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烟有害健康是“大骗局”,尼古丁根本不致癌?告诉你真相

为了方便您关注最新的消息,动动您小手点击“关注”,希望给您带来不一样的感受,真正期待您能及时的来交流和建议!

作为人口大国之一,我国的烟草消费量是很庞大的,目前约有3亿左右的吸烟者,占比大约是全球吸烟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但这样的数据,并不能说我国不注重吸烟对健康的影响,反而在进行了多番宣传的情况下,哪怕是一些三四岁的孩子,也知道吸烟是不好的。

可即便如此,也有人宣称吸烟有害健康其实就是个“大骗局”,对此表现出嗤之以鼻的态度。这是咋回事呢?

一、吸烟有害健康是“大骗局”,尼古丁根本不致癌?

在2014年,美国疾控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尼古丁并不直接导致癌症。

这项发现打破了大众长久以来的认知,重新定义了尼古丁与癌症的关系。

尼古丁,也被称为烟碱,是一种在茄科植物中自然生成的生物碱,它的名字源于其发现于烟草中。但实际上,除了烟草,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食物也含有微量的尼古丁,比如土豆和西红柿。

这些食物中的尼古丁含量极低,对人体无害,却足以引发人们对尼古丁的新认识。

不仅如此,尼古丁的另一面也逐渐被揭示。在医学领域,研究者们发现尼古丁在某些情况下对治疗帕金森病和抑郁症等疾病有一定的帮助,这一发现为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但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尼古丁可能对某些疾病的治疗有所助益,我们不能忽视其成瘾性。

尼古丁的成瘾性让人们难以抗拒吸烟的诱惑,使得戒烟变得异常困难。

在吸烟的时候,当尼古丁进入人体时,它会以非常快的速度,也就是几秒之内,就会通过血液传输到大脑。

接下来,就会发生尼古丁与大脑中的尼古丁乙酰胆碱受体结合的情况,并会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反应。

尼古丁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这是一种能够产生愉悦感的神经递质。这种愉悦感是人们追求重复吸烟的主要原因之一。

尼古丁还会刺激了交感神经释放肾上腺素,从而使得人们感到更为清醒和警觉。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脑会对尼古丁产生依赖性。

这是因为尼古丁在大脑中的持续刺激会导致神经细胞的适应性和变化。

简单来说,大脑会逐渐习惯于尼古丁的存在,并开始依赖它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一旦尼古丁摄入停止或减少,大脑会经历一系列的戒断症状,如焦虑、烦躁、抑郁等。这些症状会导致强烈的渴求和复吸的冲动。

为了缓解这些不适感,个体往往会重新开始吸烟,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而成瘾机制的形成,多半会伴有心慌、焦躁,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等反应,需要吸烟才能缓解。

这样的情况也就意味着,尽管尼古丁确实不在致癌名单当中,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就认定了尼古丁是无害。

在烟草燃烧的过程中,存在着多种致癌物质,在尼古丁成瘾性的作用下,长期吸烟的人,其健康层面遭受到的危害依旧是比较大的。

概况地来说,就是尼古丁可能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肿瘤诱发物”的角色,在人体内参与了恶性疾病和神经退化的生物过程。

二、烟草中的致癌的物质有哪些

小小的一根烟,别看是不起眼的,但这里面实则隐藏着多种致癌物质,主要为焦油、一氧化碳,以及放射性物质等。

当烟草燃烧时,其中的有机物质在高温下发生热解和氧化反应,生成一系列的化学物质,最终形成焦油。

焦油中的一些成分,如苯并芘和亚硝胺,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明确列为致癌物质。

这些物质能够直接对DNA造成损伤,引发基因突变,从而启动癌症的发生。

具体来说,苯并芘和亚硝胺等焦油成分能够与DNA结合,形成加合物或交联结构,导致DNA复制错误和细胞分裂异常。这些DNA损伤长期累积,最终可能导致细胞生长失控,形成肿瘤。

除了直接损伤DNA,焦油中的一些成分还能诱导细胞内部的氧化应激反应,产生大量的自由基。

自由基是一种高度活泼的化学物质,能够攻击细胞膜、蛋白质和DNA,进一步加剧细胞的损伤和突变。

非但如此,焦油中的一些化合物还能影响人体内的代谢酶活性,干扰正常的代谢过程。

例如,焦油中的多环芳烃可以抑制一些解毒酶的活性,导致致癌物质在体内长时间停留并发挥其毒性作用。

遭受到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带来的影响,吸烟者出现肺癌、喉癌、食管癌和多种其他癌症的风险几率,会比没有吸烟的人要提升不少。

研究显示,长期吸烟者体内的焦油成分与癌症发病风险之间存在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即吸烟的量和时间越长,患癌的风险就越高。

一氧化碳作为烟草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也具备致癌性。

当烟草燃烧时,其中的纤维素和相关有机物质在缺氧条件下不完全燃烧,产生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不易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因此在吸烟时大量吸入肺部。

在肺部,一氧化碳会影响血液的携氧能力。正常情况下,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负责从肺部运输氧气到身体各个组织。

