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官帽上的两根长翅究竟是干嘛的?为何就连宋朝皇帝也要戴?

文 | 青橘罐头

编辑 | 青橘罐头

如果你喜欢观看古装剧,可能会注意到,在宋代的每位官员帽子两侧,有一个长翅膀,不仅很硬,而且每根甚至“长达一米”,对于这种别致的设计确实令人感到十分好奇。

那么,这种看似不方便的帽子到底有什么用途呢?为何就连宋朝皇帝也要戴?

实际上,古代臣子和官员们所佩戴的帽子被称为“官帽”,通常是由黑色纱质制成,也被称为“乌纱帽”。

据历史学家的考证,乌纱帽最早起源于东晋时期,那时,每个在皇宫内行走的人都需要戴上一顶黑纱制成的帽子,这可以算作乌纱帽的雏形。

在南北朝时期,无论达官贵族还是普通人在外出时都喜欢戴上帽子。

因此,对于生活有所追求的建安王刘休仁便亲自设计了一种简洁大方、可以起到隔热和遮发作用的透明帽子。

后来在唐朝时期,官帽就已经运用了这种设计,但只是用作简单的官阶标志,并没有其他更深层次的意义。

到了宋朝之后,官帽的长翅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和作用,因为翅膀材料坚硬,视觉效果十分突出,这也成为了当时官服文化的重要象征。

据宋代史料记载,宋代官帽上的两根长翅最初是作为官员头冠的一部分出现的。

由于当时文官地位很高,所以对于文官的官阶十分重视,然后就在官服上严格区分了不同官阶,因此此类帽子成为高级官员身份的象征。

在电视剧《清平乐》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官员们提着灯笼在天还未亮的时候上朝。

到了朝堂上,根据文官和武官的区分,官员们按照官职大小分成两列站立,而皇帝则坐在龙椅的正中央。

这种早朝的站位实际上与现代的会议形式非常相似,只不过古代早朝不仅仅是听官员们的汇报,还进行具体的讨论。

一般来说,皇帝会先提出一个重大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询问官员们的意见,紧接着文武百官开始上奏,向皇帝报告最近发生的事情和重要消息。

在这样的早朝上,难免会有一些让文武百官争论不休的事情,但皇帝端坐在首位,群臣私下交谈或议论是对皇上的不尊重。

更糟糕的是,一些官员会在朝堂上私下交流并商议,达成共识,以维护自身利益或掩盖不利消息。

为了防止官员们在早朝会议期间私下交谈,一种带有两根长翅膀的帽子应运而生。

由于帽子两侧的长翅膀是由轻便的材料制成,所以当大臣们交头接耳或有什么动作时,翅膀会随着他们的行动而摆动。

这样一来,官员们必须保持足够的距离,以免帽子互相碰撞,一旦有了足够的距离,他们就很难再私下交谈了。

而且,皇帝坐在上方,可以清楚地观察到他们帽子的摆动,从而知道谁在和谁交谈。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掌控官员间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官员进行监督。

再加上宋朝官员众多,有时候难以分清众人,这时,就可以通过观察官员帽子两侧的翅膀,了解谁的官位较高、谁的官位较低。

可以说,在宋朝时期,这款官帽是历史上非常特别的存在,它有两个翅膀分别向左右延伸。

据说,这款特殊的帽子是由宋太祖赵匡胤发明的。

因此也有不少人感到非常的好奇,赵匡胤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独特的帽子呢?

那这就不得不说赵匡胤的治国理念了。

赵匡胤出生于一个军人世家,他在后汉初年时开始四处游历。

在他的旅程中,他得到了一个老和尚的教导,因此他投身于枢密使郭威的领导下,并随郭威一起征讨叛乱,屡获战功。

广顺元年,郭威自立为帝,建立了“后周”,赵匡胤的才能受到郭威的赏识,被任命为开封府马直军使。

但郭威即帝位之后不久便去世了,而且他的子嗣都被杀害,这使得他的养子柴荣登上了皇位。

柴荣早就非常看重赵匡胤,上位后立即提拔他为禁军统领,并寄予赵匡胤很大的期望,但赵匡胤也并没有令柴荣失望。

他在跟随柴荣北伐的战斗中,多次表现出色,屡建奇功,英勇无比,因此广受赞誉,赢得了高度的威信。

但这也使赵匡胤逐渐的对柴荣心生不满,在显德七年,柴荣去世后赵匡胤内心怀有野心,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就直接策划了“陈桥兵变”。

