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问太平天国为什么会败?李秀成苦笑:洪秀全死得太晚了

1864年上半年太平军在江、浙仅有的重镇相继陷落,年初杭州被占,苏福省的太仓、昆山、常熟等地也相继陷落。

苏州、常熟等地也在李鸿章和戈登的炮火范围之内。

苏州周围的各个据点全被敌军占领。

这时候,又遇城中太平军守将郜永宽、汪安钧、周文嘉等八个将领策划降清。李秀成当时正好来到苏州,他已经知道太平军中郜永宽等人在策划叛变,却未加阻止,他在“自述”中写道:

郜永宽这帮人,久悉其有投大清之意,虽悉其所为,我亦不罪。闻时与及谈及,云郜永宽、汪花班、周文嘉、汪安钧、张大洲、汪有为、范起发云:“现今我主蒙尘,其势不久,尔是两湖之人,皆由尔便,尔我不必相害。

李秀成对郜永宽等人谋叛不但不加以劝阻,反而公开表明“皆由尔便”,同意他们降清,条件只是“尔我不必相害”,郜永宽等对李秀成履行了诺言,没有执行李鸿章部将程学启关于擒李秀成、斩谭绍光的命令,放走了李秀成。

但绍谭光作为守城主将,他并不知道郜永宽等已决定投降清军,仍在作积极的守城准备。在李秀成走后,郜永宽等人便杀了谭绍光。

苏州守军广大士兵对郜永宽等人的行为十分愤慨,奋起反抗,但群龙无首,力不能支,退出苏州城后,大部分被清军诛杀,其行为十分悲壮:

守军中广东人约五千,并未参与这个阴谋,只得奋战,夺路出城。他们把自己的妻儿编在队伍中部,准备由西门突出。可是势如潮涌的清兵不断地攻击他们,使他们无法携带家小通过狭窄的道路冲出城去,于是他们只得被迫采用可怕的手段,杀死自己的女眷和儿童,以免他们遭到敌人的污辱和酷刑的恶运”。

苏州陷落后,无锡、吴江也相继陷落。李鸿章和外国侵略军便开始进攻常州,守将陈坤书进行了英勇抵抗,场面和苏州陷落成为鲜明对比,呤唎在其书中记叙了这段悲壮的历史:

残存的太平军奋勇力战,壮烈地牺牲了许多人,活着的仍死战到底,他们虽被迫退下城墙,穿过街道,但始终作着顽强的抵抗,寸土必争。最后只剩少数兵士,一直抵抗到统帅王府。护王这些部下虽然无法战胜,但是他们坚决面对敌人为效忠于自己的高贵事业而死,这些人一个接着一个在护王周围倒下去了。这时他单独一人和一大批敌人鏖战,他仍未被杀害,因为敌人悬赏活捉他。终于排山倒海的敌人把他击倒在地,可是在他倒下去之前,许多敌人已死在他那柄大刀之下。我曾经与这位英勇坚强的首领相识,是我一生之中的光荣。

常州陷落了,陈坤书被俘后壮烈牺牲了。天京成了一个孤岛,四面失去屏障。李秀成当时在丹阳,他虽然对叛降的部将过于宽大,甚至丧失原则,敌我不分,但他对 洪秀全还是一片忠心的。

他决心回到天京和洪秀全共商决策。当时,天京不能保住已成定局。

清军对天京的包围正在层层加固,李秀成回去诚然包含着极大冒险性。

所以,其族弟李世贤极力劝阻,叫李秀成前去溧阳,别作他谋,并说要出兵强迫李秀成去溧阳。

李秀成还是不听,毅然回到天京,向洪秀全提出“让城别走”的建议。

理由是:京城已被清军围困,而城内又缺少粮草,城外又没有救兵。如果不“让城别走”,全城生命都难保住。

因为南门外雨花台有清军驻守,西门外的江东桥也被清军占领了,东门外的七桥瓮也驻有重兵。城外的粮道断绝了。

而且城中人心不固,朝官、文官占多数,能作战的军队不多,如不及早撤出,“绝灭定矣”。李秀成的具体方案是:“不如舍天京,尽弃苏、浙两省地,御驾亲征,直趋北方,据齐、豫、秦、晋上游之势以控东南。其他为妖兵水师所不至,洋鬼势力所不能至,然中原可图,天下可定也。”

洪仁玕当时也认为:“安庆之失,天京已危,及苏州一陷,得救之望绝矣。”

