与荷兰争夺这部份群岛的控制权。然而,英国人着眼于马来半岛,尤其是新加坡、马六甲这一段的航线,并未花太多时间与精力经营婆罗洲。

1824年,在南洋一带有利益冲突的英国与荷兰,签署《英荷条约》条约以马六甲海峡为中线,以北为英国的势力范围,以南为荷兰势力范围。虽然1824年英荷条约主要着眼于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但这条中线的延伸,恰好将婆罗洲的沙巴、沙捞越、文莱划给了英国,婆罗洲以南则成了荷兰势力范围。至此,英国人在这块区域掌握经营权。此条约大致上影响了后来马来西亚与印尼二国领土的范围,也决定了新加坡往后的命运。

(英荷条约划分马来西亚与印尼的领土范围)

虽然从没问过当地人同意与否。然而北婆罗洲绝大多数的区域却没得到英国真正的重视。对英国人来说,在这一块区域最重要的莫过于位于文莱外海的纳闽岛。

(纳闽岛的位置)

英国人的如意算盘是,在纳闽岛上建立港口,并将之作为贸易航线的中继点。此外,纳闽岛也被探测到蕴含煤矿矿脉,因而具备相当程度的商业潜质与工业价值。

1846年,当时英国刚侵略中国不久,不列颠又把矛头指向文莱,将大炮对准苏丹皇宫,逼迫文莱交出纳闽岛。同年,文莱苏丹被迫签属《英汶条约》,割让纳闽给不列颠帝国,成为英国的皇家殖民地。

40多年后的1888年,在英国人蚕食鲸吞之下,文莱苏丹又被迫签属了保护国协定,文莱成为不列颠帝国的保护国。曾经被文莱占领、后来受苏禄苏丹国控制的沙巴地区同样在1888年,在欧美殖民帝国的武力威胁之下同意割让沙巴给大英帝国。

有趣的是,沙巴地区其实并非帝国的皇家殖民地,而是帝国委任一间名为北婆罗洲渣打公司的企业来经营管理,该公司的创办人是Alfred Dent,此人是当时著名的英国殖民商人,不只拥有北婆罗洲特许公司,还是上海电气公司、渣打银行等等英国殖民企业的大股东。

(北婆罗洲渣打公司所拥有的土地)

南边的沙捞越同样不是由大英帝国直接统治,而是一英国白人家族,Brooke家族所控制。

先前提到的1820年代的文莱内战中,文莱苏丹最终向一英国军官求助,也就是Brooke家族的第一代掌门人James Brooke。James Brooke曾经在英属孟加拉国军队中担任军官,后来退伍,辗转到南洋做生意,并承诺事成后,将授予Brooke沙捞越总督的职位。Brooke成功训练了一支部队,并在1841年帮助文莱朝廷终结了内战,1842年,文莱苏丹授予James Brooke一头衔——Rajah of Sarawak,也就是沙捞越国王。至此,Brooke家族在长达一百年都是沙捞越的国王。

(Brooke家族控制下的沙捞越)

直到1941年12月24日,大日本帝国一支突击部队登入沙捞越,并在隔年全面占领了北婆罗洲的这三个地区。


马来民族主义运动


1942年时的日本帝国,迎来其历史上最大疆域的一年,不只占领了中国华北地区,整个东南亚与荷属东印度群岛,皆落入日本手上。虽然日本的统治时间并不长,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却意外激起了马来半岛与婆罗洲和其他地区的独立运动。

二战结束后,大英帝国国力受到巨大减弱,加上在其殖民地蜂起的反帝国、反殖民的民族主义运动使得不列颠不得不重新调整原本的殖民政策。其中,英国发展出新的控制组织,也就是“英联邦”。在此一新的英联邦体制内,所有英国的殖民地都能独立成国家,这意味着这些地区虽然承认英国女王为最高元首,但不再是殖民地了。