但是与人们生存所需的氧气相比,一氧化碳反倒更容易跟血红蛋白的结合,这就会令血红蛋白无法将氧气输送到细胞,引发缺氧这一危机。

细胞一旦处于缺氧环境,为了能够生存下来,就会采用无氧代谢的方式,产生乳酸等代谢废物。

这些代谢废物对细胞造成毒性作用,损伤细胞膜和DNA,促使细胞发生突变,最终可能形成肿瘤。缺氧还能刺激血管生成,为肿瘤提供更多的养分和氧气供应。

在缺氧环境下,身体还会释放出血管生成因子等化学信号,促进新的血管生成。

可不能认为这是好事情,实则这些新生的血管会成为肿瘤的“供养设备”,令肿瘤在有了足够的营养和氧气之后,表现出快速生长和扩散的反应。

除此之外,烟草中包含的放射性物质在致癌过程中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

放射性物质,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微小颗粒和气体,是如何在人体内发挥其破坏作用的呢?

放射性物质,如钋-210和铅-210等,是烟草中一种特殊的污染物,它们不断地释放出离子辐射,对人体细胞和DNA造成损伤。

这些放射性物质通常来源于矿物、土壤、水和大气等自然环境中,也可能通过某些农药和工业过程进入烟草中。

当人们吸烟时,烟草中的放射性物质被吸入肺部,就会与细胞之间进行直接地接触。

放射性物质会释放出α粒子、β粒子、γ射线和中子等不同类型的辐射,继而让细胞在不同程度上被损伤。

这些辐射能量该足以破坏DNA的双螺旋结构,导致基因突变和细胞死亡。

细胞突变是癌症发生的关键步骤,当DNA受到损伤时,细胞无法正常地进行复制和修复。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突变的细胞一点点儿地累积起来,就会促使细胞出现生长和分裂失去控制的情况,进而肿瘤就容易形成。

除了直接损伤DNA,放射性物质还能引发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

炎症是身体对损伤和感染的自然反应,但如果炎症持续存在或反复发生,它可能导致细胞死亡和组织损伤。

氧化应激反应则是体内自由基水平上升,这些自由基在体内并不“老实”,而是会恶意地攻击细胞膜、蛋白质和DNA,使得细胞的损伤和突变状况加剧。

放射性物质还能干扰人体内的生物钟和内分泌系统。生物钟控制着身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如睡眠、饮食和代谢等。

内分泌系统则分泌激素,调节身体的各种功能。放射性物质能够干扰这些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身体出现异常反应和疾病。

当然,除去这几种致癌物质之外,烟草里面还有其它物质,也是会致癌的,这里就不一一地进行说明了。

可就是在吸烟有害健康这一理念,已经算得上是普遍的认知的基础上,依旧有很多人沉迷于烟草中无法自拔。

这些人还很振振有词的称身边有认识多年的朋友,其中吸烟的反而更长寿,压根儿就没有患上肺癌、喉癌之类的严重性疾病。

并且在不节制的情况下,有些人一天下来,少则几根烟,多则能吸上个两、三包,甚至更多,身体也没啥大毛病。

三、为何有人长期吸烟并未患上癌症

大多数吸烟者并未患上癌症,这背后又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奥秘?事实上,这与我们人体内在的DNA修复能力和个体差异性密切相关。

人体神奇的DNA修复能力,真的是带有着未知的惊喜。DNA,作为我们身体的“蓝图”,其稳定性和完整性对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幸运的是,人体拥有一套复杂的DNA修复机制,能够在受到损伤时进行自我修复。

对于吸烟者来说,这套机制或许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香烟中致癌物质的危害。

但不是所有吸烟者都能享有这种“幸运”,这也就引出了下一个关键因素——个体差异性。

个体差异性,简单来说,就是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的基因、生活习惯、环境因素等都影响着我们的健康状况。例如,某些人由于遗传因素,体内AKR1C2基因表达较强。

这种基因能够有效地修复由多环芳烃带来的细胞损伤,从而降低患癌的风险。这就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防护盾”,有的能更好地抵御烟草的侵害。

只不过,即使有了这些“防护盾”,吸烟仍然是一个危险的游戏。毕竟,烟草中的有害物质种类繁多,且对人体的伤害是全方位的。

长期吸烟,无异于在不断削弱我们的“防护盾”。最终,即使是拥有强大DNA修复能力和AKR1C2基因的人,也难以抵挡烟草的侵袭。

结语:

综上,尼古丁虽然不能直接致癌,但却会令人吸烟上瘾,而烟草中含有不少致癌物质,因此吸烟对健康的伤害还是存在的,并不代表尼古丁不在致癌名单里面,就可以大肆地吸烟了。

而且戒烟不仅是对自己健康的负责,更是对家人和社会的负责,毕竟二手烟的危害也不容小觑。

让我们共同努力,拒绝烟草,珍惜生命,为创造一个无烟的环境而奋斗。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请在下面留言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5

标签:尼古丁   氧化碳   吸烟者   焦油   放射性   骗局   损伤   癌症   烟草   细胞   真相   物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