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怛罗斯之战”大唐战胜了阿拉伯帝国会改变历史进程吗?

公元751年,唐天宝十年,大唐帝国与“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之间发生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军事冲突,此次军事冲突最终以高仙芝率领的唐军失败而告终,这就是被现代史学家屡屡提起的“怛罗斯之战”。在阿拉伯史学家的记载中,“怛罗斯之战”的胜利被夸张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而俄罗斯史学家巴托尔德更是认为“怛罗斯之战决定了中亚细亚的命运,中亚细亚本该是中国的,但它却变成了阿拉伯人的。”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古怛罗斯城地处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的交界地带塔拉斯河畔,今名“塔拉斯城”是也。怛罗斯城位于中亚腹地,历史上属于昭武九姓之国。六世纪后期突厥汗国兴起,控制了“丝绸之路”,“切税商胡,督其征赋”,以榨取西域、中亚各国的财富来维持统治。对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上造成极大影响,唐朝在集太宗、高宗两代之力灭亡东西二突厥汗国,恢复了对西域的统治。显庆三年,唐朝政府移安西大都护府于龟兹,实际管辖着包含龟兹在内的焉耆、于阗、疏勒四大军镇,并辅以“兵马三万镇之”,由始,中亚各国皆臣服大唐。远处中东的阿拉伯帝国几乎与大唐同期崛起,当突厥在大唐铁骑下瑟瑟发抖时,公元651年阿拉伯人也攻灭萨珊波斯,710年占领了中亚最重要的城市撒马尔罕,715年越过帕米尔高原抵达今新疆喀什。

公元740年左右,阿拉伯人几乎全部控制了河中地区的“昭武九姓”,势力范围与唐王朝开始重合749年,阿拉伯倭马亚王朝被推翻,阿拔斯王朝建立,是为“黑衣大食”。“昭武九姓”也趁势叛乱,阿拔斯派出了最信任的阿布.穆斯林为呼罗珊总督前去平叛,齐雅德.萨里为军队将领,随同出征。此时,唐王朝也企图“以期重新规图河中”,全面恢复唐朝在帕米尔高原一带的影响力。此时河中地区最为重要的“石国”,地处丝绸之路交通要道,受大唐册封,却“无藩臣礼”,甚至游说其他“昭武九姓”、吐火罗、大小勃律等国向阿拉伯人称臣,遂给了大唐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征讨其国一个绝佳借口。

750年,高仙芝攻破石国都城俘虏了王族,带回长安献捷。石国都城破时国君本已请降,但唐玄宗失信,全部斩于阙下。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奔走于“昭武九姓”,传播唐军的残暴、无信,使得“诸胡皆怒”。而后,吐火罗、大小勃律、昭武九姓居然联合投奔了驻扎在撒马尔罕的阿拉伯将军齐雅德、萨里,这些消息汇合在一起,传到安西都护府时便总结出黑衣大食就有可能与河西诸国图谋大唐四镇。为争取主动,大唐决定先发制人。

751年7月底,高仙芝率领安西两万甲兵抵达石国重镇怛罗斯,此地离石国都城225公里,往东250公里左右就是李白出生的碎叶城。高仙芝很快就发现,怛罗斯城中集中了几乎石国全部的军队和其他河中各国的联军,从军队数量上已经几乎与唐军持平。但是唐军并不忧心,高仙芝将弩手、弓手、陌刀队、骑兵梯次布置,在战斗开始后先进行了几轮远程打击,敌军虽然也有弓弩,但此时的唐军大多身着光明铠,头部、胸前、腹部都有重甲防护,可以有效避免了敌军的弓弩伤害。正当高仙芝带着部队深入战场向前推时,突然与达乌德和齐雅德.萨里所带的两支精锐部队遇上。齐雅德.萨里所带之精锐既有阿拉伯重步兵,也有快速重骑兵,另外还有拜占庭式的复合弓箭雨和密集长矛阵,这些打法让唐军很不适应。但总体而言,唐军在弓弩上略有优势,而大食军在重装骑兵上占有优势。

面对坚城,敌人数量远超于己,唐军在实际上已经陷入了战略不利的态势,故而高仙芝让部队“后退对峙”。唐军在战略态势不利的情况下,与占有优势的敌军苦战五日,居然不分胜负,这给唐军决策层带来了信心和希望。然而就在第五天晚上,唐军盟友葛逻禄的部队突然叛变,从东北后方向高仙芝发起了攻击。阿拉伯人趁唐军大乱之际,以重骑兵攻击唐军中军大营,致使唐军彻底大乱全线溃败。

高仙芝本欲收拾残部于次日再战,李嗣业劝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势危若此,不至胶柱。”高仙芝这才决定完全退兵。撤退过程中,“人畜塞路,人不能过”,李嗣业“奋力挺击之,人马俱毙,胡等遁,路开。”此战,唐军仅余数千人撤出战场。“怛罗斯之战”,安西都护府损失精锐唐军两万左右,被俘战死各万人,但是唐军并非伤筋动骨,威慑河中各国的能力依然存在,仅仅两年后,大唐名将封常清再次出征克什米尔大胜而归,可见此次失利对唐朝影响并不大。但是对于阿拔斯王朝来说,此战逼迫唐朝势力退出河中地区后,阿拉伯人开始了对该地区的血腥统治,石国、康国皆成其铁蹄下的废墟,“昭武九姓”已危如累卵。于是在754年,“昭武九姓”再次向唐朝称臣,集体派出使臣到长安请求大唐出兵驱逐阿拉伯人。

