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都退位了!陕甘总督还在率清军攻城,连攻下18座城,险些翻盘

前言

在1912年的寒冷数九隆冬,北京紫禁城养心殿内,一幕悲壮而混乱的场景上演。

隆裕太后哽咽着,泪水滑过双颊,面对着满清王朝的陨落。

“快点,倘若12点前还没有退位,说好的待遇就不作数了!” 胡惟德焦急地催促着,他代表着百姓对于变革的渴望。

隆裕太后匆忙中停止了哭泣,她紧抓着宝玺,重重地按在了面前的诏书上。

那一方大红印,仿佛是用鲜血书写的,画上了两千多年封建皇权的终结符号。

“时间不等人,皇位之争迫在眉睫!” 胡惟德焦躁地喊道。

他身着青袍,目光坚毅,代表着百姓的期盼和对变革的渴望。

隆裕太后抓紧宝玺,看着诏书上的大红印章,深吸一口气,艰难地说:“这是为了大清的未来,我必须放下封建的王者之位。”

“但倘若我们不能按时退位,一切都将付之东流。”


胡惟德意味深长地看着太后,他的言辞如刀割般,逼迫太后做出决定。

“这是历史的分水岭,我们不能再沉溺于过去的繁华。”

隆裕太后黯然神伤,但她明白这是为了国家的未来。

她抬手按下宝玺,彻底封印了满清封建皇权,随即传出的“咚”声,宛如一记钟鸣,宣告了一个王朝的终结。

责任重大的陕甘总督升允

多罗特·升允,生于1858年,出身于蒙古镶黄旗,家族世代为大清官员。

父亲纳仁曾任工部侍郎,是从二品的高官,为家族增光添彩。

然而,升允并非纨绔之辈,他潜心向学,毫无枯燥的仕宦气息,一心只想续传家族的荣耀。

1882年,他考中举人,开始了他在官场的征途。

虽然举人出身,能够达到从二品的高官已是令人刮目相看,但升允的征途远未终结。

1900年,庚子国难爆发,慈禧在西方列强的夹击下,紧急逃亡。

升允挺身而出,亲自带兵护送,将慈禧和年幼的光绪一路护送到西安。

路途险恶,他亲自扮农妇,慈禧则化装为平民,他们在危险的路途上演绎着生死相依的艰难一幕。

这一段历险,让升允赢得了慈禧的信任。

他的坚韧和忠诚使他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官,迅速崭露头角,最终升任陕西巡抚。

升允一上任,便着手办起了一系列的善政。

在1902年,他上书光绪,提议兴办“陕西大学堂”,并得到批准。

为了支持学校,光绪给予了2万两白银。

然而,升允不计成本地将这笔资金全部用在学校建设上,甚至超支一万多两,为陕西大学堂的前身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仅如此,升允注重地方工商实业的发展,积极推动新项目,包括邮务、洋务和铁路等。

他引进了许多外地的优良品种在陕甘种植,为当地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一系列的举措不仅为地方经济带来了繁荣,也为当地民众提供了更好的教育和就业机会。

在升允的领导下,陕甘开始焕发新的生机,成为满清统治下的璀璨明珠。

他的善政与励精图治,为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溥仪退位后升允的反攻

升允,身为满清忠臣,对于溥仪的退位无法接受。

在他看来,君主立宪是对大清皇权的摧毁,更何况是将皇帝赶下龙椅。

这是他绝不能接受的荒谬之举。

升允心系大清,发誓要捍卫满清的尊严,将溥仪的退位视为国家的耻辱。

得知溥仪退位的消息后,升允急忙行动,为了阻止消息传播,他封锁了皇帝已退位的消息。

以“勤王”的名义,他开始了一场反攻。在他的心中,只要还有城池土地,他的皇帝就仍然存在。

勤王之名,成为他挽回满清尊严的旗帜。

升允的反攻不可阻挡,他以疯狂和智慧,声势浩大地面对革命新军。

升允连续攻下了18座城池,剑锋直指西安。

在他眼中,西安是一个理想的建都之地,是南明苟延残喘18年的典范。

他坚信,只要拿下西安,他的皇帝就能重新登基,复兴大清的荣光。

然而,革命新军并非坐以待毙。感受到升允的疯狂反攻,四川、云南等四省的革命军开始联合起来围剿。

大军压境,区区数千的升允军队,如何面对这场力量的碾压?

