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有这种心理,孩子不敢幸福

前些日子,一个词条#父母的过度干涉,来自于潜意识的嫉妒#上了热搜。

评论区里两种观点针锋相对。

一方反对说:“哪个当爹妈的不盼着孩子好,怎么可能嫉妒?”

一方支持说:“确实会,我爸妈就是这样,我在家从来不敢说我在外面有多开心。”

这种割裂让我想起一句老话: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

其实亲子关系里,有父母确实会嫉妒子女。

听上去不可思议,但只有身处其中,才知道这样的关系有多别扭。

很多父母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让子女感受到了“被嫉妒”。

他们传递爱的同时,也无意识中将子女视为了对手。

今天,就想跟大家聊聊这种「竞争型」亲子关系——

当父母嫉妒自己的子女时,会造成什么影响?

面对这种局面,子女又该怎么解?

来源:视觉中国

“我,是父母嫉妒的对象”

先讲两个故事。

一个是男性来访者阿诚。

在朋友和亲戚眼里,阿诚算是比较成功的人士。

父亲只是名螺丝工人,但阿诚却凭借自己创业,成功开了一家小公司。

自从他开了这家公司,父亲当面不说,背地里却有意无意会跟母亲说他各种不好:

都是靠运气、性格有点懦弱、不一定是当老板的料……

最爱说的是:“我当年得了单位的进步奖,全单位的人都羡慕我。”

仿佛就是要证明自己比儿子强。

他曾找父亲挑明:“你有什么想对我说的,直接说。”

父亲的反应是讪笑、沉默,但之后说话还是带刺。

阿诚有段时间做生意大有起色,父亲会阴阳怪气地说:

“别觉得自己很厉害,你能成功是因为现在政策环境好;

要是生在我那个年代,指不定连门槛都摸不到。”

就连合作伙伴为表感谢,寄礼品到他家,父亲还挑三拣四地说:

“这些东西不是什么高档次,说明人家看不起你。”

阿诚觉得父亲是在“酸”。

从小父亲重男轻女,他一度很受父亲高看;

可当他真的强大了,父亲似乎又觉得别扭。

阿诚如芒在背,父亲却还不自知。

另一个故事来自女性来访者小丽,她也背着类似的心理包袱。

小丽从小就感到妈妈对自己很冷漠。

哥哥和爸爸对她稍微好一点,妈妈就会不开心,找各种理由贬低她。

14岁时,她想买一条短裙,妈妈说:

“露着个大腿给谁看呢?我就从来不穿这种风骚的衣服。”

大学刚毕业,妈妈便多次催婚,还埋怨她挑。

“我当年都没得挑,相了谁就嫁了,哪像你这么眼高手低的?”

明明妈妈也往脸上涂厚厚的粉,却只愿意看小丽打扮得灰头土脸。

小丽曾劝妈妈:“自然点其实会更好看。”

结果妈妈发了好大的脾气,说自己满脸皱纹都是因为生养她。

小丽本来就不够自信,一跟妈妈相处,更像韭菜被割了一茬,只剩矮矮的桩。

来源:视觉中国

嫉妒的背后,是父母的创伤与无助

讲到这里,可能有读者已经发现:

这种竞争型的亲子关系,通常发生在同一性别里。

比如,父子之间——

阿诚的父亲看到儿子成功,会想起自己以前做生意,却处处受气、以失败告终的境况。

他羡慕儿子的成功,又害怕被儿子看不起,酸味从只言片语里溢了出来。

于是背地里攻击孩子,当面挖苦孩子,以此来修复受损的自尊心。

还有,母女之间——

小丽的母亲,更多嫉妒女儿的年轻漂亮。

早早就嫁人的她,衣柜里没有一件鲜艳衣裳,清一色朴素耐穿。

小丽能感受到,妈妈对她的苛责里,夹着一股自己未曾美丽过的遗憾、怨怼。

看到女儿年轻的脸,就会感伤自己被岁月蹉跎的容颜。

她看不惯女儿穿短裙、涂口红,不想看到女儿被追求……

这些似乎都是在拐弯抹角地证明:

“作为一个女人,我没有输给她。”

问题是,父母这种嫉妒的情绪,究竟从哪里来呢?

