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解读“孔融让梨”:不是谦让是屈服,真相被后人误读上千年!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伴随着很多人的整个童年,千百年来,孔融也都受到了人们的褒奖,成为了道德的楷模、谦让的典范。

可是最近几年,却有一些不同的发声,况且语出惊人:“孔融如果不让梨,他的哥哥们会打他,这也是他迫不得已、无奈的选择。”

后来笔者经过仔细查阅史料,发现历史上真实的孔融和千百年来被宣扬的“孔融”简直是“判若两人”。

在“孔融让梨”的故事背后,还隐藏着一个被误解千年的孔融形象。

他不仅仅只会让梨、还会抛妻弃子、更会崇尚不孝和漠视生命,这真是大毁三观、颠覆认知啊,我们童年的榜样竟然是这样人!

接下来本文将进一步揭示孔融的真实面貌,还原一个更加立体的历史人物。

“孔融让梨”,谦让的楷模和典范;

三字经:“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 ,宜先知。”

在孔融四岁的时候,曾把大个的梨让给哥哥们吃,村民们在得知后,都纷纷赞叹:“这小孔融,心地善良,懂得谦让,长大后必成大器!”

因此,孔融也留下了谦让的美名,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孔融也因为让梨被后世所铭记,更成了孩子们学习的好榜样。

历史上真实的孔融,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孔融让梨”的故事本是教育孩子们要学会谦虚礼让,但是教科书里却省去了他长大后的那一部分。

所以,人们一直都坚定的认为:孔融就是一个很懂事的好孩子。

然而历史上真实的孔融,却让人大跌眼镜,笔者通过仔细查阅史料发现:

历史上真实的孔融和千百年来被宣扬的“孔融”,简直是“判若两人”!

那么“孔融让梨”到底是谦让还是屈服?这个问题我们留到最后再做定论。

让我们先从孔融的所作所为中,看看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世间万物,都在不停的运动当中,有朝着好的方向变化的,同样也有朝着坏的方向发展。

人亦是如此,刚出生时,每个人都如同一张纯净的白纸,后来随着生活环境和价值观的改变,也就有了好人和坏人之分。

在孔融年幼的岁月里,并没有表现出生性残暴、不忠不孝的迹象,相反地,他还被描述为友善谦让、温良恭俭的形象。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开始看到了孔融那生性残暴和不忠不义的另一面。

长大之后的孔融,在官场上却逐渐走上了小人之路,变成了一个无父无母的无耻残暴之徒。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历史上真实的孔融:

第一、孔融是一个抛妻弃子、虚伪狡诈之人;

据《后汉书》中记载:

建安元年,为袁谭所攻,自春至夏,战士所余裁数百人,流矢雨集,戈矛内接。融隐几读书,谈笑自若。城夜陷,乃奔东山,妻、子为谭所虏。

孔融在北海郡任太守期间,经常与一些奇人异士交往,他们天天在一起饮酒作乐、高谈阔论。

但是孔融对于如何治理地方等问题,却漠不关心,对于一些贤士的忠告,更是置若罔闻。

孔融这种不作为和无能,使得北海郡顿时陷入了敌军频频来犯的困境。

公元196年,袁绍之子袁谭率兵攻打北海,双方从春天一直打到夏天,城内的守兵每天都在浴血奋战,到最后仅剩下了几百人,形势万分危急。

这时的孔融却一不登城指挥,二不能与北海将士同生共死,他为了维护自己“临危不惧”的名士形象,反而选择故作淡定。

白天时的孔融在太守府里饮酒作诗、谈笑自若,拒绝上城督战,令守城的士兵又气又恼。

到了晚上,当袁谭大军破城之际,孔融竟然在亲兵的保护下,悄悄地逃往山东,就是太行山以东的地方。

并且还无情地丢下了自己的妻妾和子女,致使他们悉数被袁谭所俘,最后都被残忍的杀害。

孔融为保全自己的颜面,丝毫不顾及手下士兵和老百姓的死活,最终弃城而逃。

孔融弃城逃跑按律当诛,但由于当时执政的曹操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免除他的罪责,并先后提拔他为少府、太中大夫等职,意欲收为己用。

