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新疆的上海知青:我有两个家,一个在新疆,一个是故乡大上海

(本文为今日头条原创首发内容,七十二小时内请勿转载!特此声明)

在新疆阿克苏市,生活着一位年过七旬的上海老大姐,这位大姐姓沈,叫沈敏慧,她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来新疆支援边疆建设的老知青,已经在新疆生活了近六十年。

沈敏慧大姐说,她是1964来新疆的。1964年夏天,他们一大帮初中同学胸戴大红花,在亲人和欢送人群的簇拥下,坐上了几辆前来接送的大客车。大客车在外滩和几条繁华街道兜了几圈,直奔火车站。

汽笛一声长鸣,列车缓缓启动,沈敏慧和她的同学们挥泪告别父母,告别了繁华的大上海,开启了他们支援边疆建设的知青生涯。

一路颠簸一路风尘,历时四天四夜,疲惫的列车终于喘息着停靠在了新疆境内的大河沿车站,沈敏慧他们在车站做了短暂的休整和分编,又分乘多辆敞篷卡车继续前行,最终抵达天山脚下多浪河畔的农一师下属的团场,沈敏慧和几十名上海同学被分在了十三连三排,大家都穿上了没有领章和帽徽的绿军装,成了他们向往已久的兵团战士。

图片来源网络

来到目的地以后沈敏慧他们才知道,新疆并不是他们想象中的天堂,除了多浪河沿岸那一片片芦苇荡,再就是一望无际的荒漠戈壁滩,头顶葡萄脚踩哈密瓜的美好景象只是凭空想象出来的。看着连队那一排排地窝子,再看看那里的荒凉和冷落,好几名女同学失声痛哭。

看看新来的上海知青情绪低落,连队指导员李道宽就给大家鼓气加油,讲明了国家向荒漠要粮食的发展战略,构想了荒漠变绿洲的美好前景,他还即兴赋诗一首:上海知青志四方,

千里长征离浦江。青春奉献塔里木,历史功绩永留芳。

在李指导员和张连长的鼓舞和激励下,新来的知青士气大振,大家也和指导员一起朗诵:上海知青志四方,千里长征离浦江。青春奉献塔里木,历史功绩永留芳。那响亮的口号声,响彻云霄。

经过短暂的学习和集训,大家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连长亲手为新来的每一位战士发放了劳动工具,大家就投入到了紧张又繁重的生产劳动中去了。

当时兵团战士的任务就是挖大渠引天山雪水洗碱(淡化土壤的碱性),改良土壤,种粮种棉。

没有亲身经历,很难想象当时生活的艰苦和劳动的艰辛,一天十几个小时的繁重劳动,午饭送到劳动现场吃,有的战士吃着饭就睡着了。手上磨起的水泡变成了老茧,白皙的皮肤晒成了紫黑色,当初一个个弱不禁风的身姿,也都慢慢健壮起来了。

劳动的艰辛就不细表了,生活的艰苦更是令人难以想象,天天吃的是水煮萝卜水煮白菜,菜汤里就有几个漂浮的油花,一个月能吃上一两次肉就相当不错了。要想吃个鸡蛋,除非生病,只有病号才能吃上一碗炝汤面和一个荷包蛋。还有一个改善伙食的方法,那就是到多浪河摸鱼,萝卜炖鱼,是战士们最爱吃的美食。

一晃就是六年,经过了六年的劳动锻炼,沈敏慧从一个柔弱女子,变成了一个丰满又健壮的大姑娘。当年那一望无际的荒漠戈壁滩,也变成了千顷良田,变成了一望无际的绿洲。当年的毛头小伙子,也都长成了高大健硕的大男人。为了解决男女青年的婚姻问题,连队提倡男女战友之间自由恋爱,自由结婚。只有解决了战士们的婚姻问题,战士们才能安心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很快,多数战友就找到了自己心仪的对象,一对对情侣相继步入了婚姻的殿堂。长相甜美的沈敏慧到了二十五岁,却还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对象。不光是她的父母着急,她本人也很着急。

那年秋天的一个早晨,沈敏慧正要和战友们一起下地拾棉花,指导员突然喊住她:“沈敏慧,你不要去摘花了,炊事班的陆春梅休产假,你去炊事班吧。”

沈敏慧从拖拉机上拿下自己拾棉花的围兜和遮阳帽,跟着指导员来到了炊事班。炊事班的炊事员吴胖子刚升任了炊事班长,指导员指着吴班长对沈敏慧说:“沈敏慧,以后你就听吴班长安排,他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指导员说完,就忙他的事情去了。

来到新疆的第二年,沈敏慧曾经在炊事班当过三个月的炊事员。当时的条件差,要割芦苇当烧柴,吃水要到支渠去挑,天天都很忙碌。沈敏慧再次来到炊事班,第一不用去割芦苇当烧柴了,吃水也不用去挑了,用拖拉机拉一趟水,足够吃一天的,拉一车棉柴,也够烧好几天的。可沈敏慧除了会割芦苇会挑水,她别的也不会干呀。

吴班长也知道沈敏慧不会做饭,就对她说:“敏慧,做饭好学,你先从刷锅洗碗做起,我来教你做饭炖菜,不出半个月,我保证你就能学会蒸馒头炖菜。”

