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人口减少208万,连续两年负增长,出生902万人,咋应对

2023年出生人口数据公布了。

2023年中国人口减少208万人

中国总人口继续负增长,去年减少了85万人,今年减少了208万人。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096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08万人。

全年出生人口90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39‰;死亡人口1110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8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8‰。#去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8‰#

出生人口维持在900万以上,这其实是超过预期的,因为数据发布之前,很多人还以为出生人口会跌破900万。可见,并没有。

人口为何负增长?

2022年中国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当时专家就认为,中国人口进入了新的时期。2023年中国人口延续了负增长的态势。

为什么中国人口会继续负增长?直接原因就是出生人口少了,死亡人口多了。而这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非常复杂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究其原因,思之想之认为,生育率下降,生育意愿降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尤其是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带动了老百姓的生育观念的变化,不想生、不愿生的观念日渐流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晚婚晚育或者不生育,导致生育率持续下降。

尤其是很多女性随着受教育年限的提高,观念更加独立,更加注重事业发展和个人价值实现,不愿意过早进入生育。育龄妇女的数量下降是导致出生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的高企,也让很多人难以下决心生育,尤其是双职工家庭,如果没人帮忙带孩子,那就会是一个非常大的生育阻碍。我身边就有人想生二胎,但是苦于老人不想再带孩子了,于是生二胎的想法就搁置了。

第二,目前中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现在60岁以上老人已经超过2.6亿人了,虽然人们的寿命在不断延长,但是从总量上来看,死亡人口也在增多。

生得少了,死得多了,人口自然就会减少。

如何应对人口减少?

人口减少对经济社会将会产生深刻的深远的影响,有利有弊,要客观看待。

一方面,人口减少意味着劳动年龄人口会逐步减少,毕竟出生人口少了,年轻劳动力就会少了。另外一方面,人口减少也意味着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的变动。毕竟一个人生下来就需要衣食住行,进行消费,如果出生人口少了,那消费自然也受影响。

可以看到,现在一些地方幼儿园的数量已经在缩减了,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新生儿少了,影响也就是连锁反应,是一长串的链条。

而且,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的压力将不断增大。毕竟领取养老金的越来越多了,老年人看病就医的需求也比较大,这将给社保的持续运转带来更多的压力。

当然,人口少了,也有好处。毕竟,人活于世都要各种资源,包括水、食物、能源等。如果人口,资源消耗量也不断增加,导致资源紧张。人口减少可以降低资源消耗,缓解资源紧张,提高人均资源占有量。人口减少可以降低环境压力,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

人口减少了,该如何应对呢?

一方面要大力鼓励生育,鼓励适龄夫妇生育,让通过真金白银的政策,减轻老百姓的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让大家愿意生、有条件生,可以千方百计出台鼓励生育的政策,打造生育友好型社会。

另外一方面,要继续大力提高劳动力素质,通过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全民教育水平,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力素质,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弥补劳动力供应的不足。

同时也要发展科技和经济:通过发展科技和经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对劳动力的依赖。

也就是说,我们要大力让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人才才是最贵的,不能再用低廉劳动力的传统优势了,而是要用高质量的人才红利去发展经济,我们要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通过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人才。

总之,人口减少并不是洪水猛兽,我们要正确认识,辩证看待,综合施策,通过调整生育政策、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发展科技经济等方式进行应对。

同时,我们也需要将人口红利转型为人才红利,通过加强教育投入、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和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以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来点儿干货#

未来的中国,靠的不是人口,而是人才,努力让自己成为人才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人口   生育率   红利   人才培养   劳动力   中国   年中   自然   人才   全国   资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