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之海”中的神秘之地,中国最难抵达的村落,迄今不知来源

文/叨叨小科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有水的地方才有人聚居,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沿岸是文明孕育的摇篮,但是很难相信却也是现实——在中国西北广袤荒芜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栖息着一个不为人知的部落,它就是达里雅布依

它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源于昆仑山的克里雅河,曾经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

关于达里雅布依,它最初还有着另一个名字,叫做“通古孜巴斯特”,意思是“野猪活动的地方”,19世纪八九十年代 , 正是中华民族边疆危机爆发的时刻,各个国家以探险考古之名深入中国边疆之地。

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1896年来到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探险,发现了一片叫做“通古孜巴斯特”的幽深之地,它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腹地,一直以来都未被人们发现。

说到斯文·赫定,他无愧于是19世纪的一位卓有贡献的探险家,且不说他在遥远的中国发现了史书上千年未有记载的达里雅布依,他来到新疆后,穿过塔克拉玛干,接连发现了喀拉墩古城、楼兰古城,并留下了《穿越亚洲》的地理巨著。

达里雅布依翻译过来其实就是“飘移不定的河流沿岸“,因此当地人又称它为“大河沿”,达里雅布依是克里雅河流孕育的土地,它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东南边缘。

克里雅河一直以来都是注入塔克拉玛干的,2000 多年前,克里雅河还是和中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相通的,所以,水运畅通之处城市和村庄便诞生。

这里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直到塔里木河断流,达里雅布依便再难和外界沟通交流,最终便湮没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之中了,因此,达里雅布依也被称为“沙漠腹地“、”塔克拉玛干的肚脐“和”死亡之海的中心“……

达里雅布依的存在之罕见与奇妙,由其地理环境便可窥知,它所栖存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地区交界处,是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沙漠之一。

这里环境之多变,气候之极端,地理条件之恶劣使得这片区域充满了挑战和谜团,地处亚热带干旱区,极度干燥和缺乏降水,是其气候的显著特征,这里年均降水不超过100毫米,最低只有四五毫米,全年有1/3是风沙日,最低温度会下降至-20℃以下。

这里地势低洼,有无数的连绵不断的沙丘,沙砾坡地和盐碱地,同时,狂风肆虐、沙尘暴等天气现象少见多怪,这样严峻的条件让人很难想象生命要如何存活。

但是奇迹就是这样发生了,谁能想到,纵使风沙肆虐,绿洲还是悄悄在塔克拉玛干里生根。

克里雅河从昆仑山奔腾而下,当它流动到塔克拉玛干后,逐渐在其腹地浇灌出一片带状绿洲,从而为这片区域提供了天然屏障,北边的风沙就再难抵达侵袭。

这里的人们在河畔生衍了数年,关于他们的来历有许多种猜测,有人觉得他们祖祖辈辈就生长在这片沙漠之中,有人说他们来自于西藏阿里古格后来迁徙到这里的后人,甚至也有人说他们就是灭亡的楼兰国的遗民……

说起楼兰我们都不陌生,《鬼吹灯》的精绝古城、神秘魅力的楼兰美女……楼兰位于古丝绸之路的中心,是古代西域的一个重要王国,其繁荣甚至超过了大秦王朝。

总之,不管关于达里雅布依人的传说有多少种,在长此以往的与世隔绝的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首先体现在他们的房屋建造上,沙漠的资源非常匮乏,克里雅人不可能像我们一样修建木建筑,更别说钢筋混凝土的坚固楼房,没有这些原材料,那又该怎么办呢?

克里雅人因地制宜,使用沙漠中特有的灌木红柳枝和胡杨木,用编织的方法建造当地特有的房屋,这种建筑也被称为 “笆子房”

修建房屋时,先用红柳定好框架,用胡杨木做支撑柱,紧接着开始编织墙体,用河底的泥土和草灰混合在一起敷在墙体上 ,最后再将厚厚的芦苇铺在屋顶,这样不仅起到了加固的作用,还可以防风防沙防寒。