俄罗斯史学家认为“怛罗斯之战决定了中亚细亚的命运”这种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公元752年,阿拔斯王朝便派出使者给唐朝递交了国书并归还了大量的唐军俘虏,两国就此建立了通好之谊。“怛罗斯之战”只是发生在两国间的局部军事冲突,事实上并没有改变当时的任何现状。至于阿拉伯史学家的笔下可是对此战进行了无比夸张的夸大,高仙芝连辅兵在内出动了三万余人,可在阿拉伯史学家艾希尔的《历史大全》中却称:“两军大战于怛罗斯河,阿拉伯人最终战胜了他们,消灭近五万人,俘虏近两万人,残部逃回中国。”

另一位阿拉伯史学家麦格迪西在《肇始与历史》中写道:“将他们(唐军)各个击败,共杀死4.5万人,俘虏2.5万人,占领了他们的军事要地,并掳走他们的子孙,抢去了他们的财富……”有的阿拉伯史家居然写道:“唐朝军队不堪一击,十万唐朝军队仅余几千名逃了出去,……”

《新唐书》记载,高仙芝“领一军”出征,按唐朝编制,一镇满编七千人,而高仙芝的安西都护府管辖四镇,应该共有两万八千战兵,而“一军”则包含4000人的中军、各2800人的左、右虞侯军、各2600人的右厢前军、走厢后军、左厢左军、左厢后军。西域唐军顶峰时期只能为1万人提供远途作战后勤,而且高仙芝不可能将安西都护府兵都带出来,所以怛罗斯之战中的唐军最多约有2.5万人。阿拉伯史学家们夸大了怛罗斯之战的战果。他们吹牛的时候没有看地图,从西安华清池到高仙芝的军营3000多公里,皇帝的圣旨要好几个月才到,运粮食都很难运过去。要是有十几万的兵力,起码大唐要往前线输送上百万人的口粮,其中十分之九都是要损耗掉的。对于鼎盛时期全国只有650万户人口,大约2000-3000万人口的大唐,送一百万人的口粮行进3000公里,玩呢?隋炀帝就是这么玩完的。

另据《资治通鉴》记载,实际唐军从安西可能只出动了数千人的汉兵,剩下2万多都是盟友拔汗那人与葛逻禄人。可以说,大唐在域外损失数千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毕竟全国九大节度使统兵接近49万。我都怀疑唐玄宗可能并不清楚这件事,毕竟当年他正沉浸在杨贵妃的温柔臂弯里。

因此,怛罗斯之战的实际影响比那些域外的所谓史家的吹嘘要小的多,可以说影响甚少。高仙芝兵败之后连个惩罚都没有,还被改任为权力更大的河西节度使。安史之乱开始后才被皇帝砍头,罪名是不出兵平叛,看到没?将领不在国内保卫皇权的斗争中出力就是个死,至于域外开疆拓土,少扩张一点真没啥,罪不至死的。貌似唐玄宗都想不到帕米尔是个啥模样。很快,753、754年高仙芝的继任者封常清就继续在帕米尔扩张,先后攻破了菩萨劳城和播仙,证明安西唐军实力巨大,完全没影响。至于说怛罗斯之战导致西域的某教普及,也是夸大其词。西域的某教化实际上10世纪的喀喇汗国开始发生的,那是突厥人的“功劳”,至于全面普及某教化,那就要挪到唐灭之后600年,蒙古西征带来的影响。终唐一世,西域始终是佛教领地。

怛罗斯之战的历史影响实际上是文化上的,将我国先进的造纸技术传到了阿拉伯地区,进而通过阿拉伯语拜占庭的战争逐渐传往欧洲,毕竟,此战之前,阿拉伯人还在研究埃及人发明的纸草技术。沙漠地区出来的文明,他们征服的比他们文明的地区,也只有埃及与波斯了。此战还出现了一个著名的中国旅行家,杜环。他原是高仙芝麾下,被阿拉伯人俘虏后,去过埃及亚历山大城,是唐朝时期中国抵达西方最远的人,762年才通过海船返回广州。其著作《经行记》有1500字流传至今。

域外史家吹嘘怛罗斯之战的“伟大事迹”,不过是为了蹭一下大唐的光辉,毕竟你说你祖先把强大的大唐给揍了,是个很牛逼的事,因为从阿拔斯王朝灭亡于旭烈兀的蒙古铁蹄之下后,阿拉伯人再没有荣光过,一直至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0

标签:罗斯   阿拉伯   大唐   安西   中亚   西域   王朝   阿拉伯人   帝国   史学   唐朝   历史进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