升允的计划看似雄心勃勃,却在联合革命军的围剿下一步步瓦解,辛苦夺来的城池一个个溃散。

功亏一篑,升允心如刀绞,流下悔恨的泪水。

他放弃了陕西,撤军北上,继而尝试各种复国之计。

升允的反攻虽以失败告终,但他的执念与决心,为大清的最后挣扎写下了坚韧的一页历史。

升允的努力与失败

面对革命新军的愿意和平谈判的善意,升允却毫不妥协,拒绝了一切谈判的可能性。

他斩首了谈判代表,将其头颅高高挂在城门上,以示对反抗的决心。

这种强硬态度让升允在内外形成孤立,但他更在意的是捍卫满清的最后一丝尊严。

联合革命军的围剿日益加强,升允面对重重压力,最终无法抵挡。

四川、云南等四省的革命军联手围攻,升允的兵力虽然勇猛,但终究难敌众寡。

城池一个接着一个失守,升允努力守护的满清尊严似乎在他眼前破碎。

当刀锋挨近升允的脖子时,他感到死亡的阴影逼近。

然而,在最后一刻,升允反悔了。

他想起皇帝仍在,他怎能死去呢?于是,升允的求生欲望再次点燃。

皇帝仍在,他的责任还未尽。

然而,即便是反悔,升允的命运依然坎坷。

他的复国计划屡次失败,辗转流离于各地。

在1931年7月23日,他病逝于天津租界,为了溥仪的皇位,他漂泊多年,健康逐渐每况愈下。

升允的一生虽努力不懈,却以失败与流离落幕。

升允的命运,饱含了忠臣的坚守和历史的无常。

他虽未能挽回大清的命运,但其努力与坚持,成为了满清最后时期的一抹坚强的光辉。

最后的忠臣多罗特·升允

多罗特·升允,一生只有皇帝,没有天下黎民。

他为溥仪的皇位殚精竭虑,不惜付出一切。

面对大清的覆灭,升允不顾一切反对君主立宪,拒绝接受溥仪的退位。

他的心中只有对满清皇权的忠诚,对于君主体制的顽固坚持,成为他坚定的信仰。

升允的反攻虽以失败告终,但他并未因此放弃。

失去陕西后,他流亡于各地,不断尝试复国之计。

策动蒙古“勤王”,东渡日本求助日本的力量,联合张勋赶走黎元洪,这一切都是为了捍卫皇权的最后一战。

然而,升允的多次尝试均以失败收场,命运的波折让他辗转流离,始终无法找到稳固的立足之地。

1931年7月23日,升允病逝于天津租界。

为了溥仪的皇位,他漂泊多年,身心饱受摧残,健康逐渐每况愈下。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或许回想起自己的坚守与努力,面对满清的覆灭,他虽未能挽回大清的命运,但其忠诚与付出,成为了满清最后时期的一抹坚强的光辉。

多罗特·升允的一生,注定了失败与坎坷,但他所展现出的忠臣之志,为满清的末路增添了一抹悲壮的色彩。

他的努力虽未改变历史的走向,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忠诚与坚守的印记。

结语

多罗特·升允,他的一生注定与大清的覆灭紧密相连。

他的忠诚,是对满清皇权的坚定信仰,对溥仪的皇位的孜孜不倦的捍卫。

然而,也或许可以说,他的愚忠,是在历史潮流的冲击下,对于时代变革的无法适应。

升允的命运,既是对皇权的忠诚,也是对历史的愚昧。

大清灭亡,是中国历史的一次巨变。满清皇权的衰落,是多方面因素的交织。

从外患的侵略,到内忧的动荡,大清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一段辉煌与衰败交替的时期。

满清的覆灭,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

溥仪的退位标志着满清的终结,尽管升允曾为之努力反攻,但最终未能挽回大势。

在历史的洪流中,溥仪的皇权如同柳暗花明,最终消失在乱世的风尘。

升允的一生沉浮于大清的覆灭,他的坚守与努力,虽未能改变历史的走向,但却为大清的末路增添了一抹悲壮的色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光绪   革命军   皇权   皇位   陕西   总督   太后   满清   皇帝   努力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