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西藏史(二百三十)-西域唐军的绝境坚守(上)

喜欢听音频的朋友可移步喜马拉雅,搜索《通俗西藏史》,老布充满大碴子味儿的口音,将扑面而来!

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藏史德云社的老布,又来啦!

上期咱们讲了元和十四年(819年)的盐州之战,这一仗可以算是唐蕃百年国战的终战之章,再此之后两边倒也不是没比划过,但战争规模就很小了,跟之前那种动辄几万人、十几万人的大场面相比,之后的战役基本就是小打小闹了。

但结束唐蕃国战的环节之前,还有一个战略方向留了个小尾巴,这就是西域之争的最后一个阶段。

在之前的节目里,我把唐蕃西域之争分成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公元662年—692年,对应的领袖分别是吐蕃赞普芒松芒赞、赤都松赞,以及唐朝的李治和武则天。

不过当时吐蕃最有话语权的人是禄东赞父子,赞普有点存在感不足,所以认为禄东赞父子PK李治夫妇倒也不算过分。

这个阶段的背景是唐朝已经比较稳定的控制了北疆,正在逐步向南疆渗透,吐蕃则是进入南疆参与了控制权之争。

两边为了拿下南疆,各自联络南疆地区的部落势力,斗了个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具体事件就是安西四镇在22年的时间里六度易手,吐蕃攻,唐军守不住;唐军攻,吐蕃也守不住。

这就说明,双方的实力在南疆都没有碾压性的优势,另外一方只要拉住当地势力,就能轻松翻盘。

这种来回互推的局面,在692年(武周长寿元年)终结,武则天算是想明白了西域问题的症结所在。

所谓力量投送困难,原因就只有一个,钱没花到位。

既然能花钱办的事儿,都是小事儿,那就拿钱砸呗!

她力排众议在安西四镇驻扎重兵,用疯狂砸钱的方式,稳定了南疆的局面。

这有点像玩网络游戏,最猛的玩家永远是人民币战士,比人民币战士更猛的是下一个人民币战士。

所以,武则天这个土豪玩家是拿钱砸跑了吐蕃,赢了这一局游戏。

第二阶段在公元692年—755年,对应的领袖分别是吐蕃的尺带珠丹,也就是金城公主的老公,唐朝这边是唐玄宗李隆基。

这个阶段的博弈主要发生在南疆周边,典型事件有突骑施的垮台和勃律之争。

由于唐军在安西四镇大量驻扎,堵住了吐蕃从昆仑山进入南疆的道路。吐蕃发现跟唐朝单挑没有获胜的机会,于是转手开始联络突骑施,一起对付唐朝。

于是我们就能看到了,本来是唐朝盟友的突骑施,在娶了吐蕃公主后,多次派兵围攻安西四镇,并拿下了碎叶地区。

最终,在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朝联合大食搞垮了突骑施。

随后,吐蕃开始在取勃律道西进,唐蕃又开始在帕米尔的崇山峻岭间激烈摩擦,天宝六年(747年)高仙芝的飞渡连云堡和天宝十二年(753年)封常清的勃律之战,就是双方博弈的产物。

从整体上说,这个阶段的博弈唐朝占据着优势,他们在巩固了南疆的控制权之余,还有余力在周边地区投送力量。尤其是高仙芝在帕米高原上的长途奔袭,就是放到现在的军事条件下,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

当然啦,还是那句话,唐朝的优势来自于经济体量上的碾压。

他们可以不计成本的,从三千公里外运送物资,在这点上吐蕃无论如何都难以望其项背。

于是,李隆基这个不差钱儿的大玩家又赢了一局游戏!

第三个阶段755年—790年,这个阶段对应的吐蕃领袖是赤松德赞,唐朝这边是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

这个阶段的唐朝经过“安史之乱”的打击,已经是仙女下凡脸着地的状态了。

吐蕃仅仅用了几年的时间,便席卷陇右数十个州县,一举打破了唐蕃之间存在了85年的平衡态势。

他们在唐代宗的广德二年(764年)成功拿下了重镇凉州(甘肃武威),这意味着吐蕃人将唐朝版图一刀斩断,成了首尾不能相顾的两部分。

从截断河西走廊的这一刻开始,西域唐军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他们面对着毫无退路可言的绝境。

但唐军并没有丧失勇气,他们前仆后继、拼命挣扎,力图死中求活。

凉州失守后,河西兼伊西北庭节度观察使杨志烈向西退守甘州(甘肃张掖)。

次年(765年)十月,杨志烈在去北庭(新疆吉木萨尔)调兵的路上被沙陀人袭杀。

几乎就在杨志烈被杀的同时,吐蕃连克甘州和肃州(甘肃酒泉),继任者杨休明再次向西退守沙州(敦煌)。

吐蕃军队在河西走廊上从东向西挤压的同时,另一支蕃军已经开进了西域。

我始终都认为,吐蕃在两地的协同联动,是蕃军战争艺术的巅峰之作。关于这点我在《吐蕃战争艺术》这期里有过一个详细的论述。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吐蕃就攻陷了伊州(新疆哈密),但同年又被河西、北庭唐军拼死夺回。

