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真的读懂了“杨修之死”吗?爱与恨、恩与怨,往往不会太简单

曹操这一辈子杀了不少文人名士,比如边让、孔融、周不疑等等,其中自然也包括了著名的杨修。

大家从历史教科书中读到的《杨修之死》大抵是这样的:杨修喜欢耍小聪明,经常在曹操面前抖机灵,然后在汉中之战时不知天高地厚地把曹操意欲撤军的计划抖了出来,彻底把曹操给惹毛了,所以把他给杀了。

但是,大家仔细去想一想,上述的逻辑真的成立吗?一个大老板真的会因为一个知名的下属喜欢耍点小聪明就不顾影响地把他给杀了?如是,曹操早就把杨修给收拾了。

成年人的世界,喜好可以克制,利益才不会谦让。曹操杀杨修,一定是基于利益层面的考量,而不是情绪上的发泄。

那么,具体的真相是什么呢?咱就沿着杨修的一生来慢慢梳理吧!

杨修出身汉魏弘农杨氏 ,为人恭敬好学,博学多才。看到没有,人家杨修不是什么狂悖之徒,是恭敬好学的乖乖生哈。

杨修的家世其实跟著名的汝南袁家有得一拼,也是“四世三公”。从他曾祖父杨震到他爹杨彪,四代人都做到太尉。所以,在《后汉书》中有“自震至彪,四世太尉”的记载。

像杨修这样出身簪缨之家的世家子弟,仕途是早已经准备好了的。相当于我们现在提前占有一个内部指标。

建安年间,杨修被举孝廉(东汉入仕的两个通道之一),被分配为一个郎中。

不久之后,年仅25岁的杨修就因为才名,被曹操所器重,将他调到了自己的内部办公室上班了,岗位是丞相府主簿。大致相当于曹操的文秘或者办公室文员。

大家不要小看丞相府主簿这样的岗位,这种岗位含金量极高。在大老板身边工作,只要能通过大老板的考核,前途是不可估量的。

根据《世说新语·捷悟篇》的记载,杨修在曹老板身边工作期间,是非常喜欢耍小聪明、抖机灵的。比如著名的“门内加活便是阔”、还有“一人一口酥”等故事,均有记载。但《世说新语》本身就是一本《民间故事全集》,大家没有必要太当真。

公元208年,曹操南下荆州,吓得刘备仓惶南逃,孙权心惊胆颤,益州的刘璋也主动示好。

刘璋手下有一个不太得志的士人叫张松,这货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想跳槽到曹操的大公司里去上班,所以就极力争取了联络大使一职,代表刘璋去出使曹操了。相当于打着出差的名义去面试。

可是曹操骨子里是骄傲的,尽管他一直积极打造礼贤下士的人设,但是骨子里是看不上那些沽名钓誉且唯利是图之辈的。眼见自己霸业将成,张松这样的人并不是自己的必需品,所以就不大待见他。

张松这货一身反骨,为了得到曹操的重视和礼遇,便开始展示绝活了。杨修把曹操写的《太祖兵法》给他看了之后,他说曹操的兵书就是剽窃而来,还当众背诵一遍以自证其言。

杨修一见张松的记忆力如此惊人,内心里也有点惺惺相惜了。但遗憾的是,曹操最终还是没有接纳张松这个小人。

有这个小插曲可以看出,杨修确实有点惜才。但这并不是什么大毛病,文人嘛,“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的情怀,多多少少会有一点。

事实上,杨修在给曹操当主簿的时候,各项工作都是处理得井井有条的,很是符合曹操的心意。也正是因为杨修的出色表现,曹操身边人都积极地拉拢甚至巴结他,包括曹操那两个夺嫡的儿子曹丕和曹植。

后来,曹丕和曹植两兄弟的夺嫡之争愈演愈烈,曹操的一些部下纷纷站队,从而形成了两个泾渭分明的阵营——曹丕队和曹植队。著名的司马懿、陈群便是曹丕队的主力干将,而杨修和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等人则成了曹植的主要支持者。