图片来源网络

这个吴班长也是上海人,他的大名叫吴春霖,个头不高,皮肤黝黑,一直在炊事班当炊事员。后来因为身体发福,战友们就给他起了绰号,大家都喊他吴胖子。吴春霖比沈敏慧早来新疆一年,他的年龄比沈敏慧大三岁。可能是因为个头矮或皮肤黑的原因,他的婚姻也亮起了红灯,比他年龄小的战友都结婚了,他还没找到女朋友。

其实,炊事班的工作也很累,每天一大早就得起床为战士们准备早饭,忙完了早饭忙午饭,忙完了午饭忙晚饭,一天到晚都没有个休息时间。虽然不用挑水不用割芦苇了,可沈敏慧并没感觉到轻松。

以前在炊事班挑水的时候,感觉累了可以在水渠边坐一会休息一下,去割芦苇,累了也能休息一下,来回的路上也能坐在拖拉机上歇一会。这天天在伙房里忙活,别人都不闲着,沈敏慧也不好意思偷懒啊。

过了几天,去给战友们送饭的时候,吴春霖就叫上沈敏慧,让她坐在拖拉机后厢里扶着汤菜桶,到了地方帮战友打菜盛汤,虽然也闲不着,怎么着也比在伙房忙活好一些。等战友们吃完饭,回炊事班的路上,沈敏慧就能坐在后车厢里打个瞌睡。

渐渐地沈敏慧就感觉到了吴春霖对她的关爱,去地里给战友们送饭的时候,他驾驶拖拉机的速度很快,回来时速度反倒很慢,他就是为了能让沈敏慧多睡一会。

有时为了给战友们改善伙食,吴春霖就驾驶拖拉机拉着沈敏慧去多浪河摸鱼,他在水里摸鱼,让沈敏慧在岸上往车厢里捡鱼。吴春霖的水性很好,摸鱼的水平更高,个把小时摸的鱼就够连队战士美美吃一顿的。一次在河里摸鱼,吴春霖一个猛子扎下去,半天没上来,吓的沈敏慧在岸上哇哇大哭。就是因为那次扎猛子,沈敏慧突然爱上了吴春霖。

1973年秋天,在连长指导员和战友们的关爱下,二十六岁的沈敏慧嫁给了二十九岁的吴春霖。婚后的生活很和谐,吴春霖对沈敏慧倍加呵护,沈敏慧感到很幸福很快乐。事后她才知道,指导员突然让她去炊事班做饭,目的就是为了促成她和吴春霖的婚事。

第二年秋后,沈敏慧生下了一个女儿,起名吴玉珍,等女儿出了满月,团部就抽调沈敏慧到团场幼儿园看孩子去了,她能照顾好自己的孩子,还不耽误挣工资,真是一举两得。

吴玉珍十七岁那年,吴春霖把女儿送回了上海父母身边,她的户口也迁回了上海。吴春霖和沈敏慧是这样打算的,让女儿在上海读书,在上海读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工作,等他们退休了,就回上海养老,毕竟上海是故土,故土难离嘛。

女儿回上海后,吴春霖也上调到团场场站当了一名保管员,正排级待遇。

三年后,吴玉珍又回到了新疆,她竟然报考了新疆大学。因为这事,吴玉珍的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都气得半死。

大学毕业后,吴玉珍到阿克苏一所中学当了老师。沈敏慧问她为什么不留在上海,她说上海的同学不友好,乱给她起外号,喊她小新疆,还说她满口都是新疆味,所以她不喜欢上海,还是新疆好。参加工作后的第二年,吴玉珍就和一名同事结为了夫妻。

吴春霖和沈敏慧退休后回到了上海,回到了父母身边,父母年龄大了,需要他们照顾了。他们的父母相继去世后,吴春霖夫妻俩牵挂着自己的女儿女婿,也有些不习惯上海的生活,他俩就卖掉了上海的房子,又回到了阿克苏,和女儿女婿生活在一起了。

2021年初冬,吴春霖感染了新冠病毒,医治无效,不幸去世。

目前,沈敏慧已经从失去老伴的痛苦中走了出来,她还是一个人居住,还经常帮助女儿家做家务,她的身体也越来越硬朗。

讲述完自己的知青往事和情感生活经历,沈敏慧难受地说:“春霖要是再陪我度过十年,我的人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他辛苦了大半辈子,大半辈子的心血都献给了戈壁荒漠,也为边疆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可他还没享福呢,他说再带我去我们曾经挥洒汗水的地方看看的计划还没实现呢。”

图片来源网络

我问她对上海的感情深还是对新疆的感情深,以后还会上海吗?沈敏慧大姐有些伤感地说:“上海是故土,可我只在上海生活了十几年。新疆虽然是第二故乡,可我在这里已经生活了近六十年。你问我对哪边的感情深,我还真不好回答,我只能说我有两个家,一个在新疆,一个是故乡大上海。以前父母在,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现在父母都不在了,我也老了,人老了,儿女在的地方才是家。有生之年,很想回上海看看,不知道这个愿望还能不能实现。”沈敏慧大姐说完,情不自禁地抹起了眼泪。

听了沈大姐的话,我心里也很难受,少小离家,老了却很难回到故土,这的确是令人伤感的事。可沈大姐的那句话也很有道理:小时候,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年龄大了,父母不在了,儿女在的地方才是家。我认为,不管在哪生活,只要感到幸福快乐,哪里就是家。

作者:草根作家(根据沈敏慧大姐讲述编写成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2

标签:新疆   知青   上海   炊事班   指导员   边疆   芦苇   荒漠   故乡   女儿   父母   两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