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后出现这5种反应,需要注意并处理!

01艾灸后上火

客观地说,艾灸后上火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上火,因为上火属于艾灸的一种瞑眩反应,也称排病反应。艾灸后瞑眩反应有很多,如腹泻、症状加重等。

艾灸后上火的原因有很多,如艾灸时间过长、艾灸量过大、配穴不合理、操作手法不合理等。从体质上来说,阴虚体质、经络不通的人更容易上火。解决的办法有两种:一要滋阴,二要引火归原。

滋阴的话,先吃点六味地黄丸,每天早晚吃1丸,然后再配合艾灸,同时晚上用艾叶进行足浴,加大引火下行的力度。

另外,还可以用刮痧、拔罐、刺血的方法直接将余热泄出,或艾灸涌泉、太溪、足三里等下焦穴位,以达到引火归原的目的。

02艾灸后汗多

艾灸出汗对现代人而言,是再好不过的养生方法。人们居住在空调房中,该出汗的时候不出汗,直接导致寒气闭塞在体内,阳气受损,疾病丛生。现代人吃的化学物质比较多,如人工添加剂、抗生素、药品残留等,都会无形中损害身体的阳气,而通过出汗可以促进毒素排出。

艾灸后出汗是一种正常反应,如果感觉良好,那这种出汗对人体有很多好处,但如果第2天有虚弱表现,就说明艾灸的量和时间都太过了。

艾灸时,有的人是全身出汗,有的人是后背出汗,有的人则是艾灸的时间长了,艾灸的部位容易出汗。而阳虚比较严重的人,施灸前几天很少出汗,待正气足了,排汗功能恢复正常,外邪才慢慢通过汗液排出,这就是阳气不断提升的表现。这是因为每个人毒素排出的路径都不同,一般毒素会从最虚弱的地方排出来。

应对方案:①配穴的时候要尽量配太溪、足三里等下焦、滋阴的穴位;②配合食用补血、健脾的食物,如山药、小米、大枣等补气养血的食物,防止身体太过虚弱。

03艾灸后肠鸣腹泻

艾灸之后,阳气提升且会在人体内运行,肠胃功能开始恢复,大肠蠕动也会加强,阳气将脏腑及经脉中的寒邪化开,并排出体外,可表现为出汗,或腹泻,或排尿增多。

如果是腹泻,一般说明肠胃有问题,阴邪化开后就会以腹泻的方式表现出来,就像雪化成水寻找一个正常的排泄途径一样。此时,可以选择艾灸关元、足三里、神阙,以培补元气、增强正气,使寒湿等外邪尽快排出体外。

若因腹泻出现虚脱,同时伴有呕吐等其他症状,就需要配合一些药物调理。如果是脱水,就要喝点糖盐水,即在温水中加入适量的盐、白糖。

04艾灸后起水疱、脓疮

艾灸后可能会起水疱和脓疮,其中水疱更为常见。出现这种现象有两大原因:一是操作时间过长或操作不当;二是体内湿气比较重。

湿气重的人艾灸后更容易起疱,这是寒邪向外排出的现象,正所谓“疱破邪出”。对于一般水疱,可以任其自然干瘪;水疱比较大的话,最好由医生处理,可以用一次性毫针从水疱下方将其刺破,放出水液,但不可擦破皮,同时外用碘伏,防止感染。然后用艾灸直接对着患处进行悬灸,借助火力,增强杀菌的效果。刺破后继续选择温和灸,可以不用进行包扎,其间如果有脓水排出,也属于正常现象,然后用医用棉签将水疱中渗出来的水液吸干净,一定要预防感染。

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水疱是白色或略带黄色的透明状液体,如果发现水疱内的液体是混浊黏稠的,则说明灸疮感染,要及时就医。

05艾烟过敏

有的人对艾烟会产生过敏反应,出现扁桃体肿大、昏睡、眼睛痛、烦躁等症状,而离开艾烟的环境则症状立即消失。

艾烟中含有樟脑、桧脑等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在古代,这些都是用来应对瘟疫的,可以抗菌、抗病毒、抗炎、镇痛。有关药理研究表明,艾叶可以抗菌、消毒,对流行性感冒病毒、腺病毒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想要避免艾烟过敏,可以尽量保持施灸的环境通风条件良好,同时每次艾灸量不宜太大。如果症状比较严重,出现乏力、胸闷、心慌、出冷汗、头晕眼花等症状,就要及时就诊。

内容来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中医药科普教育丛书——中医穴位养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5

标签:艾灸   太溪   脓疮   水疱   阳气   滋阴   穴位   毒素   症状   现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