站队参与夺嫡之争,这事就跟我们现在的风险投资一样。投对了,就赚得盆满钵满;投错了,则有可能血本无归。但是,我们反过来思考一下,这种事情,杨修他们有得选吗?他们能真正做到置身事外吗?曹操在世的时候,你装糊涂可以 ,但曹操死了呢?而且,大家还要想一想,曹操为什么会默许这种情况发生和发展呢?制造一种对立的局面,往往是筛选和清除异己者的常用手段。

杨修与丁仪、丁廙兄弟是当时曹植的主要智囊,曹植也对他们相当倚重,尤其是对杨修,几乎是言听计从。

也正是因为杨修等人的出谋划策,曹植在夺嫡之争中,一度占据了上风。这就引起了曹丕的忌惮和恐惧,他便想请朝歌长吴质为自己出出主意。

但是,私下联络、合谋老爸的身边人,这是职场大忌。曹丕便在接送吴质的时候,让人把吴质藏在废簏车里。

结果这样一招瞒天过海,却被杨修发现了。杨修就直接把这事告诉了曹操,言下之意,曹丕有点不讲规矩,为了竞争上位成功,啥事都可以做。

曹丕得知消息,内心里十分害怕。毕竟他爹那性格他也是知道的,若他真的要拿这事做文章,自己的希望可能就要就此破灭了。于是,赶紧问吴质怎么办?

吴质是个老江湖了,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那一套已经玩得相当溜了。你杨修不是喜欢告黑状吗?我让你坐实诬告之罪,看你以后说话还有多少可信度?于是便让曹丕第二天货真价实地把簏放在绢车里进出,让杨修再去告状,然后坐等曹操派人来证实就可以了。

结果,曹操和杨修都中计了,曹操开始有点不太相信杨修了,他觉得杨修为了帮助曹植上位,有点不择手段了。这要是变成张松那样的人,可就麻烦了。

另外,杨修为了帮助曹植更好地应对父亲曹操,经常预判曹操的预判,把曹操可能要问的问题,都作答好,交给曹植的身边人,以备不时之需。也就是我们现在考试中的猜题、押题。

关键是杨修确实太聪明,每次押题、猜题都是八九不离十,这就让原本也很聪明的曹操起了疑心,询问之下,才知道背后都是杨修捣的鬼。所以,内心之中对杨修的感情也就变得更加复杂了,你都能把我的心思摸得这么精确了,以后我在你面前就跟个透明人似的,这未免有点太尴尬了吧!

时间来到了219年的汉中之战,这一年已经是曹操生命的倒数第二个年头了,而且曹操亲征汉中的主要目的也并不是要拼尽全力从刘备手里夺回汉中,而是要把张郃等人率领的那支汉中兵团接应回来,他打刘备,其实也就是抱着“来都来了,就试着打打看,万一有意外收获呢”的态度去打的。而刘备对汉中的态度是志在必得的,所以曹操是一下子拿回到定军山因险拒守的刘备没啥办法的。

久攻不下,曹操便想要撤军了,但正在思考以什么方式和理由撤军会显得更加体面点,这个时候,正好军中来请示口令,曹操便传口令“鸡肋”,下属虽然不明白曹老板是啥意思,但也按照命令执行了。

但是,杨修一听,便开始收拾自己的行李了,别人奇怪地问他这是何意?杨修解释道:“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曹老板大概率是要退兵了。”

不久之后,曹操果然退兵了。

回去之后,曹操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又是袁氏之甥,恐为后患,于是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等罪名下令将杨修收捕处死。杨修时年45岁。

上述便是杨修之死的基本过程,按照杨修自己的理解,他认为自己是因曹植而死的,而且是早就该死了,所以他在临终前对故人说:“我固自以死之晚也。”

可世人在看待杨修之死的时候,总是会往恃才傲物、口不择言、自作聪明等方面去想。很多人甚至因此衍生了诸如要韬光养晦、要善于藏拙、要装疯卖傻、要不轻易掺和领导家事等感悟和总结。

但是,我们仔细去想一想,曹操也算是雄才大略的领导人了,他真的会因为杨修喜欢抖机灵、曾经支持过曹植这些原因就杀掉杨修吗?其实这世间真正牵涉到生与死的爱和恨、恩与怨又岂会这么简单,倘若真是如此,曹操早就可以杀了杨修了,至少在曹丕夺嫡胜出的时候就可以杀掉杨修了,或者平时杨修某次不注意的抖机灵时,也可以杀掉杨修。

咱们要真正搞懂曹操杀杨修的真正原因,必须要搞懂那个时代的主旋律,要了解曹操和杨修等人的恩怨本质。如果仅仅把杨修之死的原因归结于他参与了夺嫡之争等,那就太肤浅了,比如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最开始也是曹植的支持者,人家后来不是活得好好的?