说到蕃军进攻伊州,我们就得再次提到唐军在西域的防御结构了。

相比在河西走廊上,从东到西,依次为凉州、甘州、肃州、瓜州、沙州的长蛇阵。

唐军在西域的防御结构是两个多边形相互依存的态势。

北疆的伊州、西州(新疆吐鲁番)和庭州构成了一个稳固的三角形。

南疆的焉耆、龟兹(库车)、疏勒(喀什)、于阗(和田),同样构成了一个稳固结构。

其中南北疆的结合点在西州和焉耆,而西域与河西走廊的结合点正是就是在伊州和沙州。

吐蕃军队首先攻击伊州,正是基于截断河西与西域联系的考量。唐军对这点自然是心知肚明,因此他们才会在伊州失陷后拼死夺回。

虽然吐蕃没能守住伊州,但他们进攻充分说明,西域已经不再安全,从沙州到伊州之间的莫贺延碛充满危险。

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变数,坐镇沙州的杨休明将两地分置管理,由曹令忠(李元忠)主持北庭,周鼎主持河西。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杨休明战死,当年八月曹令忠正式接任伊西北庭节度,唐朝赐姓李,改名为元忠。[1]

此时西域和关中还能保持断断续续的联系,唐朝派来的宦官还能在773年、781年、782年、784年、786年来到北庭。我们也由此可以得知,唐朝任命李元忠为北庭大都护、郭昕为安西大都护

也能知道,他于唐德宗的建中五年(784年)死于任上,由杨袭古接任。

同样的,安西使臣也能从河西走廊的北面,穿越大漠来到长安。

当唐德宗李适得知伊州刺使袁光庭困守孤城粮竭兵尽,杀妻自焚而死的消息后,还哭了一鼻子。

但转眼间,李适就想把安西、北庭打包,卖个好价钱。

建中四年(783年),泾师之变,乱军冲入长安,李适仓皇逃奔陕州(三门峡)。

为尽快剿灭叛军,他以割安西、北庭,及每年“赠送”一万匹彩绢为代价,换吐蕃出兵协助。

朱泚叛军平复后,吐蕃大相尚结赞前来索要酬劳。

李适虽对蕃军行动迟缓、沿途劫掠、未如约收复长安不满,但还是决定履约。

他命陆贽起草了《慰问四镇北庭将吏敕书》,决定放弃西域。这个决定被李泌知道后,他面见皇帝力陈不可,“两镇将士,在河西走廊断绝后,困守孤城二十年忠心不改,现国无褒奖,却弃之而去,天下何守?!”

李适被喷得不好意思了决定赖账,结果就是爆发了平凉劫盟。

这部分内容,我们在之前的节目曾仔细的讲过了。

此时西域的局势已非常严峻,瓜州于唐代宗大历十一年(776年)陷落,河西走廊上的最后的据点沙州也在围城十一年后,于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陷落。在沙州陷落之前,西域的桥头堡伊州已经落入吐蕃之手。

贞元五年(789)十二月,吐蕃发兵攻庭州。

这次出兵堪称声势浩大,按《资治通鉴考异》的记载蕃军人数达到了三十万。

但这些军队并不都是吐蕃人,其中还包括葛逻禄白服白眼)突厥。[2]

关于此次北庭之战,在《旧唐书·回纥传》里有如下记载:“葛禄部及白服突厥素与回纥通和,亦憾其侵掠。因吐蕃厚赂见诱,遂附之。于是吐蕃率葛禄、白服之众去冬寇北庭。回纥大相颉干迦斯率众援之,频败。吐蕃急攻之,北庭之人既苦回纥,乃举城降焉,沙陀部落亦降。节度使、检校工部尚书杨袭古将麾下二千余众出奔西州,颉干利亦还”。

这段记载告诉我们,回纥在西域的口碑确实不咋好,葛逻禄、白服突厥和沙陀都是因为受不了回纥的掠夺,跟着吐蕃跑了。

这些地方势力的向背左右了北庭之战的走向。

在吐蕃联军的不断攻击下,唐朝与回纥的联军无力抵抗,北庭节度使只能带着两千残兵逃向西州,回纥大相也带兵返回。

回纥匆匆撤兵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国内出现了动荡,忠贞可汗被人给毒死了。

这位忠贞可汗是长寿天亲可汗的儿子,他老爸娶了唐德宗李适的女儿,也就是咸安公主

我们在《困蕃之策》里讲过,李适在做太子的时候,跟回纥有旧仇,继位之初曾经奉行过一段“联蕃抗回”的政策。

还是李泌用尽各种办法劝他回心转意,答应了回纥的求亲。

娶了唐朝公主以后,长寿天亲可汗很高兴,写信给老丈人说:“昔为兄弟,今为子婿。婿半子也。若吐蕃为患,子请以兵除之。”

