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曾被嘲胖头鱼的辛芷蕾,和上海美人的契合度这么高?

没想到,最受期待的《繁花》上映后口碑会如此两级。


一方面,一直被诟病演技差的唐嫣,接到了人生角色,将汪小姐演得入木三分。辛芷蕾也让天生电影脸有了具象实感。





据说沪语版让一部分上海人血脉觉醒,沪学开始盛行,掀起了上海宁的一波回忆杀,晒出了当年的老照片,回忆起当时的上海。



图源@的都@小噗噜



也有不少叫衰的言论,觉得民国风太浓厚,并没有还原出当时的上海风貌。


争论焦点瞬间变成了,真实的90年代上海VS上海人记忆里的上海VS其他人记忆里的上海。





还有网友觉得墨镜王擅长的拍摄风格,放在剧里,对上海女性角色的塑造和表达,似乎翻车了。


当时的上海真有这么时髦吗?亦或者王家卫根本没有真正展现出当时上海的繁华?


今天就来讲讲上海九十年代地域美学



《繁花》美人的上海姿态



窥见上海美学,或许可先从唐嫣、辛芷蕾和马伊琍对上海美人的演绎入手。


马伊琍的玲子,是夜东京老板娘,独立、强悍,八面玲珑,长袖善舞。





即便已经在《爱情神话》里展露上海女人本真面貌的马伊琍,腾挪到《繁花》里依旧有着超出预期的凶猛。


一方面保持光鲜,一方面穷尽办法抠出财富,还原了上海女人“嗲、作、精”的生活智慧





螺蛳壳里做道场,用明快鲜艳的色调和大量感配饰,微妙地刻画着上海美人洋气又朝气,亲近也难搞的个性。





唐嫣饰演的汪小姐,草根出身,可以说是中国第一批女白领。


上海女人的可爱,用普通话讲出来时往往容易被纯粹归类为“嗲”“嗔”,搭配上海话才有了独到的任性、乖张韵味,敢爱敢恨的真性情。





那种娇媚和天真,在起落之后又有跳黄浦江也不回头的巾帼气魄。


作为拥趸众多的千金小姐,脱掉长衫的她更像野蛮生长,突破男凝视角物化想象的玫瑰





血肉自成一脉,仗义看似笨拙,但豪气底色衬托的旺盛生命力能让排骨独自红烧,没有年糕陪衬依旧对味。





李李,看似是大风大浪里纵横捭阖的高明女人,又带着几分柔情,几分侠义,以及挥之不去的悲情底色



活得冷冽又灿烂,既知晓命数必然而结局未知,就只顾挖好自己的鱼塘,能有鱼来固然好,没有也能看看风景。因此敢展露野心。





90年代的上海同样不惧性感,自85年《上海服饰》创刊,巴黎时尚、美式风情都能在国内看到。





如同李李一般,蟒蛇纹红色衬底、深豹纹搭配皮草,将性感和野心用兽纹和皮草包裹潜藏,让人不敢小觑。


《繁花》影视化提上日程后,剧组曾动员关系抄家底式翻出九十年代老物件。


一位70年生的小开捐赠了93年托人购入的劳力士全钻Date Just金表。





物主的人生履历非常“繁花”,跟顾维群先生学过画、在中苏友好大厦合资餐厅当过服务员、去德国留过学,现在经营着一家古董家具店。


据说道具库里还有林先生的92年德国产沃尔沃汽车、陈先生的Lanvin丝质领带、梁女士的Playboy打火机、吴先生的80年代康佳牌电视机、罗女士的无袖连衣裙……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拨开《繁花》,90年代的上海时尚,更包罗万象。