汉末那个时代,其实是士族集团背后搅动风云的时代。几乎所有的文章都是围绕“士族集团”这几个字而铺展开来的。比如曹操集团的崛起,就是因为曹操成功融资了颍川士族集团。士族集团在那个时代,就相当于我们今天所广泛讨论的资本的力量。

作为一个像曹操那样的创业型老板,他在崛起之前,是必须要依赖于资本的扶持的。所以,前期的曹操对于士族名士几乎都是相当友好的,比如他招纳荀彧、戏志才、郭嘉、许攸等等,那态度,相当的舔狗。这个是他的子房(张良)、那个是他的冠军拼图,反正只要自己不觉得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但是, 从人性逻辑这个角度来说,一个人之前对某种东西依赖越深,其崛起之后对其的忌惮和压制也就会越剧烈。

这些是教科书中不会告诉大家的。比如曹操对袁绍的态度,官渡之战中,大家看曹操把袁绍说成啥样了?外宽内忌、好谋无断、见小利而忘义、谋大事而惜身……简直就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二百五。那好,请问袁绍既然如此烂泥扶不上墙,你曹操跟着人家袁绍混了几十年又是为什么呢?人家死后,你到人家坟头去哭祭又是为了什么呢?

文化人那张嘴,很多时候都是张口就来的,专挑对自己有利的东西说。

曹操联合颍川士族艰苦创业、当上北方霸主之后,他的位置变了,心态也变了。他已经不愿意和荀彧等士族大佬商量着来了,他要做说一不二的真正霸主,或者直接说,他要天下彻底姓操,而不是他曹家人一辈子挂靠在汉室招牌之下生存和发展。

经历赤壁之战大败的曹操,其实就彻底地变了,他觉得自己在有生之年一统江山再逼迫汉献帝禅让的机会已经很渺茫了。余生已经不长,他要做的事情还很多,他要抓紧生命的尾巴去追求自我了。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谁敢成为我的拦路虎,我就敢弄死谁。

他发动关中之战,其实就是用来给自己加九锡做铺垫的,他要靠着巨大的功绩强行把自己推到外臣所不应该达到的位置——称公、称王、甚至称帝。

作为联合创始人,颍川士族自然不希望曹操自此走上一条独裁之路,所以以荀彧为代表的颍川士族集团便开始奋力反抗了。可曹操今非昔比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他并不惧怕控制了文官系统的颍川士族,所以他毅然决然地逼死了颍川士族大佬荀彧。此事的时间定格在212年,这一年,便是曹操公然和他的小股东们翻脸的一年。

翻脸后,曹操对于士族集团的态度其实很明确,两条路:要么成为我们曹家的奴才,要么你们给我滚蛋。

针对士族集团根基极深的人才控制,曹操推出了著名的“唯才是举”。啥叫“唯才是举”?我曹操说这是个人才,他就是个人才,我曹操说这个人可以用,这个人就可以用。别用你们士族集团那套体系和标准来约束我、掣肘我了。“唯才是举”是曹操与士族集团的战斗升级,他是要借此打造自己的人才阵地和人事旗帜。

作为一个老板,晚年的曹操是相当强硬的。基本上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曹操一辈子杀了很多士族名士,但都是从政治利益的角度出发的,而不是一些情绪上的一时喜好。比如前面提到的张松,他非常明显地反感这个人,张松也远比杨修要猖狂得多,曹操就没有把他怎么样吧?比如官渡之战投降过来的许攸,如果不是他得寸进尺处处进行政治映射,曹操也不至于杀了他吧,之前已经忍了他好多次了。比如名士孔融,如果不是孔融仗着他们孔家那块招牌死死地捍卫着汉室正统,曹操其实也不一定会杀了他……所以说,大家如果觉得曹操仅仅是因为杨修喜欢抖机灵就杀了他,那是不够深刻的。

