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例试管婴儿郑萌珠,被专家断言活不过40岁,如今怎么样了?

前言

1988年3月,不少报社都报道了一名刚出生的小婴儿。

而她就是国内的第一位“试管婴儿”。

然而“试管婴儿”的出现也引来了诸多的争议。

一些人表示非常的惊喜,但是还有人断言她活不过40岁。

现在已经过去36年的时间,那个首位“试管婴儿”怎么样了呢?

本文内信源来自官方媒体【新华社】,2019年4月16日发布,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尝试做试管婴儿

1987年的一天,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来了一位特殊的病人。

这位病人名叫郑桂珍年轻时患过疾病,导致她双侧输卵管堵塞,根本无法怀孕。

为了生个孩子,她四处求医,从中草药到民间秘方无所不用其极,可惜全都以失败告终。

直到有一天,郑桂珍在收音机里听说,北京有医院正在研究一种叫“试管婴儿”的新技术,可以让一些不孕不育的妇女也有希望生育。

这对郑桂珍来说简直是曙光乍现,她终于看到了希望,于是,郑桂珍立即兴冲冲地拉着丈夫坐上了去北京的火车。

可就在她激动难耐时,丈夫左长林却充满了担忧——他知道,这种技术在中国还没有成功的先例,试一试的风险很大,更不要说他们一个农民,哪有钱承担得起这个试管婴儿的高昂费用呢?

但郑桂珍没有丝毫犹豫——她说,我们已经这么多年没有孩子了,这可能是上天给我们的唯一机会,就让我们碰碰运气吧。

于是,在郑桂珍的执意请求下,左长林最终还是点了点头。

于是他们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找到了这项试管婴儿技术的主要研究人员——张丽珠教授。

大陆第一个试管婴儿

张丽珠教授是我国第一批研究试管婴儿技术的专家,在国外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她毅然回国,决心攻克这项技术,帮助国内不孕不育的家庭。

然而,由于当时国内条件所限,张教授的团队起初只有一个破旧的工作室和普通的取卵针,各方面都十分艰难。

但张教授没有退缩,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动物试验中取得了试管婴儿技术的突破。

随后,她开始招募人体试验志愿者,但前12例患者都未成功,郑桂珍是张教授的第13个试管婴儿病例。

在郑桂珍的恳求下,张教授决定给她一个试管婴儿的机会。

1987年6月24日,在医疗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张教授只能为郑桂珍进行开腹取卵手术,使用老旧的取卵针小心取出卵子,幸运的是,4个卵子都成功受精成为可植入胚胎。

6月26日,张教授将几个胚胎移植入郑桂珍子宫,在焦虑的等待后,郑桂珍终于确诊怀孕!

她成为中国首例试管婴儿移植成功的母亲,期间,张教授和医疗团队始终照顾郑桂珍,确保胎儿平安。

1988年3月10日上午8点56分,在张教授的精心监护下,郑桂珍通过剖宫产顺利产下了我国首例试管婴儿——一个体重3.9公斤的健康女婴。

张教授将她交到郑桂珍怀中,郑桂珍激动地落泪,给她取名“郑萌珠”。

中国首例试管婴儿诞生在全国掀起了巨大反响,而张教授也被尊称为“中国试管婴儿之母”。

质疑中成长

郑萌珠出生后,张丽珠教授和她的医疗团队欣喜不已,作为我国首例试管婴儿,郑萌珠的每一个成长的阶段都牵动着他们的心。

为了完善病例数据,他们需要进行长期的跟踪记录。

出生时近8斤的郑萌珠,成长速度惊人,8个月时就能开口说话,1岁半学会走路,2岁能背诵儿歌。

她的身高和体重也远超同龄儿童。郑妈妈把她当成掌上明珠,郑爸爸也对她百般呵护。

然而,郑萌珠的“特殊”身份也给她招来了异样眼光。

“试管婴儿”在当时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老百姓对此既好奇又害怕,以至于有人怀疑郑萌珠的寿命,认为她活不到40岁,并怀疑她将来是否能生育。