回溯阿诚父亲和小丽母亲的成长时期,两人都经历了不少创伤。

贫穷的成长环境,使得父母无暇照顾他们,甚至无法让他们吃饱、穿暖。

从小到大,他们几乎没有感受到一丝被共情的感受。

阿诚的父亲,经常因为犯了一点小错,被爸爸说没用。

成年后他很努力挣钱,想向爸爸证明自己是强大的,可一直挣不到钱。

直到爸爸去世前,见到他都总会说:

“你要是再出息一点,我的负担也不会这么重”;

小丽的妈妈出生在重男轻女的家里,总是穿哥哥、弟弟不要的衣服。

她偷偷摘朵花戴头上,被妈妈看到都会被一把拿掉。

妈妈从不关心她爱美的愿望,只关心她能给两个儿子带来多少彩礼。

妈妈连结婚时的衣裳都是别人穿过的。

长大之后,妈妈看到别人穿漂亮的婚纱,心里就特别难受。

如此匮乏的童年,让他们的内心长期沉浸在痛苦中;

别人的快乐和满足,会衬得自己的痛苦越发鲜明。

嫉妒,可以宣泄一部分痛苦。

而由于成长过程中两性的细微差异,宣泄形式也有所不同。

比如,男性的嫉妒,会比较容易被能力更强、更有社会地位的同性激活。

就像阿诚的父亲,因为小时候没有得到肯定,于是会嫉妒儿子得到社会认可。

这一类男性不止面对儿子,面对任何比自己强的同性都会“酸”。

只要外界没有以自己期待的方式满足自己,嫉妒就会被激活。

女性的嫉妒,也是同样的道理。

小丽的母亲,期待外界称赞自己很美,于是会嫉妒女儿年轻漂亮。

“我得不到,别人却得到了,激活了我‘得不到’的感受,我就受不了。”

于是,对子女的各种冷嘲热讽、打压贬低就出现了……

归根到底,他们不过是在防御内心那份“未曾拥有”的创伤——

当爹的,看到儿子过得好,感受到的不单单是骄傲,还会有一层“凭什么我吃过的苦他不用吃”的感受;

当妈的,看到女儿被追求,也在心里暗暗不满“她为什么这么受欢迎?显得我遭过的罪像个笑话”。

只不过,受伤的是父母,痛苦的却是儿女。

对一切并不知情的儿女,就这样莫名其妙地成为了父母的“创可贴”。

来源:视觉中国

父母的嫉妒,让子女不敢过得好

阿诚和小丽,都被父母当成了“竞争对手”。

父母的阴阳怪气、冷言冷语,引发了他们内心的无数个问号——

“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好?”

“是不是我惹TA生气了?”

“是不是我太丑了、太让他们失望了?”

困惑太多,以至于他们和父母相处时,总觉得——

有什么好事,都不敢对父母说,怕招来难听的话。

于是,他们的人生也被这份困惑绊住。

在碰到好的人/事时,阿诚和小丽都很难接住:

阿诚有机会承包一个大项目,尽管成功机率很高,但他迟迟不敢决定。

他找了很多风险因素做理由,但更深层的原因,还是觉得自己不是“成功人士”那块料。

为什么认定自己不是那块料呢?

阿诚说:“我总在一些关键时刻掉链子,明知道只要拼一把什么都有了,行动上就是拿不出劲。好几次重要时刻睡过头,我都怀疑,是不是自己故意给自己使绊子。”

小丽也是如此,曾有一位优秀男士追求她,对方人品、家境都很不错,态度也真诚。

她给自己找了很多理由,来说服自己拒绝他,更深层次的原因,也是觉得自己“配不上”。

为什么配不上?

她觉得,自己在竭力追求一种“不好也不坏”的生活状态。

不能让自己过得特别好,但也别太差。

如果过得太好,她会替母亲感到痛苦:“我现在过得这么好,妈妈却在家里天天唉声叹气。”

一想到这点,就觉得愧疚。

其实,嫉妒的本质,是一种破坏对方以满足自己的驱动力。

当父母自身不曾事业有成、享受美丽,看到自己的孩子却可以时,可能会通过攻击、打压孩子来宣泄挫败感。

这听起来很没道理:父母自己不快乐,就见不得子女快乐?