英国的每个殖民地都有不同的独立时间表,印度和巴基斯坦大概是战后第一个独立出大英帝国的国家之二。马来亚则是在1957年独立出去,建立马来亚联合邦。至于北婆罗洲地区,原本统治沙巴的北婆罗洲特许公司和沙捞越的白人王国Brooke家族在1942年日本侵略战争时,皆放弃了他们的统治权。战后,这两块地区遂成为大英帝国皇家殖民地。文莱则继续是大英帝国保护国。

但为什么这两块原本与马来亚在政治上面没有太密切关系的地区最后却并入新的马来西亚呢?这与英国人在二战结束后发展出的新殖民计划有关。在1940年代末期,当时的英属东南亚殖民地总督,Malcolm MacDonald提出所谓的「大设计」。

计划让马来属邦、马来联邦以及海峡殖民地的槟城、新加坡、马六甲与英属婆罗洲的文莱、沙捞越、沙巴,合并成一独立国家。但其实,这并非英国殖民者为了殖民地人民着想而出台的计划,而是因为二战结束后,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美苏冷战马上成了最迫切的课题。

1941年,日本侵略英属马来半岛,在英国人的扶持之下,成立MPAJA(马来西亚人民抗日军),虽然不完全,但MPAJA的领导层大多是华裔的马来亚共产党人,在整个二战时期,MPAJA透过游击战在南洋地区抗日。到1945年,随着大日本帝国投降,这部份的领土主权又回到大英帝国手上。

但当时的MPAJA已具相当规模,重新回到这块地区的英国人,与传统的穆斯林社群合作转过头来打击原本的共产党抗日军。因此,马来亚共产党与英国殖民政府展开了长达十多年的冲突。

(MPAJA马来亚共产党)

这个情况对当时百废待兴的英国而言十分痛苦。虽然大英帝国坐拥广袤的土地,但维持帝国殖民军队的军费就压得殖民母国快要喘不过气了,再加上殖民地内的各种反帝国、反殖民风潮,以及冷战结构下的共产问题。曾经威风一时的大英帝国,现在急着摆脱殖民地因此,对当时的英国而言,首要目标是让殖民地各自独立。

这意味着一来军费、稳维费各地自己负责,英国财政可以脱身;二来英国在殖民地的商业利益也能维持,但不会造成殖民母国的财政负担。可谓一箭双雕。


通向合并


对于当时的马来领导层来说,他们当然也想要追求独立,但马来菁英同时也目睹印度、巴基斯坦、乃至非洲刚果等国快速被英国人甩掉以后,复杂的种族关系所造成的大规模混乱,所以马来精英思考的问题是:如果马来亚真的和新加坡、还有北婆罗洲共同组建新国家的话,种族复杂度会因而上升,这是他们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马来亚联合邦在1957年独立时,国内的声音是反对合并居多。然而,1961年的新加坡期中选举中,李光耀领导的人民行动党大败,左派政党在新加坡逐渐崛起,这为当时整个东南亚的政治板块带来很大的变数。原本一向支持合并成一马来西亚的新加坡政府,可能会开始左倾,甚至加入苏联,成为共产政府。

对当时的马来菁英和英国来说,新加坡不能成为下一个古巴,于是,时任马来亚总理的东姑‧阿都拉曼开始重新考虑,将新加坡纳入统治的想法。这对李光耀而言,合并是最有利的发展。就当时的李光耀看来,新加坡腹地不够大,难以自我防御,也没有足够的水和粮食资源,势必得依靠马来亚。

但对马来亚来说,关于种族的担忧依旧存在。1961年,马来亚联合邦内的马来人占绝对优势,占有49.3%,华人人口占37.6%。与新加坡合并以后,马来人的比例降至42.3%,华人成为第一大族裔,占45%。这对马来亚精英而言是不可接受的。