另外,曹丕和曹植两兄弟夺嫡,这种局面是曹操一手造成的,也就是他默许的。曹操其实是不会借此去搞政治清算的。支持他哪个儿子其实都是支持他们曹家,他心里是可以接受那些分别站队的人的。只要这些人行为不是太出格,比如故意挑唆他们两个儿子自相残杀。所以说杨修之死是因为他支持了曹植而惹祸上身,也是子虚乌有的。毕竟,曹丕夺嫡胜出好几年后,曹操才杀了杨修的,要杀早就杀了。

那么,曹操杀杨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其实可能跟他杀儿子曹冲的好友周不疑是一个原因。杨家作为士族集团的大佬,对他曹家一直不太感冒,杨修他爹杨修在建安初年就因为和曹操不太对付差点被杀。而杨修又太聪明能干,跟自己的指定接班人曹丕又不是一条线上的人,这实在是后患无穷呀!假设曹操是让曹植接班,还真的不会杀杨修。讲白了,曹操杀杨修是帮儿子曹丕在清除政治障碍。

讲了这么多,其实是希望大家明白一个最浅显的道理:成年人在重大利益面前,一般不会把个人情绪和喜好看得太重。只有那些啥也不是的人天天在说一些“宝宝不开心”的废话,你对别人不重要的时候,你开不开心会变得很重要吗?比如刘备,他就真的喜欢曹操看不上的张松吗?不可能,刘备的道德标准比曹操高很多。但是他当时的处境不宽松,他没有资格挑食,必须要装作很享受的样子把张松这块粗粮先吃下去填饱肚子。

杨修死后,曹操去试探杨修他爹杨彪的态度,我把你儿子杀了,你们杨家还跟我硬气不?还跟我犟不?杨彪怎么回答他的?杨彪说:“我惭愧没有金日磾的先见之明,到老了还要有老牛舐犊的感情。”曹操听后脸色大变,因为杨彪的意思很明显,你要杀我的儿子我阻止不了你,但我杨彪不是金日磾那样杀子来讨好主上的人,我是一个舐犊情深的老父亲,我们杨家绝不会轻易屈服的。

曹操去世后,曹丕接班,曾多次征辟杨彪入朝当太尉,但是杨彪依然不太给面子。包括曹丕特许他可以拄拐杖戴鹿皮冠上朝,他也没有接受,还是只穿着布单衣和皮弁入见。

汉末的士族文人,其实有风骨的并不多,像司马懿、陈宫、张松等等更是臭大街了,像杨修这样的人,其实已是中上之人了。可遗憾的是,世人都在取笑杨修太得瑟,而看不到其精神上的可贵之处。

笑贫不笑娼,或许便是如此吧!

杨修被杀,杨彪那个倔强老头决不妥协,导致曾经东汉的顶级豪门弘农杨家在经历曹魏一朝后,到了西晋已经变成了一个二流士族,西晋初年的外戚、权臣杨骏便是他们的后代。大家不要错误地理解了司马炎娶杨艳、杨芷两姐妹为妻的背后含义。其实司马炎在成年娶妻的时候,在司马家的咖位并不高,顶级豪门的姑娘是不会优先给他选的,而是留给声望和功劳更大的司马师一脉的。门当户对,就是如此现实。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大多数人在介绍历史的爱恨情仇时,只是会罗列出简单的因果,而不会把中间复杂的转化逻辑呈现给大家。所以,大家经常会看到一些简单而又荒唐的历史故事,比如杨修爱耍小聪明,结果把老板曹操给惹毛了,被咔嚓了。进而映射到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某一句话没说得让大老板满意,大老板就一定会让自己生不如死。朋友们,一般的大老板没这么无聊,也没有这么闲工夫、小心眼。

爱与恨、恩与怨的本质,其实是围绕着利益而不是情绪展开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1

标签:大佬   汉中   唯才是举   司马   士族   名士   小聪明   儿子   简单   喜欢   集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