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静好,帝国浮生(奥地利-一)

再见,捷克

在一个明媚的早晨,坐在小镇客栈靠窗的椅子上,任凭温暖的阳光撒在身上,喝着一丁点糖都不加的咖啡,等着shuttle bus来接我。

说好的7点,就是7点,就在7点整的秒针刚刚走过12那个刻度后不久,一个身材微胖的小哥就推门进来,身后还带着小镇早晨清新的味道,看着我说,7点钟,去 哈尔施塔特 ?我说是的,小哥立刻就过来提起我的行李,Let's go.

跨越国境,从捷克奥地利,并没有什么值得特别拿出来说一下的区别,沿途两个国家都是欧洲中部美丽的田园风光,只是奥地利看起来似乎更富裕一些,房子修得更漂亮一些,路上的德国豪车品牌也更多一些。



你好,哈尔施塔特

由于在哈尔施塔特小镇里没有订到合适的宾馆,只能住到湖对岸的上特劳恩小镇里,那里有一家叫作“湖畔之家”的宾馆,出门就是哈尔施塔特湖,开窗就是 阿尔卑斯山 ,事后证明我的选择还是不错的,当然这是后话。

小哥的shuttle bus原本只是把我送到上特劳恩的宾馆了事,但考虑我还得坐船回到对岸的麻烦,于是小哥十分体贴的在宾馆门口等我办完入住手续,然后又把我送回哈尔施塔特。在人生地不熟的异乡,有人愿意给你提供帮助,这真是一件令人感到温暖的事情。

回到小镇入口的地方,就可以拍到好看的哈尔施塔特湖。有位卡哇伊的霓虹妹妹不停地对我说“斯密嘛瑟”,“阿里嘎多”,就是请我不停地给她照相,最后要求用我的手机给她拍照,重点是拍完发给她。我说我很乐意,但是有个问题,我用微信,你用facebook,我用微博,你用twitter,我用某蜂窝,你那里没有,我们是两个世界的人啊。妹子十分坚持地下载了一个wechat,把我加成了唯一的好友。嗯,我等着这个名古屋的妹子给我发红包。

克鲁姆洛夫比起来,网红哈尔施塔特还真的就算是个小镇,基本就是沿湖一条街,从小镇入口一直走到明信片角度的拍摄位置,大致就算是走完了哈尔施塔特。当然,往上还能去一个古老的盐矿,另外还有一座精致的教堂,教堂前后多是本地人的墓碑。不过,越往小镇深处走,就能看到更多本地人张贴的中文告示,意思是哈尔施塔特不是博物馆,而是私人住所,恳请游客不要四处窥探和大声喧哗,然后再看看周围聚众呼啸而过的同胞们,说实话还真是有些汗颜。

小镇里游人如织,熙熙攘攘,不管是小吃店、饭店还是精品店门口都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其实旅游就是这么一档子事情,同样的店铺要是放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地方,可能根本引不起我们的任何兴趣,更不要说还去排队了。出去行走,经常会路过一些网红店铺,往往都能看见大量的人排队,也不知道这里面的东西究竟好吃到了什么地步,其实大家只要明白一个道理,绝大多数网红都是自己炒作出来的,就像范冰冰一样,然后就有很多从众者一拥而上,抱大腿捧臭脚,于是就真的火了。

小镇的广场四周还是那种五颜六色的格调,地方虽然不大,却煞是养眼。广场旁边有一间看起来还蛮不错的饭店,雨棚往外搭出来一些,可以放两排桌椅供客人露天吃饭,这也是欧洲许多地方的特色,似乎搭在外面才能吃出悠闲的感觉来,在国内这是万万不敢的,刚一搭出来,城管就来了。

年少时曾经有一个朋友,算是共过患难,后来不知怎么去做了正式编制的城管,吃皇粮,特别喜欢干临时工的活,自己开着城管的执法车,看那些挑扁担背筐篓的小贩在他的车前狼狈逃窜,似乎很有成就感,后来请我去饭店吃饭,结账的时候非要人家老板打折,老板不肯,他就掏出工作证来让人家把门口的水牌和桌椅都拆掉,看着老板不得不妥协打折又充满仇恨、鄙视的眼神,我知道,这个朋友再也回不来了。