但这类父母真的很难让自己快乐,竭力避免被子女比下去,也是为了让自己感觉稍微快乐一点。

子女会对此感到害怕:我的快乐,好像是错的。

因此不敢追求成功,不敢打扮漂亮,不敢争取快乐。

就像阿诚放弃扩展生意,小丽放弃更好的结婚对象。

他俩都在用自己的失败,防御父母的嫉妒。

因为只有当自己主动选择过得不算好,才可以对父母示弱:

“我没什么好嫉妒的,不要再攻击我了。”

来源:视觉中国

走出嫉妒的亲子关系

来自父母有意无意的嫉妒,会让子女不敢幸福。

但嫉妒只是夹杂在爱中的一丝阴霾,是父母无力处理的不纯粹部分。

子女在年幼时,会因此感受不到被爱;但子女成年后,是有能力分辨的。

面对父母的嫉妒,已经长大的子女,不妨用以下方式应对:

首先,承认并看见父母的嫉妒情绪。

阿诚和小丽探索到父母的嫉妒时,第一反应都是自我反驳:

“我是不是想多了,爸/妈怎么会嫉妒我呢?”

其实,承认父母也是人,也会嫉妒,反而能让亲子相处变得轻松。

因为,如果双方都不知道亲子关系里存在嫉妒这份感情,就会觉得:

我爸/妈的本性就是这样不可理喻。

而看到父母会嫉妒,看到背后的创伤,能够帮助自己理解他们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同时,理解父母这份嫉妒情绪是有前因后果的,从而意识到:其实我只是被迁怒,所以不需要太在意。

知道父母可能只是一个遍体鳞伤的个体,看见他们嫉妒背后的伤口。

而看见,就是改变的第一步。

第二步,是把那些带有性别色彩的针对,从亲子关系里抽离出去。

抽离的方式,就是觉察和理性。

比如,阿诚现在一听到父亲“酸”,就会这样想:

“他肯定又看到我哪里做得好,心里不舒服了,但这其实不是针对我,是他自己心里有事。”

这样想的时候,他会感觉父亲的嫉妒离自己远了一些。

父亲的嫉妒就像泥潭一样存在于此处,但他可以选择远离,就不会沾上泥、陷进去。

小丽也会带着察觉和母亲相处:

“以后别带妈妈去买衣服了,不如给她点钱让她自己买,这样大家都开心。”

她心里希望自己快乐、母亲也快乐的愿望,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了满足。

她不再给母亲与自己“纠缠”的机会,把两人的生活分开,母亲就不那么在意她的美丑了。

这种察觉和理性,使他们不必再浸泡在父母的“酸”意里。

而人一旦离开充满情绪的氛围,就会有更多理性去经营好自己的生活。

最后,从小细节上增强自信。

遭受父母嫉妒打击的子女,会产生很多不自信的感受。

但这些感受其实是不真实的,可以通过慢慢积累让自己自信的经验,引发质变,改变观念。

比如,父亲觉得阿诚接不住机会,不会成功。

阿诚对此有了觉察后,下决心去修通自己和成功之间的关系,坚持做一些能让自己成功的积累:

广交善友,扩展资源,脚踏实地,解决问题。

这让阿诚感到:“我可以决定我的生活。父亲的话或许会短暂影响我的情绪,但我知道他说的不是真的。因为我靠自己做到了很多事。这些事不一定会让我马上成功,但起码能说明,父亲眼里的我不是真实的我。我到底是谁,由我自己说了算。”

来源:视觉中国

写在最后

亲子关系有千万种模样,“竞争型关系”只是其中一种。

把这种关系拎出来说,不是想让子女有理由责怪父母、引发亲子对立;

而是希望子女看见自己处在怎样的亲子关系里,更加了解彼此,了解自己。

哪怕父母没有变,但作为子女的你,已然带着一份觉察与看见。

它会帮助你逐渐从过去困惑、纠缠的模式当中,及时抽身出来。

这样的你,就是成长和迭代后的自己。

到这时,你会有更多力量可以去探索更好的生活、更好的未来。

愿你我都能在关系中,真实面对自己的课题。

作者:芒来小姐;来源:微信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父母   中国   子女   儿子   父亲   母亲   女儿   来源   妈妈   孩子   心理   幸福   快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