虽然医院反复强调郑萌珠健康正常,但传言仍在民间口口相传。

于是,郑萌珠成长的道路并不平坦,她性格开朗,却常被孩子们疏远;她渴望平静生活,却时常被各路传媒打扰。

好在,郑萌珠没有被这些阻碍击倒,她懂事早,很快就明白自己的不同处在哪里——她是天上送来的礼物,她身上承载着无数人的期待。

为了回报社会,郑萌珠从小立志要当一名医生,她经常对妈妈说,长大后一定要回到北京第三医院,把救自己一命的技术传承下去。

2009年,郑萌珠如愿以偿地考入了大学,只不过学的并不是医学专业。

在这里,她终于过上了与众不同的学生生活,尽管有记者偷拍课堂,但学校和同学们都维护了她的权益,郑萌珠感动之余,也在这份包容中茁壮成长。

人生转机

郑萌珠大学毕业之后,选择成为了一名北漂。

这段日子,郑萌珠过得并不轻松,她先后租住过几处房子,也体会过地铁的拥挤,然而,她从未放弃过对生活的希望。

有一天,一个念头突然闪现在郑萌珠的脑海:我能不能去北三院工作?

她明白,自己并非医学生,行业跨度太大,可能性不大,但是,北三院的医生基本都知道她的身份,或许可以给她一个机会?

鼓起勇气,郑萌珠决定还是去试一试,她跑到北三院,向熟悉的医生们咨询,是否有适合自己的岗位。

出乎她的意料,医生们对此非常高兴,经过考虑,郑萌珠被推荐到了生殖中心的档案室工作。

为了取得上岗资格,她又努力考取了相关的档案管理证书,正式成为了北三院的一名档案管理员。

在北三院工作的这些年,郑萌珠遇到了一个对的人,和他一见钟情,步入婚姻的殿堂,像普通女孩一样,她恋爱、结婚。

当郑萌珠怀孕之时,一个决定也在她的心中萌生——她想回到北三院生产。

2019年,在生殖中心工作的郑萌珠,如同30年前的张丽珠医生一样,在北三院顺利生下了一个健康可爱的男婴。

这不仅证明郑萌珠是一个健康的年轻女性,也再次证明了中国八十年代的试管婴儿技术已经十分成熟。

当郑萌珠抱着自己的孩子时,她终于切身体会到了成为人母的喜悦和辛苦,她想起30年前,40多岁的母亲为自己的降生付出的心血,不禁泪流满面。

而此时,两鬓斑白的郑桂珍也来到了北三院,她激动地抱起了自己的外孙,泪水夺眶而出。

30年前,她无比渴望拥有自己的孩子,今天,她终于可以亲自抱上孙子了。

“时间过得真快,萌珠终于也有自己的宝宝了。”郑桂珍感慨万千。

当医生和记者们得知这个喜讯时,也兴奋不已——中国的首例试管婴儿诞下了健康的后代,这是何等令人欣喜的消息!

若非当年张丽珠医生的不懈努力,今天的一切都不会发生,郑萌珠永远怀念这位为自己的降生付出巨大心血的恩人,只可惜当初的恩人已经再也见不到了。

2016年,已经到达92岁的张丽珠医生辞世多年,而她的壮举将永远流传。

如今现状

今天的郑萌珠,不仅工作于北三院,也在努力帮助更多生育障碍的家庭。

她时常告诉前来就诊的患者,自己作为试管婴儿,一直非常健康,没有任何疾病,这给了无数等待试管婴儿降生的家庭巨大的希望。

郑萌珠也积极参与公益,与其他试管婴儿建立了交流群,分享知识和生活乐趣,她始终不忘回报社会,传承爱心。

北三院,记录了她的出生;也见证了她的成长、婚姻与生育,这里,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印记,对郑萌珠来说,回到北三院工作,就像回家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1

标签:试管婴儿   中国   断言   教授   团队   医生   孩子   医院   专家   健康   工作   技术   郑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