小小的跑题了一下,这是我的发散性风格,在所难免,回到正题。大多数哈尔施塔特的网红照片里都会有一座尖顶的教堂,精致又朴素,一看就是禁欲系。走到这座教堂旁边,仰头观赏,一轮灿日正巧被教堂的尖顶遮住,只泼洒出辉煌的光晕,一架飞机拖着长长的尾迹,从我这个角度来看,好似飞虹贯日一般,确实是难得的美景。

跟着人流,不用花一点心思,就可以找到那个明信片角度的标准位置,今天的阳光实在太猛烈,出来暴走几十万步的旅行,装备带的太简陋,实在出不了什么超级大片,后期又懒得做,所以只能挑几张还过得去的照片放上来,供大家取笑和批评,反正网红照片一抓一大把,也不缺我这两张。

就在我刻苦拍照的时候,旁边有一个上海家庭也到了我站立的位置,可能觉着我拍照的姿势标准且销魂,想必我选的位置也是不差的,于是他们就想取而代之。其实看到拍照好位置就像拼命占住的想法我也是有的,毕竟在旅行途中,好的拍照位置是稀缺资源,同胞出门在外,让一让也是应该的,只是你们真的想要的话,就上来跟我说嘛,不说我怎么知道你们想要呢?而且还在我后面用上海话说“这个捏子哪能还不走”就更不对了,你们又不认识我,怎么确定我就是个“捏子”呢?所以,我就只能继续在原地又拍了半个小时,相机里重复又重复的一百多张照片就是这么来的,拍完了还要捋一捋头发,整一整衣冠,肆意享受一下从阿尔卑斯山上吹来的风,一直吹到这些上海佬丧气走掉为止。咱们的有些同胞啊,即使想要占点便宜,却也只敢再背后说人家“捏子”,连上来打声招呼让我走开的勇气都没有么?难道我的王霸之气侧漏的这么明显?

来到半山腰那座著名的坟墓教堂,据说由于哈尔施塔特占地狭小,一般人死之后,都是先入土为安十年,然后就得从土里刨出来,再把尸体寄放在这座位于半山的教堂里,从而把土地留给后面死去的人。整座教堂前后,遍布着大大小小的墓碑,阿尔卑斯山环抱之下,碧蓝的湖水就在下面不远处泛着粼粼的波光,其实身后葬在这种风景如画的地方,也不枉是一种美好的死法。

由于西边的山脉海拔较高的缘故,其实下午四点之后在哈尔施塔特就见不到阳光了,又由于住在湖对岸的缘故,为了不擦黑走个十几公里,只能选择坐最晚一班渡船到上特劳恩。由于渡船时间跟火车到达哈尔施塔特站(哈尔施塔特火车站设在上特劳恩)是联动的,所以每天看到的渡船运营时间也会经常调整,比如我坐的这趟16:10的渡船时间就是临时用粉笔加上去的。买票的阿姨很淡定的用一张邮票大小的纸片换走了我的7欧元,我还小心翼翼把这张纸片贴身藏好,生怕喘气稍微重些都能把它吹跑。

坐上渡船,看着超级大网红哈尔施塔特渐渐远去,我也只是摆摆手,跟它再见,而它没有回应,依然静静卧在山下和湖畔。

跟我同时下船的所有人都是要在哈尔施塔特站搭乘火车去下一个目的地,仅有我孤家寡人一个人甩开步子沿着湖边和铁轨,往上特劳恩小镇走去,那里有一座叫作湖畔之家的旅馆,据说在猫途鹰上评分很高,必须要去亲眼看一看。

