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20万白俄难民逃亡到中国,后代骄傲地说:我们是中国人

一百年前,那时候我们的北方邻居俄罗斯,发生了一起重大的历史事件。苏维埃成功通过十月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共产主义的红色政权。

紧接着,苏维埃和反苏维埃的白军分子展现了激烈的内战,内战最终以苏维埃的全面胜利告终。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很多白俄罗斯人因为接受不了苏维埃政权,而选择踏上了逃亡之路,其中有多达二十万左右的俄罗斯人千里迢迢地来到了遥远的东方古国——中国。

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的后代已经学习了中国语言,且完全接受了中国文化,可以骄傲地宣称:“我们是中国人!”

下文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吧!

一、十月革命一声枪响,十万白俄难民远赴中国

1917年,是整个俄罗斯历史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年份之一。在这一年里,俄罗斯大批军队深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泥沼之中,而且在战场上表现不佳,损失惨重,士兵们士气十分低落,厌战情况低落。

而在首都彼得格勒的街头上,有大批的平民百姓涌上街头,高呼着“和平、面包、土地”的口号,希望沙皇政府能够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同时解决当前在整个俄国所普遍存在的粮食不足问题。

然而,沙皇政府选择继续进行战争,同时出动军队武力镇压首都居民的游行示威活动。

如此一来,场面很快就失控了,愤怒的群众不再进行游行示威活动,而是直接进行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

沙皇政府调来更多的士兵前来镇压,结果有多达数万名士兵拒绝履行政府的命令,而是选择和人民群众一起反对沙皇政府。

如此一来,沙皇尼古拉二世方才觉得自己大势已去,便主动选择退位,统治俄国长达304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这就是俄国历史上著名的二月革命。

二月革命之后,俄国历史上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一个是临时政府,一个是工兵代表苏维埃。

而代表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并没有回应俄国人民结束战争、渴望和平的心声,而是选择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导致了很多民众对临时政府不满,首都彼得格勒里出现了很多反对临时政府的游行示威活动。到了十月份的时候,临时政府的威信已经严重损害,到了岌岌可危的程度。

由此,尚在芬兰的赫尔辛基的列宁主张动用工人、海军、陆军发动武装起义斗争,很迅速地就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之后,整个俄国叛乱此起彼伏,内战很快就在全国打响。经过了前后四年的鏖战,这次内战以苏维埃政权的全面胜利而落下帷幕。

很多反革命、反共的沙俄势力,也就是白俄分子,其在战争和革命中失去了原有的地位和权力。

这些人(主要是一些贵族、资产阶级和旧军人)中很多都对苏维埃产生敌对态度,害怕苏维埃取得内战胜利后,会对其进行清算,又或者只是单纯为了躲避战乱,所以便纷纷跑到国外去当难民。

由此,便形成了所谓的白俄难民潮。在这些白俄难民中,有很多人选择逃到中国来。

他们之所以选择中国作为其避难所,主要是因为我国的东北地区,同俄国有较大面积的接壤。另一方面,中俄两国历史渊源深厚,文化相近,这些白俄难民逃到中国后也比较容易生存。

而且当时中国处于北洋政府时期,虽然算不上太平,但胜在政治环境相对宽松。

如此一来,前前后后有多达二十万白俄难民逃亡到中国来。而当时北洋政府也选择接纳这批难民。

这数量众多的白俄难民,很快在中国的各大城市里形成了自己的聚居区,将自己原有的文化习俗都带进来。与此同时,他们为了能够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也选择积极学习中文和中国的传统文化。

就这样,他们开始在中国繁衍生息下来。

二、白俄难民是如何在中国生活的?

