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还在重用王自如和怒斥孟羽童,海尔已经拿下传奇“血茅”了

海尔这次大手笔的收购十分引人关注,有媒体发表文章声称“别说美的了,海尔都不把格力放在眼里”。


家电行业增速放缓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这个大环境下,行业巨头们纷纷进行多元化布局谋求转型,美的之前更是收购了万东医疗、库卡机器人等一系列优质资产。相较而言,格力的动作略显迟缓,收购银隆布局新能源产业链,但是造车迟迟没有传来重大进展的消息。这些年提起格力,大家想到的多是董明珠重用王自如怒斥孟羽童一类的花边新闻。


此次海尔控股上海莱士豪掷120亿元,虽然还赶不上当年美的收购库卡花费的300亿元天价,但是也足以让业内外侧目。


那么上海莱士究竟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家电巨头为何又要纷纷跨界“医疗梦”呢?



血茅上海莱士

在被海尔控股之前,上海莱士其实是经历了一段无实控人的状态。


A股市场上有6家血液制品公司,上海莱士营收规模最大,被称为中国血液制品行业的“血王”。在我国,血浆供应长期偏紧,2001年起,国家也已不再审批新的血液制品企业,至2021年底,国内正常生产血液制品的企业共有28家。这让手握稀缺牌照的上海莱士,一度有“血茅”之称。说起来血液制品着实是个好生意,之前派林生物(st生化)也曾引发了A股第一例公开要约收购。

作为行业曾经的绝对龙头,上海莱士的跃升之路,除了与行业所处的特殊性相关,还与一系列资本运作密不可分。1988年,美国莱士联手上海市血液中心的下属公司,合资成立了上海莱士,双方各持股50%,这是国内第一家中外合资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最初,上海莱士的发展并不显眼,直到2004年,颇具传奇色彩的资本大佬郑跃文以名下的公司科瑞天诚从上海血液中心接手了50%的股权,开始推动其上市进程,2008年上海莱士挂牌中小板。

登陆中小板后的最初5年,上海莱士表现平平。直到2013年开始,公司分别收购同路生物、邦和药业、浙江海康等企业,2013年到2015年间,上海莱士的营收从4.96亿元增长至20.13亿元;净利润则从1.4亿元增长至14亿元,3年翻了10倍。与之而来的还有市值的增增,上海莱士的市值更是从2012年的80亿元冲到2015年的1200亿元的巅峰。不到三年时间市值翻了15倍一时间风头无俩。

从2015年开始,上海莱士开始炒股。本就是专业投资人出身的郑跃文和背后的大佬吴旭(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去搜一下此人的经历)利用上海莱士的平台不断筹集资金进入股市,而且金额巨大,上限达40亿。开始两年收益很好,2015年赚了8.3亿,2016年赚了8.8亿。但是2018年亏了近20亿,也就是这个时候,股价一泻千里。

2018年,上海莱士不仅遭遇史上最差业绩,股东也开始发生变动。这一年11月,上海莱士公告,拟向基立福发行股份以换取其全资子公司GDS100%的股份,引进国际血液制品行业龙头基立福作为公司重要战略股东,几经波折,上海莱士最终在2020年3月完成对GDS45%股权的收购,不具有GDS控制权,基立福则成为持有上海莱士26.20%股份的股东。

就在外资股东基立福登场之际,上海莱士原控股股东科瑞天诚和莱士中国,却因高比例质押深陷债务泥潭,对上海莱士的控制权逐渐减弱。到2019年,扛不住的吴旭减持上海莱士股权,导致科瑞天诚的持股表决权比例低于基立福。而基立福发布公告“关于不谋求上市公司控制权的承诺函”,让上海莱士处于无实控人境地。很显然,身为外资的基立福只想通过上海莱士在中国赚钱,没想如何经营。不过好的一方面是吴旭不再执掌上海莱士,公司也不再投资股市,开始回归主业,业绩倒是慢慢在变好。但是投资者对上海莱士的担心,似乎并没有消失,毕竟那么高的商誉,安全性是个问题。




