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流行表哥娶表妹,为啥却很少生出畸形儿?原因很简单

古代近亲通婚为何少见畸形儿?

在古代,表哥娶表妹似乎是家常便饭。按照现代医学,近亲通婚容易诞生畸形儿或遗传病儿。

但历史上几乎没有相关畸形儿的记载,这究竟是为什么?

难道近亲结婚的危害被人夸大了?

古人没有近亲通婚意识

在他们看来,只有同一个父系血统的直系亲属之间才被视为近亲,如果是不同父亲所生的表兄妹、堂兄妹等,则不认为属于近亲关系。

比如我们熟悉的《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之间就是典型的表兄妹关系。

根据小说中的描写,林黛玉的母亲贾珍是贾母的女儿,薛宝钗的母亲薛姨妈则是王夫人的亲生妹妹。

家人都默认他们未来可以成婚。

这种认知非常普遍,不仅存在于士大夫阶层,也同样适用于普通百姓家庭。

父母为了让女儿“嫁得好”,经常会先考虑一些熟悉的表兄、堂兄作为女婿人选。权贵世家也倾向让女儿在家族内部找对象,既可减少矛盾,也可保护女儿,避免被外人欺辱。

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这其实属于近亲血缘间的婚配。

为何很少有畸形儿?

在古代社会,人们普遍信仰鬼神、巫术等超自然力量。他们常常将新生儿的先天缺陷视为这类力量的祸害,会给整个家族招来了灾难。

在这种思想影响下,许多古代家庭会选择秘密处理这些“怪胎”,不会在户籍等公共档案中留下任何有关残疾儿童的记录。

这使得后人很难在史料中找到古代畸形儿的数目数据,也就产生了“古代畸形儿很少”的错觉。

其次,在古代落后的医疗条件下,许多有遗传问题的胎儿在孕育过程中就已自然流产或死于子宫内。

根据考古发掘,在古代墓葬中曾发现过某些早产胎儿的遗骸,其中部分可能是由于胎儿本身发育异常导致。

就算他们成功降生,古代的生存环境极为恶劣,正常婴儿能否健康成长都尚且困难。那么对于天生体弱多病的畸形儿来说,活下去的可能性就更加渺茫了。

再加上,古代富裕阶层实行一夫多妾的婚姻制度。丈夫除正妻之外,还可以纳妾。

这些妾室所生育的子女与嫡出子女具有同一父系血统,但母系血缘各有不同。这样就避免了过于紧密的近亲血缘关系,减轻了遗传疾病风险。

当然,这种一夫多妾制在现代社会也是不可取的。

对于普通人家来说,我们的先人也通过一些简单却有效的社会策略巧妙避开了最坏的基因结果。

畸形儿概率低的原因

第一个策略是同姓不婚。在我国最早有文明记载的周朝時期,就明确规定同姓氏之间不能通婚。

这种以姓氏和宗法关系为界限的婚姻规定,迫使不同家族必须通过通婚扩大势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过于紧密的血缘结合。

第二个策略是讲究门当户对。

在古代社会,人们通常必须在相当的社会阶级或家庭环境内选择配偶,也就是所谓的门当户对。

所以在配偶选择上,要求新郎新娘必须家世、学识、财富达到般配,这也迫使不同家族成员之间的通婚。

这些都是古代社会少有畸形儿记载的原因。

如果说中国古代社会在近亲通婚问题上尚且幸运,那么欧洲的皇室家族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

欧洲皇室悲剧

在欧洲历史上,很多王室世代近亲结婚,酿成了一些重大的历史悲剧。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

两百年间有11次结婚事件,其中9个都是近亲乱伦,随着血统越来越近,“鞋拔子脸”“地包天”“外翻厚嘴唇”层出不穷。

王朝位末代皇帝查尔斯二世,的父亲和母亲是叔叔和侄女关系,他的曾祖父和曾祖母也是这样的关系。

在这复杂的亲属关系下,查理二世遗传到了大量的有害基因。据传他四岁才能说话,八岁才能勉强行走,而且终身没有子嗣。

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也面临类似的遗传问题。她的父系祖先主要来自德国的科堡王朝和撒克森-科堡格家族。

这两个王室多代近亲通婚,维多利亚女王又与表兄阿尔伯特公爵结婚,其子嗣中遗传病情况较为严重。

比如次子阿尔弗雷德亲王患有血友病,只活了两年;玛丽公主疑似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

维多利亚女王自己也面临精神疾病和身体痛苦的折磨。

这些王室通婚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家族内出现大量遗传缺陷,皇室成员疾病缠身,内乱不断,,最终走向覆灭。

从这些典型例子可以看出,封建王朝和贵族世袭制度下的近亲婚配,不仅仅是家族或个人的悲剧,它还关系到国家兴衰和民族命运。

结语

现代社会不应重复古人的错误,应该从医学和伦理的高度谨慎对待这种婚姻形式,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0

标签:畸形儿   维多利亚   父系   近亲   古时候   王室   皇室   表哥   表妹   古代   家族   原因   关系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