已有人背LV



当时内地服装制造业已经起飞,各地的服装批发市场巅峰时期的营业额可超百亿。风格上最流行的设计,就是港风





由于当时香港流行文化助推,蝙蝠袖、垫肩西装、吊带裙等单品席卷内地。汪小姐多次出现的红色风衣,就受到当时港风的影响。



《整蛊专家》关之琳

《赌神》邱淑贞



这样浓烈的红也是对上海美人的性格侧写,看似甜嗲,跑起生意来丝毫不怵,和飞身救宝总一样,骨子里本来就是浓烈的勇。





她们穿衣不追求合理但求出挑。哪怕不合时宜略艳俗,也比簇新却无玩转情调来得好。这就是上海美人的底气,全国第一批经济独立的半边天的底气。



梦特娇



可以说上海美人自古玩混搭得心应手,中西合璧多一分袅袅风情。西班牙元素晚袍、法兰西帝国风长裙,都能在上海同步流行。





靡靡氛围下,色彩和花样,在满是锦缎刺绣滚边那些繁琐手艺下,显得热闹有品,典雅富贵和文人趣味都得有。





上海美人就是能凭自己的风貌给整座城市打上烙印。



《繁花》书页里的上海腔调



在作家金宇澄眼中,90年代上海,是一个“爱以闲谈消永昼”的地方,人们吃吃喝喝、情情爱爱,随便在一个日子里下落不明。





它不仅是一个故事载体,更是现实与想象的穿梭,人们将遗忘的回忆重新摊开晾晒,从美食、语言和生活习惯溯源,去回忆曾经上海文学、艺术的美学性。



摄影师拍摄的1995年上海



但必须承认,这种穿梭带有偏差性和片面性,更遑论人脑对记忆的筛选和加工。


这也是网上争议不断,并让外地人困惑“他们吵的到底是不是同一个上海”的原因。


如今我们看到的上海天际线雏形,在90年代初就已经大致勾勒。





剧中占据大幅画面的霓虹灯装饰,让很多人起疑,觉得是独属于港片的城市记忆。





事实上在网友修复的老录像中,黄河路上的霓虹灯招牌,也并不比剧中更收敛。





中西并立的“老上海”,审美里浸透着一股破碎交融



如同张爱玲译注的《海上花列传》一般,有最精致又易碎的美学景观。





氤氲的旧时格调有纸醉金迷、光鲜亮丽的一面,自然就有民生不堪的一面,只不过隔着的这一层,仅通过《繁花》是很难看清的。


日本作家村松梢风来华游记里都说,目迷于华美,糜烂于淫荡。芥川龙之介初访上海,就感受到大都市的魅力。爵士乐远比东京浅草的要妙,交际花戴着时下流行的框镜扮斯文。





语言美学方面也是,都说吴侬软语,不同语调、口语、说话姿态,都是讲究。





土生土长的汪小姐,声调高亢、不遮不掩。


想要融入的外来生意人(如范老板、李李),则要努力讲一口不咸不淡的上海话,辞藻曲折、真假各半。觥筹交错间当时欲望涌动、机遇与意外并存的“繁花景象”徐徐展开。


而上海的美学气质远比眼见的更为复杂。





现代上海依旧光怪陆离,老年人们对新潮时尚见怪不怪,还会告诉你,阿拉年轻的时候也嘎时髦。



图源@摄影师罗一@记录员尼克斯



毕竟年轻时候,他们是要到国泰影院看《百万英镑》《罗马假日》的人,并模仿派克和赫本的打扮。





生活在这繁华都市的女人,一早眼界受到熏陶,即便关起门来一地鸡毛,也会维持表面的温情体面





有着王安忆《长恨歌》里王琦瑶的影子,对一件衣裙的剪裁缝制细致入微到一个针脚。





一如《流金岁月》里蒋南孙的奶奶,落魄了也要需得维持八菜一汤的晚餐配置。


这些琐碎的、家常的甚至有些俗气的生活细节,都是老上海底色。


上海的精致美丽,脱不开这种装点,任凭什么人、什么时节,都不能失了派头



1995年上海街头



的确,对于没有在那个时空生活过的观众来说,王家卫的镜头变成了复刻香港的臆想。


看过原著知道,《繁花》大量反复罗列着具体的地名、街道,隐含着上海市民生态的阶级框架,洋房、新老弄堂、周边棚户、郊区工人村都是各自生存的场所。



金宇澄笔下的上海



“老上海”的故事被太多人写过,这一词具有浓重符号的文化意象,出现便意味着新的差异正在或已经产生


只要上海人想,就能把2000块吃一份干炒牛河打造成英雄传说。



沪女来给《繁花》正名



但另一面,没有展现出来的破落弄堂和旧货市场,像贴身衣服上的破洞,体己却不体面,少了这层体会自然不够丰满。


烈火烹油的黄河路日日笙歌,十里洋场繁荣的背面,短短300米的进贤路则是贴着小黑瓦的本地民房,不同时代、不同式样的建筑挤在一起,就像一个城市美学下的断代切面





缺乏落地后绵长震荡的钝痛和后劲,也使得部分上海人致力打假,吐槽比《小时代》浮夸,另一部分本地人却觉得感同身受,简直把失去的记忆和荣耀一次性补齐。



如今的张园,海派文化留存地



多重作用下的上海美学



在陆续被翻新的上海老录像中,茂昌眼镜、雅诗兰黛、梦特娇的出现,以及路人烟火气的生活状态,都印证了其多元的生活状态。



千禧跨年的上海

繁华的上海街道



进,可能是王家卫也还原不出的,繁华壳下的惊心与疯魔;退,亦可能是弄堂底层的,被忽略的困窘和局促。





正如被拿来对比的《股疯》刻画的,再普通不过的百姓衣食住行。霓虹灯一关,大城市做派散去,白天又要回归到挤在天桥,看着桥下车水马龙穿行。





上海的魅力,大抵就在这,不断有新的故事建立在老建筑的风情里,供给新的时髦灵感。





究竟真正的上海是什么样的?


《繁花》还原度上海到底有几分真实度先按下不表,在撕裂、分割的呈现上,与如今的沪币沪签、上海式紧绷的松弛感、City walk显然有着内生性联系





而上海美学的内核恰恰在于,不同人有不同的上海认同。


这些争议,印证了《繁花》高频出现的一个词:不响


不响,是上海人的口头禅,表示无需多说也不便发声。既不为难自己,也不为难他人的一种状态,是老上海人的气韵。所以这些争议也就见仁见智了。


无论如何,现在的上海美学早已随着阿宝和李李的舞步,舞向下一方更大的池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5

标签:上海   胖头鱼   美人   弄堂   底色   繁花   上海人   美学   繁华   年代   女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