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孩子的策略-如何教育孩子8

我国的文化史“德性文化”以德治国,家庭教育也很注重德育。在长期的家庭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理论。同时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教育原则与方法,下面就摘取一些影响大的名句,让我们从中汲取营养。

1,重视早期教育

“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颜氏家训·勉学》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颁早教,勿失机也”.“人在年少,神情未定”《颜氏家训·勉学》

教育的进行越早越好,人在年少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且年轻时记忆力较好,有利于接受知识和形成良好的品德。颜颜之推说他在7岁的时候,就背诵了《灵光殿赋》,以后每10 年再看一次,终身忘记。而在20 岁以后背通的经书,如果间隔一个月不复习就会全部忘光。

2,重视家庭教育,以及环境对教育的作用

环境对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对年幼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墨子》"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

古人在进行家庭教育时,特别强调要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受教育环境,重视对孩子所接触的环境的选择。为此,孔子有“里仁为美”的论断,有孟母为教子而三迁的故事,就是对此的最好例证。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论语》

孔子认为在教育孩子时,家长自身作用很重要。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父母是儿童最主要的模仿对象,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儿童产生巨大的影响。

“养不教,父之过”《三字经》

“不怕饥寒,怕无家教;唯有教儿,最关重要”

“有儿不教,不如无儿”《老学究语》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齐而后国治。”“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大学》

在我国国家是放大的家庭,家庭则是缩小的国家。家庭的发展对维护国家稳定和促进社会的展具有重大作用,因而在“家国同构”的政治模式中,注重家庭教育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共同意识”。


3,立志教育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诫子书》立志是修身的基础,志向是人行为的强大动力,只有确立志向.才会明确努力的方向,才会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向着目标前行。

“人无志,非人也。”嵇康《家戒》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掩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诸葛亮《诫外甥书》

古人要求子女要立圣贤之志,立志其国。重爱国之情,重民族之节,小家与大家相连,个人与民族一体,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

4,待人接物教育

待人接物,与人相处是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待人教育首先是教育子女如何对待父母和兄弟,这是待人教育的基础。对于父母应孝敬,对待父母既要“养”也要“敬”。在兄弟的关系上要“兄友弟恭”。对待他人谦让待人,与人为善,和睦相处。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

诚实守信也是古人强调的在待人方面的一个重要内容,“曾子杀猪”的故事是古代信而无欺的典范。

5,勤学教育

学习可以增长知识,明白事理,获得功名,也是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因此,古人在家庭教育中特别重视对子女的勤学教育。

“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颜之推《颜氏家训》。

6,勤俭教育

节俭不仅强调生活资料的节用,更是修身养德的手段之一。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诫子书》

“俭,德之共也;奢,恶之大也”以告诫子孙“由俭入奢易,由奢人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治家格言》

6,行为习惯教育

人的一言一行都包容于礼的规范之中,道德修养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行为习惯上。如《礼记·内则》中就提出台照儿童的年龄,有计划地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的思想。

“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正。自冠巾衣展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凡为人子弟,需要常低声下气,言语详缓.不可高声喧哄,浮言戏笑”;“凡为人子弟,当扫居处之地,捣拭几案,常令洁净”;“儿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编正”,“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凡写字,要一笔一书,严正分明,不可潦草”《童蒙须知》


7,严格教育措施,严慈相结合。严慈相济在家庭教育中是一项重要原则。

“慈母多败儿”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矣。”《颜氏家训》

“慈而不训,失尊之义;训而不慈,害亲之理。慈训曲全,尊亲斯备。”司马光《家范》。司马光主张在爱与教的矛盾上提倡慈训并重,爱教结合。

8,教育要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是根据子女不同时期发展的特点进行教育。儿童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并提倡根据这些发展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如早在西周时期,周代贵族家庭就有一套按照儿童年龄安排教育的程序,《礼记·内则》对这一程序做了介绍:

“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黎革,女整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

孔子认为“弟子人则孝,出则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主张先进行道德教育,再进行知识教育。朱熹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阶段,并提出了不同的任务、内容和方法。如小学以“教事”为主,“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做去”;而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教理”,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这些都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4

标签:颜氏家训   孔子   子书   家庭教育   古人   教育孩子   子女   重视   古代   父母   策略   儿童   环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