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伯伦:人性最大的弱点-奴性及其十一种类型与分析点评

1、权力认为牺牲者的痛苦是忘恩负义。

2、谢谢上帝,我不是一个权力的轮子,而是压在这轮下的活人之一。

3、独夫们是凶暴的,但人民是善良的。

——以上文字摘自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短诗集——《飞鸟集》。


泰戈尔的意思是——

专制统治者总是认为,被他们压榨和牺牲的民众,如果发出痛苦的呻吟,那就是忘恩负义(可笑可恶吧,呵呵呵!)

统治者(这里指英国殖民统治者)利用暴力所得到的权力就像一个残酷的车轮,这个车轮是用来压榨被压迫人民的,就连大诗人泰戈尔自己也是被压在车轮底下的大活人之一(当时印度还没有独立)。

独夫们的凶暴与人民的善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人类历史长河中饱含了无数人民的苦难和血泪。从中世纪欧洲教会的黑暗统治(烧死的所谓“异教徒”其实是伟大的科学家布鲁诺等等)到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统治, 中外封建专制统治者只顾自己追求享受荣华富贵和穷奢极欲,丝毫不管人民的死活。他们的处世哲学是——只要我拥有权力就可以为所欲为,“我死之后,哪管他洪水滔天。”(传为法国国王路易十五语 )

可以说,除了自然灾害外,封建专制统治、君主世袭制、等级特权制度、愚民政治等等是人民苦难的根源。

人类历史的真相是残酷的。揭露 历史真相需要有能够发现历史真相的敏锐眼光、思想智慧和巨大的政治勇气,而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常常在历史紧要关头,凭着个人的胆识和智慧,拨开思想和历史的迷雾,使人类社会大步走向前进。

黎巴嫩的纪伯伦、中国的鲁迅和印度的泰戈尔就是这样的伟大智者。

本文重点谈谈纪伯伦和鲁迅如何看待奴性。

只要接触过近代亚洲文学史的朋友都知道,纪伯伦、鲁迅和泰戈尔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他们以自己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文学作品唤醒并感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一、鲁迅对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和国人奴性的清醒认识和无情揭露。

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中借狂人之口,揭露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本质上就是“吃人”的社会。鲁迅痛感个人在我国文化传统中被压抑、扭曲、虐杀的境遇,他振聋发聩地指出,中国百姓向来就没有争到过 “人” 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两千年的封建史,就是一个老百姓永久做奴隶的时代——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灯下漫笔》)

鲁迅指出, “中国的百姓常把做奴隶当作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统治者满足了这一令人感到悲哀的要求,他们自然就万分喜欢了。”鲁迅在其作品中,力透纸背地揭示了国人奴性心理的种种表现。

在旧中国,逆来顺受,苟安于命运和现状, “甘心做奴隶” ,不思反抗是国民奴性心理中最鲜明的特征。长期积淀的奴性心理使得中国百姓对于统治者俯首帖耳,唯命是从,唯唯诺诺,不敢逆天反上,无论遇上什么不公、打击都能忍受,听天由命,安分守己,对一切事情无不驯良。

在《灯下漫笔》的开头,鲁迅 沉痛地指出,中国的老百姓“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欢喜”。百姓明明吃了大亏,却显示出满足。国民隐藏在灵魂深处的一种普遍的奴性心态——苟安现状、不思反抗、自我满足、自我陶醉由此可见一斑。

鲁迅认为,要 “立国” ,必先 “立人” ,唯有 “立人” ,才可 “立国” ;不 “立人” ,不 “尊个性” ,不根除奴性,就无以立国。鲁迅认为欧美之强,根本在人,中国之衰,根柢也在人。国家要想繁荣富强必须先立人。 “立人” 和启蒙是救国的根本和关键。鲁迅的 “立人” 思想从一开始就与民族、国家、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鲁迅看来,要建立一个现代民族国家,人的解放,个性的解放是前提、基础。中国人只有摆脱了封建专制压迫,从愚昧落后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从精神的禁锢和束缚中解放出来,获得 “人各有己” 的现代独立人格,才能实现 “中国亦以立” 的民族复兴理想。反之,如果国人的奴性未得到根除,精神依然处在被奴役、被压迫、不自由的状态,那么,不但个人的发展无从谈起,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发展也无从谈起。

鲁迅的思想是何等敏锐和超前,鲁迅的言论和观点又是何等振聋发聩啊!