朋友们,孔融“抛妻弃子”的行径,也表现出他是一个十足的虚伪狡诈之人。

这事要是放在现在,孔融就是妥妥的渣男一枚了,但是经此一事后,他的名望也大大受损。

第二、孔融是一个不忠不孝、侮父辱母之人;

孔融在北海郡任太守期间,曾和祢衡相处融洽,二人惺惺相惜,当时祢衡二十岁,而孔融已经四十岁,二人结成了“忘年之交”。

这个祢衡就是后来脱掉上衣,光着膀子,一边击鼓、一边痛骂曹操的那位。

喜欢看京剧的朋友都知道有一出戏“击鼓骂曹”,说的就是这位祢衡。

有一次,孔融和祢衡共饮时,愤愤的提出了“父母无恩论”: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父母无恩,自己有粮食,宁愿给陌生人也不给父母。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父与子,有什么恩?论其本义,只不过是当时情欲发作而已”。

“子与母,又有什么爱?就像一件东西暂时寄放在瓦罐里,倒出来后就什么关系都没有了”。

“闹饥荒时,有点吃的,如果父亲不好,便宁肯拿给别人去吃”。

这下孔融可火了,在当时那个以“孝治天下”封建年代,他居然敢犯天下之大不韪,公开说出这样“毁三观”的言论。

此番言论必然被公认为是大逆不道,随后孔融的形象,也是一落千丈。

由于孔融多次借机嘲讽辱骂曹操,触碰了曹操的逆鳞,二人之间的矛盾已经变得不可调和。

曹操就借此机会,给孔融扣上了“不忠不孝”的罪名,然后将其全家杀害。

第三、孔融是一个粗鲁残暴、滥杀无辜之人;

孔融被董卓打发去当北海相的时候,办事情处理政务就特别粗暴无能、蛮不讲理,而且还滥杀无辜。

对于地方上的那些贪官污吏和地痞流氓,孔融可以说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毫无管理能力,行政效率极其低下。

据西晋史学家司马彪《御览》记载:

(孔融)租赋少稽,一朝杀五部督邮。奸民污吏,猾乱朝市,亦不能治。

当时的北海黄巾军余孽肆虐,百姓们生活贫困,再加上天灾人祸,收成不好,导致北海税收不足。

手下有位官员建议孔融明年再收税,孔融却说:“税收上不来,明年我这北海相还要不要做了?”

最后孔融竟然把那个劝说他“免税收”的官员给杀了。

下来的孔融依然强硬的摊派税收,恣意残杀税务人员,使得北海郡的百姓备受煎熬。

孔融为了彰显自己的政策,有一次就因为税收数目不对,居然一连斩杀了五个出去监督收税的督邮。

另据宋代《太平御览》记载:

孔文举为北海相,有遭父丧,哭泣墓侧、色无憔悴,文举杀之。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有一天孔融在路边发现有一个人在坟前哭拜自己的亡父。

但是孔融看到这个人哭虽是哭了,但是脸色并不憔悴,就把这个人定为不孝给杀掉了,您说冤不冤?

这个故事还诞生了一个成语:“哭坟不悴”,从此北海当地的哭坟,哭的那是一个比一个还惨。

孔融倚仗着自己权势,仅凭借个人喜好和心情,就为博取名声,就可以滥杀无辜,可谓真是不讲道理。

就连自己都曾说过“父亲没什么可孝顺的”,结果还因为人家哭得不够惨,把人给杀了。

再者说,你怎么知道人家心里不悲痛?难道非要在脸上表露出来悲伤,才能算孝顺吗?

恐怕也只有毫无法度的封建社会,才能发生这样“哭坟不悴”的奇葩事件啊。

当时想必他的老祖宗——孔夫子,在得知这事后,也得骂他一句不肖子孙吧。

第四、孔融是一个漠视生命、喜欢诡辩之人;

孔融曾经提出“人肉可食”的诡辩理论,在他的眼中,生命是一文不值的,这也在当时社会引起一场轩然大波。

据魏晋时期哲学家杨泉《物理论》中记载:

东汉末年,有个叫管秋阳的人与弟弟及其同伴,因避战乱而一起结伴同行。


因为没有粮食,管秋阳就对弟弟说:“现在如果不吃你的同伴,我们三人就会一起饿死。”


于是兄弟俩一起杀了这位同伴,并吃掉他,最终兄弟二人活了下来。

这件事情,也遭到了当时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强烈谴责。

而孔融却对周围人说:

“ 三人同行,两人聪俊,一人底下;饥年无食,谓宜食底下者,譬犹蒸一猩猩、煮一鹦鹉耳。”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聪明的人可以把愚蠢的人吃掉,管秋阳爱惜父母赐予的身体,所以吃了同伴是天经地义,由于他只是同伴,并不是什么朋友,所以吃了就吃了。”

“如果像管仲吃了鲍叔、贡禹吃了王吉,那才叫大逆不道。”

“而管秋阳吃的那个人,不过是一只能说话的鸟兽罢了,就像是人类吃动物的肉一样,是很正常的事,没什么奇怪的。”

我们看,在孔融的思想里,只有统治阶级、官僚士族的生命才是有价值的,而普通老百姓的生命却毫无价值,还不如一只禽兽。

聪明的人可以把愚蠢的人吃掉,就像是人类吃动物的肉一样,是很正常的事。

孔融这一番“人肉可食”的观点顿时惊世骇俗,引起舆论一片哗然。

一个博学渊源的人怎会做出如此诡辩,真是有悖人伦,可见其道德品质异常低下。

“孔融让梨”不是谦让而是屈服;

朋友们,孔融后来的所作所为,足以证明了一切:

孔融为了自己的名声,可以毫不犹豫抛妻弃子;孔融对父母毫无感恩之心;孔融视他人生命如草芥;……。

以上种种行径,不禁让笔者再次回味起“孔融让梨”的这个故事。

于是乎,笔者越发地坚定认为:“孔融让梨”并非是出于礼让,而是来自弱者对强者不得已的屈服。

兄长对于弟弟来说是强者,强者占大利益,弱者占小利益,何来谦让一说?

只有强者把自己占据的利益,让给弱小者,这种情况才能说是谦让。

因为如果孔融当时不把大的梨让出去,他的哥哥们有可能就会寻机揍他。

也就是说“孔融让梨”是迫不得已,而且在他的哥哥眼里,孔融是弱者,必须忍气吞声,所以这根本不是谦让,而是一种屈服罢了。

故而孔融又怎么会真正地,设身处地的为自己的哥哥们去考虑呢?

我们接下来回过头来再仔细琢磨一下“孔融让梨”的真相,也许当时的过程是这样的:

有一天孔融在和五个哥哥一起玩耍,爸爸买了几个梨,特意挑了一个最大的给孔融吃。

孔融抬头看了一眼哥哥们,说道:“我小,吃小的就可以了,大的留给哥哥们吃。”

爸爸听后很开心,一个劲的夸孔融懂事,这么小就知道谦让。

当爸爸出去以后,几个哥哥摸着孔融的头笑着说:“弟弟长大懂事了,要是你以前都像今天这样懂事,我们还会打你吗?”

孔融听后低下头来,尴尬的笑了笑说:“是的。”

结语:

朋友们,我们在研究历史,看待一件事情时,就要从蛛丝马迹中寻找答案,再综合考量,从当时的文化背景中找出历史的真相。

说孔融从小聪慧谦让,不如说他那时就会“见风使舵”,知道什么叫做“弱肉强食”。

孔融后来的所作所为也证明了一切:“孔融让梨”,大奸若忠!他也被贴上了一个永远无法摘下的虚伪标签。

尽管孔融的行为可能给他带来了短暂的权力和成功,但这种无能不孝和残暴嗜杀的行为,最终也让他失去了他曾经的名望和尊严。

也许对于孔融来说,他所做的一切,看似残暴不仁和不忠不义,可能是他处在当时环境下求生存的必然选择。

当然,“孔融让梨”做为孩童时期的一个启蒙教材,我们还是沿袭以前的说法也未尝不可,毕竟宣传一个小孩子具有谦让的美德,还是充满着满满的正能量!

那么各位朋友们,您又是如何看待“孔融让梨”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说出您的想法,咱们共同探讨交流!


《郑重声明:此作品仅为今日头条原创首发,并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作者允许,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转载、盗用、搬运,侵权必究!》


参考史料:

《后汉书》

《三国志》

《物理论》

《太平御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8

标签:谦让   后汉书   太守   北海   误读   残暴   不孝   后人   同伴   真相   千年   哥哥   另类   真实   生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