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上最强大的四大战将,战场上未尝败绩,第一名活着就被封神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各位看官点击一下“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

文丨小郭

编辑丨小郭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朝代更迭频繁,战争纷争屡见不鲜,甚至在现如今,战争的硝烟也是连绵不断,某些国家依旧处于战火纷飞的状态下。

但在这数千年的战争史中,也孕育出了无数的将军,尤其是在我国历史上,名将更是层出不穷。

他们有的征战沙场、有的有过人的智慧,或许他们的事迹并没有那么轰轰烈烈,但历史的长河让他们载入史册。

自古以来,时代造就英雄,那么在我国古代有多少名将呢?这些名将在我国历史上又有着怎样的排名呢?

第一位 孙武

孙武,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兵家四圣的“兵家至圣”,是兵家第一人被誉为“东方兵学的鼻祖”,我们所熟知的《孙子兵法》便是由他所著。

他出生于公元前545年左右的齐国乐安一个贵族世家中,他的祖上可以追溯到从舜的后代于焉富。

贵族家庭出身,为孙武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尤其是在军事典籍方面,再加上当时战乱频繁,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善于带兵作战的将领,孙武从小就对军事战争耳濡目染,而这也恰恰对孙武的军事能力有严重的影响。

公元前532年,齐国内乱,四大家族之间的权力斗争愈演愈烈,而对于孙武来说是极其反感的事情,更不愿意纠缠其中。

于是,孙武决定奔赴吴国,入吴后,孙武长期避隐深居,潜心研究兵学,并在此期间完成《兵法十三篇》的撰写。

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准备向西进兵,并与大臣伍子胥商议对策。

因伍子胥与孙武是好友,知道孙武的军事能力,于是便向吴王“七荐”孙武,称孙武是个能文能武的盖世奇才,吴王这才答应接见孙武。

随后,孙武带着自己所撰写的《兵法十三篇》觐见吴王并将此书献给了吴王,吴王看后对其称赞不已,大为赏识。

但是,纸上谈兵,人人都能做,吴王为了考验孙武的真正能力,将180名侍女交给孙武进行训练,又派了两个爱妾担任这支军队的首领。

但是,在演练的时候,宫女们却没有认真对待,孙武一怒之下,当即下令要处死这两个爱妾。

这个时候,吴王急忙替两个爱妾说情,说他失去了两个爱妾,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可是孙武却不听,正气凛然的说道: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

然后便杀了两个宠妾,以儆效尤自此以后,所有的宫女都不敢违逆,唯命是从。

吴王虽然为失去两位美姬感到十分伤心,但志向毕竟大过爱情,此后便命孙武为大将,和伍子胥一起辅佐吴王。

孙武在任上,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干统兵能力,特别是楚国之战,他以三万人之众,十日战胜楚军二十万大军。

吴王阖闾驾崩后,又协助太子夫差伐越、攻齐等各种军事战争,直到五十岁后,便不再为吴国的对外战争谋划出力,转而隐居乡间,修订其兵法著作,最后得以寿终。

而他撰写的《孙子兵法》是我国迄今为止最有影响力的兵书,《孙子兵法》对于战争、战略和战术等问题都有着系统且精辟的论述,更是被后人广泛应用在社会、经济各方面,甚至还被翻译成了多国文字,在世界军事史上占有很显著的地位。

第二位 白起

白起,战国时期秦国人,是秦国非常有名的大将,被封为“武安君”,一生都在为秦国征战,并从未有过败绩。

白起是在秦国强盛的时候诞生的,公元前295年,秦昭襄王实行了商鞅变法对平民进行了全面的封赏,选拔了大量的平民,希望能够成为一名强大的将领。

白起因为“善用兵”,被秦国宰相魏然看中,在魏冉的推荐下,成为了秦昭襄王的心腹。

公元前294年,白起以左庶长的身份攻打韩国的新城,开始了他的战无不胜之路。

公元前293年,为了防止秦军东侵,韩、魏两国合纵,秦国丞相魏然举荐白起为主帅,率军进攻韩魏。

白起接任后,采取“避实打虚,硬攻其后”的策略,命令秦国大军迂回到韩、魏两国的后方,击溃了他们的后援,把韩、魏联军的主力团团围住,最后歼灭了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之众。

此战之后,韩国从安东至乾河一带被白起收复,被称为“伊缺之战”,从此他声名鹊起,被封为太尉,又被封为副将。

随后,白起继续高升,再次率兵攻打魏国,魏国没有任何反抗,直接攻下魏国61城。

这一战的重要性,不但让魏国从一开始的霸主逐渐衰弱,到后来一直被秦国玩弄于股掌之间,这也为秦国在西方开辟了一个重要的战略通道,让秦国可以东进,向东窥视中原,一统天下。