二、纪伯伦对人类奴性进行了十一种分类和揭露,笔者的读后点评。

中年纪伯伦

智者的思想是相通的,同时也是跨越国界的。纪伯伦对封建专制主义黑暗统治摧残人类和对人类奴性的揭露与鲁迅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更精准,更细致。

什么是奴性?奴性,是基于生存欲望,根据个人认知力在现实中的有限理性选择,完全服从。它是暴力恐吓、利益诱惑和思想禁锢的产物。

纪伯伦尖锐地指出,在人类七千年历史中,在每个时代,上至专制反动的各类最高独裁统治者(想不到吧?呵呵!),下到底层平民乃至奴隶,每个人的身上无不充满了奴性。

在哲理性散文《奴性》一文中,纪伯伦将人类的奴性概括为十一种并进行了无情的揭露。

1、盲奴性——它把今天的生活和过去父辈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它迫使人们在心灵的传统面前低头;它使年轻的身体充满了陈旧的精神,把它们变作一座座只有 骨灰和腐物的坟墓。

笔者点评(以下同):盲奴性代表奴性对孩子心灵的毒化和压制。

2、哑奴性——它把男子配给可憎的女人,把女子变成她所厌恶的男人的床褥;弄得他像脚上穿了一只太窄的鞋,而她就像那肮脏的脚底下的草履。

点评:哑奴性代表旧式婚姻。

3、聋奴性——它强迫人们迎合人群的口味,涂他们喜欢的颜色,穿他们喜爱的衣服,它把人们的声音变成了回声,把人们的身体变成了影子。

点评:聋奴性代表媚俗。

4、跛脚的奴性——它迫使强者在骗子手们面前低头;迫使他们的意志服从于野心家们的怪癖;它把他们变成任随播弄的机器。

点评:跛脚的奴性代表权术。

5、白发的奴性——它把孩子们的心灵从阳光普照的高处推往痛苦的深渊;这里贫穷和愚昧并肩徘徊,屈辱和绝望成为比邻;孩子们在苦难中成长,在罪恶里生 活,又染上邪癖而死亡。

点评:白发的奴性代表对孩子心灵的压制和毒化。

6、有斑点的奴性——它不按照物品的价值购买东西,不称呼物品本来的名字。它把欺诈叫作聪明,把空谈叫做博学;它说软弱是温顺,说怯懦是威严。

点评:有斑点的奴性代表颠倒黑白的欺骗。

7、罗圈腿的奴性——它用恐吓来强迫弱者运转舌头。说些口是心非的语言和非出本心的愿望,这些好似一块块的抹布,任贫穷的手扔来扔去。

点评:罗圈腿的奴性代表被歪曲的言论自由。

8、驼背的奴性——它用一批人制定的法律统治另一批人。

点评:驼背的奴性代表以法律为名进行的社会压迫。

9、生癣的奴性——它把王冠授给帝王的子孙。

点评:生癣的奴性代表权力的世袭制度。

10、黑色的奴性——它咒署罪人无辜的孩子们。

点评:黑色的奴性代表极端落后的“唯出身论”的社会评价。

11、为奴性而奴性——这是惯性的力量。

点评:为奴性而奴性代表奴性变成了一种无法消除的痼疾。

在《奴性》这篇散文结尾,作者纪伯伦委婉地暗示,奴性是自由的死敌,但在人类社会,自由何时能够战胜和完全取代奴性,路途遥远而漫长,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去努力奋斗。

三、“纪伯伦是最早从东方吹来的风暴,横扫了西方,但它带给我们海岸的全是鲜花”——纪伯伦的生平、其作品在中国的传播及后人对他的评价。

1、诗人简介:

纪伯伦(1883年—1931年)黎巴嫩诗人、作家和艺术家,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代表作有《泪与笑》《先知》《沙与沫》《折断的翅膀》《先驱者》等。

少年纪伯伦

纪伯伦出生于黎巴嫩北部小山村贝什里。1895年,随家庭移居美国,在美国接受教育时开始展现美术天赋。1898年,回国后对文学产生兴趣,1903年开始在纽约阿拉伯文《侨民报》发表短篇散文。1906年发表《草原新娘》《叛逆的灵魂》。1908年,再次前往美国。1911年冬,完成《折断的翅膀》。1920年4月,担任阿拉伯旅美作家团体“笔会”会长。1928年,完成《人之子耶稣》。

纪伯伦生于黎巴嫩,12岁迁居美国,两年后只身回到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学习阿拉伯语、法文和绘画。因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触怒当局,次年移居美国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他虽然没能回到祖国,但在纪伯伦心中,黎巴嫩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他深切热爱自己的祖国。在那首传遍阿拉伯世界的诗篇《朦胧中的祖国》就可见一斑,他讴歌:“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爱与美是纪伯伦作品的主旋律。他反对愚昧和陈腐,他热爱自由,崇尚正义,敢于向暴虐的权力、虚伪的圣徒宣战;他不怕被骂作“疯人”,呼吁埋葬一切不随时代前进的“活尸”;他反对无病呻吟,夸夸其谈;主张以“血”写出人民的心声。。

1931年,纪伯伦逝世,享年48岁。在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之旅中,纪伯伦饱经颠沛流离、痛失亲人、爱情波折、债务缠身与疾病的煎熬之苦。而这样磨难的经历,却让这位天才把残酷的现实当做圣殿,把爱与美当做信仰,深情地为生命献上一朵蔷薇。