另外,在饮食方面克里雅人也和我们有许多不同,他们的主食叫做库买其,这是一种用炭火和沙烧出来的大饼,从模样来看,它和新疆的馕非常相似。

库买其即用面皮中包裹着羊肉等肉类,再放到沙土堆砌的火炕,用一层油纸和沙灰覆盖在上面,点火烧制一段时间,拿出来掸去库买其面上的灰层,就可以直接食用了。

这种美食的一大特点就是不用任何厨具,只要有沙,有火,有食材,便可以轻易的烹饪出了。这对于常年放牧的游牧民族再方便不过了。

达里雅布依人数年来饲养山羊、绵羊、骆驼和毛驴等畜牧业养殖为生,极端高温和干旱造成了沙漠地带过高的农业生产成本,大规模的农业经济很难维持,只有放牧能够更好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和土地。

因此,当地居民只能以放牧为主要生活方式,为自己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生计来源。

他们需要赶着羊群去到更远的地方,所以往往没有完善的条件去充分准备吃食,同时也考虑到沙漠本身物资就匮乏,所以库买其这种方便的食物就逐渐流行并占据主导了。

同时由于放牧需要大范围的牧场和自由的迁徙,沙漠地区的人口便得以分散,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和部落结构,这里的村落每户之间相隔很远,只有在哪家婚庆节事之时才得以彼此走动。

今年来,随着全面脱贫的展开,政府对重度贫困地区达里雅布依展现出高度关注,没有电、没有通讯、没有交通,原始的住宅和生活方式过于古老和与社会脱节,国家拨取大量扶贫资金为克里雅人打造新乡,开展整体搬迁,最终在2019年10月份全部完成。

新乡最靠近和田县,这里就是一座新建的县城,为克里雅人民带来新生,学校、医院、客运站、旅游接待中心等设施都设置全备,做饭也再不像以前只能用火和沙灰,而是用上了国家接的天然气,做饭、洗澡、洗衣等问题都迎刃而解。

最重要的,就是交通问题的解决,过去的达里雅布依离县城足足有两百多公里远,而且这段路途中还有数不清的沙丘阻隔,车辆很难到达。

搬到新乡后,不仅畅通的道路修建了,大家去县城的时间成本大大减少了,百姓的生活便捷了不少。

接下来的一步,就是考虑如何带领百姓走出贫困,实现致富了,综合考虑本地的自然条件,政府选取畜牧养殖、大芸种植和旅游业来作为克里雅人民的支撑产业。

首先畜牧业就不必多说,数千年来,克里雅人民早就积累出丰富的经验,这里又地区辽阔,人口密度低,土地资源有巨大的优势。

大芸是一种存在于红柳树根中的一种极为宝贵的中药材,当地百姓可以利用大芸获取更多的红利,后期也可以通过建设一系列相关产业链发展特色农产品。

最后,充分利用和挖掘当地的悠久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旅游业的活力激发……达里雅布依人民在这三中行业中逐步积累自己的财富,日子过得越来越风生水起。

但是,这些年来达里雅布依地区所面临的生态危机越来越严重,一方面,人口数量增长过快,随之而来对植被的需求和畜牧规模不断扩大。

红柳、胡杨等沙漠植被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乱砍滥伐现象不断滋生,荒漠化变成一道迫在眉睫的难题。

同时,为了一味的经济收益,人们不顾生态效益挖掘了大量大芸等植物,使植被的防水土流失的作用大打折扣……

总之,在今天如何均衡达里雅布依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是不得不引起必要重视的问题。不仅是出于扶贫扶困的百年目标,更是对古丝绸之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作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这里曾经承载着古代商业、文化和科技交流的历史使命。

古丝绸之路贯穿亚欧大陆,连接了东西方各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了中国、中亚国家、中东国家等地区的文化交融地,它见证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

保护达里雅布依就是保护古丝路的遗址,保护古丝绸之路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更是对人类文明的瑰宝的珍爱。

既是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责任,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保护自然环境,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感的共同需要。

唯有共同努力,才能护佑这条承载着人类文明历史的重要通道,让古丝绸之路的意义继续闪耀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斯文·赫定

百度百科——塔克拉玛干沙漠

百度百科——达里雅布依村

中国日报网——新疆于田:种植“沙漠人参”摘掉农户贫困户帽子

中国青年报——路通了,我们的生活和城里人没什么区别

中国日报网——新疆和田:达里雅布依村的幸福生活

新疆人文地理——新疆人文地理丨秘境之旅——达里雅布依

环球网——达里雅布依——中国最后的“原始村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6

标签:塔里木河   布依   塔克拉玛干   中国   楼兰   新乡   雅人   新疆   丝绸之路   村落   沙漠   神秘   来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