洪秀全大约也看到大势已去,突围未必能成功,加上他的身体已经很不好,不愿再作更多的努力,是一种缺乏信心的表现。

其实,在李秀成提出“让城别走”时,突围还是可以成功的,当时至少有如下几个有利条件

共一,突围是能够获得成功的,当和清军虽然严困天京,但由于南京城大,战线过宽,清军只据守在城外各个据点上。据点与据点之间还有相当宽的间隙,如果天京太平军选择其薄弱环节,乘其不备,突围是可以成功的。事实上,天京陷落时,南京城已被清军围困,李秀成率幼天王等一千余人突围还能获得成功;

其二,清军围城部队,除湘军之外,已调集各路兵马。他们 在镇压太平军上目标是一致的,但互相之间矛盾重重。英国侵略军头目戈登攻陷苏州时,未能入城和清军一起抢劫,便和李鸿章闹翻,向李鸿章勒索大量银两。而曾国藩和李鸿章,即湘军和淮军之间也存在着矛盾;

共三,从全国形势看,农民起义还在继续,如云、贵的苗民起义,四川的蓝二顺、郑永和起义,陕、甘的回民起义等等,如果太平军突围后能在这些地区发展,也仍然有复兴的可能;其四,当时在江西、安徽、福建、湖北还有几十万太平军在活动;陈得才、赖文光在豫、陕也拥有几十万人的实力,太平军突围之后,可以以洪秀全为旗帜,纠合这些部队,声势也还可观。

但李秀成的建议却被洪秀全拒绝了,他指责李秀成说:“朕奉上帝圣旨、天兄耶苏圣旨下凡,作天下万园独一真王,何惧之有?不用尔奏,政事不用尔理,尔欲外去,欲在京,任由于尔。朕铁桶江山,尔不扶有人扶,尔说无兵,朕之兵多过于水,何惧曾妖者乎!”

李秀成对洪秀全毕竟还是愚忠的,对洪秀全这种近乎梦呓般的指斥,作为臣子,他没有反驳的余地,也没有弃而不顾的想法。洪秀全的固执应当对太平天国的迅速陷落负有责任。从此,太平天国进入了天京保卫战的艰苦时刻,李秀成负起天京保卫战的总指挥。

1864年初,天京形势日趋险恶。2月间,太平军城外的两个重要据点之一的天保城为清军所陷。这样一来,清军便可以到天京城下直接攻城,为清军沿城墙挖地道提供了条件。南京城墙牢固,凭借当时的武装是很难攻下的,只有挖地道用炸药轰城,才有可能攻进城里。所以,自清军攻下天保城之后,便致力于挖掘地道,没有从军事上作正面进攻。

在这期间,即1864年5月初旬,洪秀全因天京缺粮带头吃甜露(即用草制成的)而得病,此时病越来越重。李秀成在

“自述”原稿说:“此时大概三月将尾,四月将初之候。斯时我在东门城上,天王斯时已病甚重,四月二十一日而故。”

又说:“此人之病,不食药方,任病任好。······天王之病因食甜露病起,又不肯吃药方故而死也。”

洪福瑱在“自述”中也说:“本年四月十九日,老天王病死了。”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能静居士日记》中说:“闻探报禀称,逆首洪秀全已于四月二十八日病死(彼中四月二十日)。三个材料都记述了洪秀全是病死的,时间上略有出入,是当时各自获悉有先后。洪秀全死于天历四月十九日,清历四月二十七日,公历6月1日本当无疑。

但因曾国藩在刻印《李秀成自述》时,把上举李秀成自述材料隐去,篡改成“天王斯时焦急,日日烦躁,即以四月二十七日服毒而亡。”

这样一来,洪秀全便从病死变成自杀,直到李秀成“自述”原稿发现之后才真相大白。那么,曾国藩为什么要作这样的篡改呢?因为清军在攻破南京之后,即于同治三年六月二十三日的奏稿中说:“首逆洪秀全实系本年五月间,官军猛攻时,服毒自杀。”

进入金陵后,在一奏稿中又说:“有伪宫婢者,系道州黄姓女子,即手埋逆尸者也。臣亲加讯问。据供,洪秀全······因官军急攻,服毒身死,秘不发丧”。

显然,后一个奏稿是为了证明他六月二十三日所奏洪秀全“服毒自杀”是确切的,并以此向清廷报功。

他看到李秀成的“供词”之后,觉得与前奏事实不符,怕败露真相,便把送给军机处的李秀成“供词”改定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5

标签:太平天国   太平军   天保   天王   苏州   据点   南京   城外   自述   敌人   李秀成   洪秀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