2、纪伯伦的作品在中国的传播

1923年9月3日及17日中国《文学周刊》杂志分别发表著名文学家茅盾从《先驱者》中选译的五篇散文诗:《批评家》、《一张雪白的纸说》《价值》《别的海》《圣的愚者》。这大概是纪伯伦的作品第一次被译成中文介绍给中国读者。

1931年,冰心将纪伯伦的《先知》英文版首次译成中文。

200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纪伯伦全集》。

艺术家纪伯伦

3、后人对纪伯伦的评价:

“纪伯伦是最早从东方吹来的风暴,横扫了西方,但它带给我们海岸的全是鲜花。”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评。

“纪伯伦是贫苦出身,他的作品更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在讲为人处世的哲理,于平静中流露出淡淡的悲凉。”

“我喜爱纪伯伦的作品,特别喜爱他的人生哲学,对爱的追求,他说:‘爱不占有,也不被占有。’‘真正伟大的人是不压制人也不受压制的人。’这些深刻的真理名言,在他的作品中比比皆是,他的作品深深地感染了几代人。纪伯伦不仅属于黎巴嫩,而且属于中国,属于东方,属于全世界。”

——中国文学家冰心评。

“纪伯伦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极度真诚......和他对人类的信念。”

——美国女诗人基卜丽亚评。

附:纪伯伦的哲理性散文《奴性》 原文 节选)——

人是生活的奴隶。奴性用凌辱遮住人们的永昼,用血泪淹没了人们的长夜。

从我降生之日到现在已经有七千年了,但我所见到的只是驯服的奴隶,以及用铁链锁着的囚徒。

我走遍了全世界。在生活的道路上,我经历过光明与黑暗,从定居在窑洞里的人到往住在现代建筑里的人我都见过。但至今我所看到的,只有被重负压弯了 的头颅,被铁链锁着的双手和跪在偶像面前的双膝。

我随着人们从巴比伦到巴黎,从尼尼微到纽约。到处我都看见砂地上足印的旁边有镣铐的痕迹,森林和溪谷重复着积年累月的世世代代的呻吟。

我走进宫殿、学校和庙宇,伫立在宝座、讲台和祭坛的面前。在任何处我都看到:工人是商人的奴隶,商人是军人的奴隶,军人是统治者的奴隶,统治者是 神甫的奴隶,神甫是偶像的奴隶,而偶像则是恶魔所幻化,是骷髅山上的幽灵。

我走进权贵们的府第,又走进贫贱者的茅舍。我到过装饰着象牙与黄金的华屋,也到过群集住绝望的幽灵与死神的斗室。我看见婴儿从小就养成了奴性,孩 子们一边识字,一边学着服从,小姑娘穿着以温顺、柔和当作衬里的衣服,妇人们躺在屈辱与听命的卧榻上。

我和一辈又一辈的人们在一起,从刚果河走到幼发拉底河畔,到尼罗河口,到西奈群山,到雅典的广场,罗马的教堂,到君士但丁狭窄的小街,到伦敦一幢 幢高大的楼房。我看见奴性总是和荣誉、尊严并驾齐驱。我看见少年的男女们在祭坛上作为牺牲,奴性被尊视为神;斟上美酒与香露,称颂奴性为统治者;人们在奴 性的圣像前焚香,把他当作先知;在他面前下跪,奉他为金科玉律。在奴性驱使下,人们自相残杀,却把这行为称作爱国,人们在奴性的面前俯首,说奴性是神落下大地的影子;人们遵从奴性的愿望焚房屋,毁村庄,却说这是平等和友爱;人们竭罄全部的精力和时间,奉献给奴性,说这是财富和经营……

奴性名目繁多,本质只有一个,它有许多形式,内部却始终如一。奴性——这是自古就有的一种征兆多端的病症;孩子们从父辈那里把它和生命一起承受下 来;岁月把它播种在时代的土壤里,然后收获,就像在一年中的一个季节里收获另一季节的果实。

这就是我遇到过的奇形怪状的奴性。

…………

当我由于追随一辈又一辈的人而疲倦了,当我由于看着人们的奔忙而厌烦了,我就独自一人坐在幽灵在这里,期待着自己报生的时刻。在这里我看见一个苍 白的幽灵,他凝望着太阳,独自彷徨。我问他:“你是谁?叫什么名字?”他回答:“我的名字叫——自由。”我说:“你的孩子们都在哪?”他回答我:“一个牺 牲在十字架上。一个得病死了。第三个还没有降生。”

幽灵消失在雾霭中。(苏龄 哲渠 合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6

标签:奴性   黎巴嫩   泰戈尔   鲁迅   点评   统治者   中国   奴隶   弱点   人性   类型   代表   作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