不过李适这半拉儿子的命也不太硬,贞元四年(788年)十月才娶了唐朝媳妇,789年的十二月就死了。

继位的儿子被唐朝册封为“忠贞可汗”,并且按回纥的收继婚制,继续娶咸安公主为妻。

但他的命更囊,790年(贞元六年)三月就被人给毒死了。

毒死他的人是少可敦叶公主,这也是一个老熟人之后,公主的老妈是仆固怀恩的闺女。

安史之乱的时候,因为仆固氏族在回纥内部很有话语权,唐朝让仆固怀恩连续嫁了两个闺女给回纥首领。

没想到他的外孙女在这个时候给回纥汗国的背后来了一刀。

毒死可汗以后,仆固怀恩的外孙女立了忠贞可汗的弟弟。

当时颉干迦斯正在北庭跟吐蕃死磕,听到可汗被人弄死了,无心恋战匆匆赶回。

首次北庭会战告一段落,吐蕃联军成功拿下了北庭,唐军与回纥惨败收场。

就在颉干迦斯回国的路上,国内局面再次发生了巨变。次相带着人干掉了篡位者,又立了忠贞可汗最小的弟弟做可汗,他就是唐朝册封的奉诚可汗

奉诚可汗也按规矩娶了咸安公主为妻子,这已经是咸安公主嫁的第三个可汗了。

但这还不算完,795年(贞元十一年)奉诚可汗也死了,宰相骨咄禄成了新可汗,也就是怀信可汗

他也娶了咸安公主,也就是说咸安公主嫁到回纥不过8年时间,就换了四个老公。

到了805年,怀信可汗也死,继承汗位的他的儿子滕里可汗

808年,咸安公主在回鹘去世,结束了她“波澜壮阔”的草原生涯。

也是在这一年,滕里可汗也死了,继任者是滕里可汗的哥哥保义可汗

从咸安公主的人生经历可以看出,在20年的时间里,回纥换了7个可汗,可谓是国运多舛。

在这段动荡的岁月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可汗世系换人家了!

在奉诚可汗之前的回纥可汗均出自药罗葛氏,而继任者怀信可汗(骨咄禄)出自铁勒[xié](足字旁一个夹,这个字打不出来)跌氏。[3]

这个家族和原来的回纥王族没有一毛钱的关系,仅仅是同属于铁勒族群。

等他死了以后,继任的滕里可汗是他的儿子。这也就意味着回纥可汗的王系从药罗葛氏转到了[xié]跌氏。

再加上怀信可汗上台后,把可汗家族里那些年幼的孩子,全部打包送到了唐朝,相当于把药罗葛氏刨根了。

骨咄禄之所以能完成王系的转移,就是因为他掌握了兵权。

按《新唐书回鹘传》的记载:“(骨咄禄)少孤,为大首领所养,辩敏材武,当天亲时数主兵,诸酋尊畏。”

这段话意为骨咄禄本来是个孤儿,被大首领收养,长大后辩慧而有勇略,在长寿天亲可汗时期便开始掌握汗庭的兵权,大臣和诸酋长对他既敬畏又降服。

从史料的记载上看骨咄禄是个能屈能伸的枭雄。

当时仆固怀恩的外孙女弄死了忠贞可汗,扶他弟弟上了台。

身为副相的骨咄禄联合其他小伙伴推倒了这个可汗,把忠贞可汗最小的弟弟送上了王座。

但这个小王子能不能坐稳位置,还要取决于一个人,他就是领兵在外的大相颉干迦斯

等颉干迦斯带着军队匆匆返回,骨咄禄就面临了两个选择:

要么带兵跟颉干迦斯死磕,保住自己的位置;

要么向颉干迦斯服软,希望他网开一面。

但颉干迦斯麾下的士兵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带兵死磕跟寻死差不多,于是骨咄禄选择了蛰伏。

他带着小可汗亲自赶到军营迎接,还把唐朝使臣送来的贺礼,全都搬了过来献给大相。

除此之外,他跪在地上向颉干迦斯陈述可汗上位的经过,反复强调事情太仓促,只能相机而动,真不是不把大哥放在眼里,最后还恭顺的表示“惟大相生死之。”

那位只有十五岁的新可汗也很上道,趴在地上一边哭一边说:“儿愚幼,若幸而得立,惟仰食于阿多(阿爹),国政不敢(参)预也。”

颉干迦斯一看可汗这么“诚恳”,既不干预国政,又给自己当儿子,于是就顺坡下驴,跟可汗“相持号哭,执臣子之礼。”

但没过多久,骨咄禄就找了个机会让颉干迦斯人间蒸发了,回纥的军政大权从此落入了[xié]跌氏之手。

等到5年后,20岁的奉诚可汗死了。

他没儿子,骨咄禄把脸一抹,成了下一代回纥可汗。

那么问题就来了,骨咄禄用什么机会干掉了颉干迦斯呢?

回纥国内这么多乱遭事儿,有没有影响他们和吐蕃争夺西域呢?

这种乱局对西域的唐军又会有什么影响呢?

咱们下期接着讲!

参考书目:

[1]、《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_王小甫;

[2]、《回鹘与吐蕃对北庭、西州、凉州的争夺》_伊伟先;

[3]、《突厥与回纥史》_林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6

标签:西域   吐蕃   安西   南疆   河西   河西走廊   可汗   西藏   绝境   忠贞   唐朝   通俗   公主   唐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