起初,由于语言和文化的隔阂,这些白俄难民在中国只能够从事最底层的工作,为了生存而默默劳累着。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很快就通过不断的辛勤努力,一点点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事业,成立了一个富有活力的街区。

他们逐渐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食品店、服装店、珠宝店、书店等等,还建立了东正教堂,让他们的信仰和文化也有了一个安身之处。

在如今的上海霞飞路、天津小白楼一带,都可以轻松地看到很多白种人的身影,这些人中有不少都是当年白俄难民的后代。

白俄人普遍比较喜欢艺术,著名的上海公共租界工商局音乐队其里面的成员大多都是白俄音乐家,他们所展现出来的音乐风采让当地的文艺界受益匪浅,在上海也传为了一段佳话。

著名芭蕾舞女演员可彼马克列佐娃还在上海创办了芭蕾舞学校,让中国也开始逐渐学会了芭蕾艺术。

白俄人对于中国文学也比较感兴趣,将很多中国文学名著翻译到俄罗斯去,比如老舍的《柳家大院》、艾青的《向太阳》。

同时,也有很多俄罗斯的经典文学借助这些白俄文艺工作者的手传播到中国这边来,比如:《钦差大臣》《伊凡雷帝》《白痴》等等。

后来到了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很多白俄人离开了上海、天津、哈尔滨等地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但也有很多选择留了下来。

这些留下来的白俄人中,大多都已经学会了中文,接受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在和中国民众的日常相处中,培养出了深厚的感情。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白俄人已经完全融入了中国社会,除了肤色和面相会和中国人有所明显差异外,其余的都像足了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三、白俄难民对中国的影响

白俄难民对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在经济上带动了很多地方的经济发展。此外,还给中国带来了外国的技术和文化遗产,甚至在东北的土地上形成了所谓的白俄村。

并且通过他们勤劳的双手,建成了很多俄式风格的建筑。这些俄式风格的建筑不少都存在至今,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见证了早年白俄难民在中国扎根的历程。

在艺术方面,这些白俄人还为中国带来不少俄罗斯文学和芭蕾舞蹈,让我国对于俄罗斯文学的了解更为深入,芭蕾舞蹈也就此得以起步。

芭蕾舞是一种欧洲的古典舞蹈,在表演时女演员通常会踮起脚尖,所以也被称作脚尖舞。这种舞蹈孕育于十四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后在十七世纪后期得到了路易十四的法国宫廷的青睐,并逐渐职业化了。

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芭蕾舞蹈在法国逐渐变得完善起来,到十九世纪末期,由俄罗斯将芭蕾舞蹈发展至顶峰。

同时,虽然当时俄国被长期视为是帝国主义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但依旧比中国要强很多,有很多中国所没有的技术。这些白俄人便将部分先进技术带到了中国,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这些白俄人还在中国大地上留下了诸多的历史遗产,比如:哈尔滨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上海的淮海路、天津的俄罗斯风情区等等。通过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可以窥见当年这些白俄人的生活缩影。

可彼马克列佐娃是一位出生于俄罗斯的芭蕾舞女演员,她舞蹈风格独特,表演既充满激情和力量,又比较细腻和柔美,曾在多个著名的芭蕾舞团演出,包括不限于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和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等。

可彼马克列佐娃出演过很多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吉赛尔》深受观众的喜爱。在舞台上,她是漂亮的白天鹅,下了舞台之后,其是一个推广大使,积极参与芭蕾舞教育和推广工作,其中就包括了中国。

可彼马克列佐娃在中国创办了诸多芭蕾舞蹈学校,成功推动了芭蕾舞蹈在中国的发展。

这一群白俄难民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渐成了中国的一分子,如今这些人的后代已经可以骄傲地“我们是中国人!”

结语

总而言之,关于白俄难民在中国的生存和发展,是一段鲜有人知的历史。通过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俄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这些白俄难民为了躲避战乱,跨越千山万水来到中国,逐渐在这里扎根、繁衍并融入进来,这是中国这片土地对于他们所造成的巨大影响。

与此同时,他们也对中国这片土地造成了影响,为我们带来了不少来自俄罗斯的技术、文化、艺术和宗教等等,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会贯通。

针对上述内容,读者们有什么不同看法呢?欢迎在底下评论区留言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2

标签:难民   苏维埃   中国   俄国   沙皇   俄罗斯   芭蕾舞   芭蕾   政权   后代   舞蹈   骄傲   年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