虽然要走上两公里,但实际走了还没一会儿,我就已经对今天的徒步活动感到极其满意了,清澈的湖水微微荡漾,高大的灌木矗立在湖边,一条弯曲的小径沿着湖岸一直延伸至上特劳恩,同样弯曲的铁轨时不时带来一辆奔驰的火车,转瞬又消失在视野尽头,我尽情呼吸山野里甘甜的空气,四周静寂无人,唯有鸟鸣风拂,原本奢望在哈尔施塔特享受到的宁静安逸,不经意却在对岸得到了完美的体会。

越过一群划皮划艇的姑娘,又经过一座有着漂亮倒影的船坞,便可以到达湖畔之家。入住后,在小小的阳台上泡了壶茶,与沉默的阿尔卑斯山对望了许久,还是决定要去湖边走走。这也许是今天最正确的决定。

与喧嚣热闹的哈尔施塔特不同,上特劳恩的湖畔几乎满足了我对于阿尔卑斯山脚下小镇的全部想象。环抱的群山,精致的木屋,停泊的帆船,挺直的树木,柔软的草地,游弋的天鹅,还有一群团团围坐敲着手鼓唱着歌的年轻人。我坐在湖边,望着夕阳西下,只觉着万事无忧,心静无波,只想把这一方美好铭刻进记忆中,永远不要忘记。

回到酒店,已是掌灯时分,向前台阿叔询问了小镇里唯一提供dinner的饭店地址后,便双手插着兜,施施然走在昏暗的路灯下,这才七点钟不到,小镇的路上就已经见不到任何的路人了。可是当我推开饭店大门的那一刻起,喧嚣便立刻闯进我的眼帘和耳朵,差不多整个镇子的人都跑到这里来消遣了吧,我实在爱死这种感觉了。

随便吃了个pizza,便和一群本地大叔大妈玩起了保龄球,嗯,没错,人家饭店里就是有三条球道,最终的比赛结果是,中国队大胜奥地利男女混合联队,赢了人家二十几欧元,实在抱歉啊,谁让你们不好彩遇上的是广东小球神呢。



萨尔茨堡,Do-Re-Mi

一夜无话。次日清晨,告别湖畔之家,拖着行李,沿着昨天走过的湖边小道,继续走回哈尔施塔特火车站。清晨的山野,空气更加清新,好似每一口都带着露水的味道,初升的朝阳还有些懒洋洋地躲在大山后面,不肯出来,只是把几缕光芒送到蜿蜒的铁轨上,迎来前往萨尔茨堡的火车。

网上的攻略都说从哈尔施塔特到萨尔斯堡要到一个叫作巴德伊舍的地方转150路公交车,但从我的行程来看,似乎只需要在阿南特站内转一趟火车,便可以妥妥到达萨尔茨堡,跟网上的攻略比起来,似乎用时更短一些。欧洲的火车票大多数都是三天有效,所以即使提前买票,只要行程规划出入不是太大,基本都是靠着火车和大巴完美解决一切交通问题。

到了萨尔茨堡,预定的Imlauer Hotel Pitter距离中央火车站差不多十分钟脚程,在暖洋洋的阳光里,拖着行李,晃晃悠悠就走到了。这可能是一间在当地还不错的酒店,一水儿蓝白相间的大理石地面,清新自然的装修风格,reception的姑娘们都穿着欧式田园风格的服装,领口开得极底,这让独自旅行无人陪伴的我情何以堪。存上行李,reception姑娘给我一个苹果,让我下午三点以后再来,我说还是两个吧,凑成一对应该更好吃些。

这一日在萨尔茨堡,交通基本就是靠一双大长腿,从Imlauer酒店走到米拉贝尔宫,差不多也就十分钟光景。据说米拉贝尔宫和后面的米拉贝尔花园都是十七世纪大主教沃尔夫·迪特里希为他的情妇莎乐美专门建造的,这种堂而皇之的手段真让我等现代男人为之羞愧和汗颜,钦佩之情如同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与米拉贝尔宫相隔一条马路,便是一座高大巍峨的巴洛克风格大教堂,难道这就是迪特里希先生平时工作的地方。工作和生活只隔了一条街,穿上红袍是耶稣的人,脱了袍子是莎乐美的人,走路上班,走路下班。想到这里,我突然又不淡定了,嗯,一定是嫉妒在作祟。