不合并的话,新加坡可能就会向左倾,合并的话,华人就会成为第一大族群。在这个难题下,原本英国在1940年代末提出的”大设计”方案又重新被纳入考虑。若加上北婆罗洲的人口,华人比例下降至42.7%,虽然马来人比例也下滑至39.8%,但会加入”非华人”的族群,也就是婆罗洲的原住民与南亚裔移民总共占17.5%。

马来亚领导层盘算的是:他们能联合婆罗洲的原住民和其他非华人社群,使得马来人仍然能够在政治上取得优势,并且马来亚只给与新加坡不成人口比例的国会席次。如此一来,马来人仍持续掌握新国家的执政权。

(1962年2月3日拟议组成马来西亚的代表们在新加坡签署谅解备忘录,这一备忘录是组成马来西亚的起始。)

然而事与愿违,北婆罗洲的三个领地出现大规模的反合并运动。北婆罗洲民族主义者认为,合并只是另外一次新殖民的开始,只是殖民者从基督教的白人变成了伊斯兰的马来人。

1961年,沙捞越的左倾政党沙捞越人民联合党(Sarawak United People’s Party)领导大规模抗议,拒绝沙捞越合并至马来西亚,并主张”沙捞越是砂拉越人的沙捞越”。1962年,左倾、反对合并的文莱人民党资助民兵起义,攻击文莱的油田、警察局和政府设施。这次起义曼延到沙捞越和沙巴,大英帝国下令镇压。事实上,这次起义不是单纯北婆罗洲内部的问题而已,其实其邻国印度尼西尼支持这次的武装叛乱。

当时印度尼西亚政府希望建立一个“大印度尼西亚”,他们主张北婆罗洲是印度尼西亚的固有领土。

这次事件引起文莱朝廷的警觉,他们深信合并不只会让文莱把石油的丰厚利润断送给新联邦,还会带给文莱极大的内乱,所以文莱政府开始消极抵制合并谈判。

对支持合并的沙捞越、沙巴领袖、乃至于新加坡的李光耀而言,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对李光耀而言,如果北婆罗洲选择独立的话,那新加坡的合并之路就落空了。这时李光耀先稳定驻新加坡内部的局势,1962年新加坡举行公投,合并案取得巨大胜利。隔年的1963年,李光耀政府展开一项大规模逮捕行动,史称「冷藏行动」,逮捕大量新加坡最大反对党、社会主义阵线成员,这两起事件确立了李光耀在新加坡的绝对优势。

再者,虽然马来亚政府也给予北婆罗洲很多照顾和关心。但李光耀的个人魅力,将沙捞越和沙巴的政治菁英联系起来。例如李光耀联合其好友Donald Stephens(他是沙巴非穆斯林原住民势力的领袖)一同为合并建立声势。

1962年,沙巴的原住民政党与穆斯林、华人的政治领袖共同发表声明支持合并到马来西亚。至1963年,政治态势已经十分明确了。在李光耀和马来亚政治菁英的奔走之下,沙巴和沙捞越将会与马来亚联合邦、新加坡,共同组成新的联邦政府。文莱确定不加入新联邦,直到1984年才脱离英国,成为独立国家。

1963年7月,沙捞越脱离大英帝国,获得自治地位,同年8月,沙巴脱离帝国,成为自治邦。同年9月16日,沙巴、沙捞越和新加坡加入马来西亚,新联邦国家——马来西亚成立。

这是东马的沙捞越和沙巴加入马来西亚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方全然觉得独立或合并是完全好的。这个合并的结果,若没有美苏冷战、大英帝国在二战后的急遽衰弱的大背景的话,是难以想像的。此外,若没有李光耀在这中间的协商与牵线,合并案也几乎不会成功。北婆罗洲很可能成为印度尼西亚的一部份,或独自成为一个国家。

欢迎全网关注:爽爽的南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2

标签:马来西亚   马来亚   大英帝国   沙巴   文莱   婆罗洲   新加坡   帝国   英国   殖民地   马和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