海尔入主

多年以来上海莱士给大家的印象是,公司是个好公司,但是被玩坏了。高企的商誉让不少人望而却步,但是对于收购方来说,如果有能力可以解决现有的问题,让估值重新焕发活力就是赚。

市场上先后传出上海国资、华润、招商局都考虑过接盘上海莱士,最终花落海尔集团,这个结果可能很多人都没想到。

其实在白电三巨头的身份下,海尔集团将触手伸向了许多领域。截至2023年底,海尔集团直接控制四家上市公司,包括家电领域的海尔智家,医药领域的海尔生物、盈康生命,计算机领域的雷神科技,同时,其还是青岛银行的大股东之一。除此之外,海尔集团旗下有自身的财务公司海尔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海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还是保险公司北大方正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的大股东之一。

大健康产业一直是海尔集团重点布局的领域,具体来看,海尔生物主营生命科学和医疗创新两大领域,提供生物医疗低温存储综合解决方案,而盈康生命主营大型放射性医疗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及提供医疗服务。此次收购将帮助公司完善血液生态产业链布局,并与现有的业务形成协同,提高自身医疗健康领域的竞争力。至于有没有能力吃下高企的商誉,最后通过整合实现协同发展,则需要时间来告知答案。



为何白电巨头都爱做“医疗梦”?

家电行业进入存量化博弈周期,中国乃至全球家电市场的容量增长速度非常缓慢,每年中国家电市场的总销售额增长最多就几个百分点,有时候还会下降,所以对于企业来说也要寻找增长快的、比较新的领域,纷纷加码多元化业务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国外的西门子、通用电气、飞利浦这三家外资电子科技品牌,也是这样一步步转型,目前已经是高端医疗设备领域的执牛耳者。

医疗器械和家电产品都属于电子产品,虽然在产品原理、功能上有很大的差别,但还是属于电子制造业。而随着消费者、用户对健康的关注,跟医疗有关的产业增速较高,医疗器械市场增速快,行业增长快,包括整体的产品毛利率都比较高,利润比家电产品要高很多,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而对于医疗设备行业来讲,家电龙头的进场,会让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市场整体的毛利率、平均利润率就会被拉低,针对用户的利益而言这是一件好事,而且竞争越充分、越激烈的行业往往其产品的工艺质量水平就越高,这有利于医疗设备领域的技术升级,有利于行业技术迭代,有利于企业优胜劣汰。



硝烟从未停止

对于白电三巨头来说,竞争从来没有停下过。

美的是三家中体量最大,也是转型做的最好的。从2015年开始就在布局“to B”的业务,在稳固家电核心业务的同时启动第二引擎,发力机器人与自动化、楼宇科技、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先进储能等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第二曲线驱动增长。

海尔近些年来则是死磕高端,三翼鸟是海尔的重要支柱,在不断开拓智能家居市场的同时,还提升了旗下高端品牌卡萨帝的市场份额。但是目前国内智能家居赛道选手众多,华为、小米、阿里和百度都是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与自带流量的互联网巨头相比,海尔智家的技术创新、用户获取、用户习惯养成等方面依然面临较大挑战。

格力先后宣布进军手机、新能源汽车、智能穿戴、芯片、医疗设备、预制菜等行业,但是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目前多元业务对企业的营收贡献依然较为有限,企业也依旧没能为空调业务找到营收“接力棒”。




海尔收购上海莱士只是这部白电战争史中短暂的一幕,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从不等待犹豫者、观望者和懈怠者,无论对于国家、企业、个人都是如此。






资料来源:海尔集团“入局”上海莱士的三方逻辑 (qq.com)

聚焦白电“三巨头”,美的、海尔、格力竞争力分析 (qq.com)

500亿A股巨头突发!海尔系入主 (qq.com)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海尔   家电   上海   领域   医疗   业务   传奇   血液制品   行业   公司   企业   董明珠   王自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