米拉贝尔宫内有一座著名的天使阶梯,据说如今是著名的婚纱拍摄地点, 大理 石铺就的阶梯环绕而上,厅内到处可见小天使雕塑,形态各异,憨态可掬,果然是秒杀一切少女心的地方。红衣大主教出手,果然不同凡响,我等俗人拍七匹马也追不上。不过说句实话,这些天使历经岁月之后,不仅色彩变得灰暗,有的眼神空洞,乍一看起来,倒是适合拍个鬼片啥的。

步出米拉贝尔宫,经过一座精致的飞马雕塑,便是著名的米拉贝尔花园,据说这里是电影《音乐之声》中玛利亚带着孩子们唱“do-re-mi”的地方,可是我印象中玛利亚和孩子们唱这首歌的时候是在雪山下的草地上,也不知哪里有出入,反正我一贯不求甚解,也懒得去求证,既来之则缅怀之,即可。

米拉贝尔花园不过就是一座小小的街心花园,离开花园,沿着大路,很快就可以来到萨尔茨河畔。

阳光照耀下的萨尔茨河呈现出翡翠一般的透彻绿色,两岸遍布漂亮的古典建筑,教堂的尖顶随处可见,河对岸就是著名的萨尔茨堡要塞。河边的小路上和横跨河流的铁桥上随处可见骑车和跑步的萨尔茨人,河岸的草堤上和梧桐树的阴影里,还有许多年轻人悠闲地或坐或卧,享受阿尔卑斯山下温柔的阳光,街头艺人自顾自地拉着手风琴,吹着萨克斯,似乎并不关心面前的钱盒里到底留下了多少钱。几乎是在走到萨尔茨河畔的那一瞬间开始,我就喜欢上了这座艺术气息浓郁的中欧小城,可惜行程匆匆,只给这里留了一天时间,怕是要留下未能尽兴的遗憾了。

在河边消磨了一段时间,决定还是先绕回来瞻仰莫扎特故居,估计等下从萨尔茨城堡下来肯定已经天色擦黑了。莫扎特故居就位于河边不远处,是一座橘红色的两层小楼,原本是一间专为贵族成员开设课程的舞蹈教室,莫扎特1773年才搬来居住,直至1781年他辞掉皇家宫廷乐师的职务迁居维也纳,期间莫扎特一直住在这里。二战时候,这座小楼被炸弹摧毁了三分之二,1945年就决定重修,可直到1994年才动工,修复后便一直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至今。话说从计划到动工,花掉了几乎半个世纪的时间,这让我情不自禁想起了《疯狂动物城》里那只树懒。

莫扎特故居的参观从二楼开始,这里陈设了许多莫扎特使用过的钢琴、木琴、小提琴等乐器,他的亲笔手稿、乐谱和书信,还有一束他的金黄色头发。在靠近出口的地方,一面墙壁上画着莫扎特的剪影,还有身高标线,果然如传说中那样,这位音乐奇才的身高连150cm都没有,不够这种把主人家的缺陷用戏谑方式说出来的方法,倒是令人耳目一新,就是不知道天堂里的莫扎特先生是不是同意。

出了莫扎特故居,穿桥过河,经过一个满是涂鸦的地道,便是人潮汹涌的步行街,再随着人群往前走一点,高大宏伟的萨尔斯堡大教堂和游人如织的莫扎特广场就在眼前。

莫扎特广场的核心是一座莫扎特先生的青铜立像雕塑,当然这座雕像基本也就是莫扎特广场的全部内容,游人往复,来去匆匆,瞻仰过音乐大师后,便可以心满意足地离开了,只有莫扎特先生,还要年复一年地站在这里。


写作不易,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如果觉得我写的还不错请您给我来个大大的点赞吧!感谢[谢谢]

有什么不同看法意见的也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9

标签:阿尔卑斯山   小哥   莫扎特   贝尔   奥地利   渡船   帝国   浮生   对岸   湖畔   教堂   小镇   岁月   地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