当时年仅七岁的柴宗没有能力统治国家,直接导致了内政陷入动荡。

宰相范质听说契丹联合军要进攻周时,他立即让赵匡胤带兵去抵抗。

这明显就给了赵匡胤独自领兵的机会,于是,在陈桥驿赵匡胤与赵普等人秘密策划兵变。

赵匡胤带兵离开都城时,城内出现了“拥立赵匡胤为帝”的呼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赞同这一想法。

后来赵普指使将士们将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并当众拥立了他,周围的将士纷纷响应,随后“万岁”的声音响彻云霄。

紧接着,赵匡胤带兵入京城,逼迫柴宗让出皇位。在成功登基后,他将国号改为“宋”。

但作为新皇帝的赵匡胤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处置前任皇帝,而是封柴宗为郑王,将他迁居到了房州。

赵匡胤登基之后,由于自己是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夺取皇位,内心始终感到不安,他时常担心与自己一同密谋的亲信可能会背叛他。

随着这种担忧的出现也让他在朝廷上不安,每当他看到大臣们在彼此交谈时,都会怀疑他们是在议论自己。

这种感觉让赵匡胤感到非常不愉快,但他又不能直接表达出来,后来赵匡胤想到了一种改变官帽的方法。

他下令让人在幞头纱帽的两侧加上了特别设计的长翅膀,这些翅膀由铁片和竹篾制成,长度达到一尺之长。

从那时起,全新的官帽取代了旧的官帽,赵匡胤采取了一项了不起的举措,就直接解决了大臣们不专心听讲的严重问题。

不得不说,他的这一手干的真是太出色了!那为什么赵匡胤作为皇帝自己也要戴这种帽子呢?

其实,赵匡胤选择戴长翅帽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为了展现他对亲臣和民众的亲近态度,以便更好地获得人们的支持和忠诚。

毕竟作为国家的统治者,自己都戴上了长翅帽,臣子们又有什么理由不戴呢?

这不仅是一种表率,更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不得不说,赵匡胤仅仅从官帽这个小细节上就能体察到微不足道的事情,甚至还顾及到了百姓和大臣们的情绪。

这也使他获得了一代明君的声誉,难怪他在位多年后声望依旧不减。

尽管赵匡胤因为登基方式而受到了很多人的诟病,但他为大宋和后世做出的巨大贡献早已弥补了这些微小的过错。

毕竟,对于一个国家和百姓来说,一位圣明的君主比任何事情都更加重要。

赵匡胤正是以这样的品质和努力,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而赵匡胤也坚信,作为皇帝的他,应该身体力行地遵守法度和规章制度,始终保持谦逊和谨慎的态度。

据历史记载,他甚至认为,在官帽上的长翅膀不仅仅是一种官阶的象征,更是一种身份的压力与责任。

后来宋代在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等方面,在赵匡胤的带领下也取得了相当高的水准,思潮纷呈,各种思想相互碰撞。

通过皇帝和大臣才能佩戴直脚幞头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在宋代,士大夫阶级的地位极为崇高。

赵匡胤深受唐朝藩镇之乱的影响,这对他登基后的治国策略产生了直接影响。

他从中吸取了教训,强调文化优先,削弱武力,他对那些有治国才能但身体力行较弱的士大夫们非常器重。

为了维护宋朝的千秋基业,确保江山永远姓赵,他重视文化,抑制武力,但他却忽略了即使没有内乱,来自外敌的入侵依然不能避免。

试问一下,难道到那时,赵匡胤会让这些身弱力薄的士大夫们上阵杀敌,沐血沙场吗?

不管到那时的结果如何,宋代士大夫阶层确实在当时享有极高的社会地位。

赵匡胤也曾颁布过一项法令:“不杀大臣及言事官”。

可以说,士大夫在宋代的地位前所未有地提升,后来继位的皇帝们也都不敢违背他们先祖赵匡胤的教训。

北宋学者王禹偁曾说过:“天下并非属于某一人,而是属于天下人,如果治理得当,人民将辅佐,如果治理失道,人民将离散。人民一旦离散,天下又有谁与共享?”

也正是因为赵匡胤具备这样的态度和觉悟,后世对他评价很高,认为他虚怀若谷、勤政爱民、对自己要求严格。

总之,小小的官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通过深入了解历史,我们能够更多地领悟到古人的智慧,激发我们的思维。

它们也象征着皇帝与神明之间的联系,表明了皇帝作为天子的地位,同时也提供了遮蔽和保护,使皇帝免受外界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宋朝   皇帝   官阶   乌纱帽   文官   宋代   大臣   帽子   官员   翅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