公元前260年,白起长平之战中重创赵国主力,杀赵卒四十万将士,攻破赵国,随后,白起自统主力驻留上党,打算继续进攻邯郸。

这让韩赵两国惊恐万分,便找到秦国丞相范雎,用重金贿赂范雎,并称愿意割地求和。

范雎则是怕白起灭了赵国后,他的地位难保,借口秦国连年征战,元气大伤,到处都是敌人,说服秦昭襄王召回白起,秦昭襄王答应了,从那以后,白起和范雎就成了敌人。

秦昭襄王想让白起重新攻打邯郸,但白起已年过72,便以身体不适为由,上书拒绝征赵,秦昭襄王无可奈何,只好派王和暂代王陵。

结果秦国战败的消息还是不断传来,秦昭襄王与范雎商议,因白起迟迟不肯奉命派使者自荐,命其自刎,终年74岁。

直到公元760年,唐肃宗将历史上十位武功卓越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庙使者,秦武安君白起便是其中之一。

第三位 薛仁贵

“将军三箭定天山,白虎星下凡。”

这句描述的便是唐朝时期的传奇将军薛仁贵,薛仁贵出生在唐太宗时期,家住河东薛氏南祖房,是南北朝时期刘宋、北魏名将薛安都的六世孙。

但因父亲早逝,导致家道中落,薛仁贵少年时家境贫寒、地位卑微,以种田为业,没有任何背景,三十岁时还是一事无成。

直到唐太宗征募白衣军时,薛仁贵才听从妻子的建议报名参军,跟随唐太宗征讨高句丽,也因在此战中崭露头角,得到唐太宗的赏识,晋升至五品将军,镇守北门。

到了唐高宗时期,薛仁贵已经守卫玄武门数年,薛仁贵终于守住了真正让他三军成名的皇帝——唐高宗。

公元654年,唐高宗李治巡幸万年宫,遭逢大雨、山洪暴发,大水冲毁了万年宫北门(玄武门),唐高宗李治深陷其中。

就在这时,薛仁贵跑到了唐太宗的门前,将唐太宗救了出来,唐太宗非常感激薛仁贵,赏赐了他一匹御马。

薛仁贵一生中参加过多次战役,但还是平定突厥九姓叛乱最为激昂,公元661年,九姓突厥拥有了十万军队,他们感觉自己实力十分强劲,于是在边境作乱,李治派遣薛仁贵前去征讨突厥。

薛仁贵奔赴天山后,面对突厥大军直接射箭,三箭射死三个敌人吓得敌人下马投降,在薛仁贵精心计谋下,唐军没有费一兵一卒就把战乱给平息了。

在薛仁贵的军事生涯当中,他扫平高丽、给敌人造成很大的威胁,当时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在薛仁贵在世的时候,都不敢轻举妄动。

薛仁贵的一生都在为保卫大唐设计安全,征战40多年,从未在指挥上犯过失误,几乎没有过败绩,唯一一次战败还是因为被自己人出卖,被贬为平民。

第四位 戚继光

说起戚继光,首先想到的便是他在抗击倭寇中的高光时刻,被人们称为“抗倭名将”。

戚继光出生在名将家族,其父戚景通先后出任过山东备倭军事都指挥、大宁都指挥使及神机营副将等职,因老来得子,所以对戚继光的要求相当严格。

而戚继光因自幼受到父亲的影响和熏陶,对军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嘉靖二十三年,戚景通病重,年仅17岁的戚继光承袭了其父亲的军事职位,开始了长达40多年的戎马生涯。

明朝中期,倭寇四起,沿海地区遭受了严重的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戚继光毅然决然地投身军旅,并在金华、义乌两地招募了一支3000人的部队,组成了“戚家军”。

戚继光带领戚家军在东南沿海地带抗击倭寇十余年,在王昌平战役中打败了上万名倭寇,占了177颗首级,他的戚家军竟然无一伤亡,扫平了多年来围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成为了人们口中的“抗倭名将”。

除此之外,戚继光的军事思想也是非常独特的,他主张“守土有责、以逸待劳、以奇制胜”等原则,注重战略布局,根据敌人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战术,并强调士兵的素质和训练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经过严格训练的军队才能打胜仗。

不仅如此,戚继光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兵器专家,他主张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推广火器等措施,为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他还创立了鸳鸯阵,这种阵法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军事遗产,同时他还在长城上修建了空心敌台这个空心敌台使军队在打仗的时候既可攻又可守。

80年代初,在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中,发现戚继光十四代孙戚保祥在多年潜心研习家传“戚家拳”的基础上,将原“三十二势”演绎为一百零八个动作传世。

结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仅仅只有以上这几位名将,他们在不同时期都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对当时的军事发展和历史进程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力。

他们的身影,一直矗立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他们的勇气和智慧不断地激励着后人,值得铭记和崇敬的是,他们的战争道路充满荆棘,却无一不映照着他们的英勇和不屈的精神。

他们是一座座历史的丰碑,我们要传承和发扬他们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6

标签:吴王   魏国   秦国   孙子兵法   封神   爱妾   突厥   战将   败绩   公元前   名将   中国   强大   战争   军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