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韩愈与柳宗元,常被相提并论的两人有何交集


韩愈和柳宗元首次被以简称形式并提见于刘禹锡的作品,但是直到杜牧在诗中将二人并称才使得该并称为大众熟知。

作为中唐著名的文章家,韩愈和柳宗元同朝为官,他们之间的交游往来是二人得以并称的重要条件,刘禹锡是其重要的助力者,到杜牧韩柳并称正式确立,从而开启了韩愈和柳宗元接受的新局面。

韩柳关系与韩柳并称的可能性

提起韩愈和柳宗元,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中唐的古文运动。韩愈与柳宗元等人在中唐时期集中地创作和倡导古文,尽管没有现代运动所谓的纲领、组织等,但是他们以其强大的创新力和感召力扭转了中唐文风,为古文的兴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是二人得以并称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韩愈和柳宗元在生活、文学以及道德精神等方面的相互扶持、交流、砥砺等是二人得以并称的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

韩愈,字退之,出生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柳宗元,字子厚,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生人。韩柳两家为世交,二人在年龄上相差五岁,又曾为同僚,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是“志同道合的诤友”。

韩愈与柳宗元应该在较早时候既已相识。柳宗元曾有文称:“韩会,昌黎人。善清言,有文章,名最高。然以故多谤。至起居郎,贬官,卒。弟愈,文益奇。”

《先君石表阴先友记》韩会是其父亲的重要友人之一。又《新唐书》:“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而韩会是韩愈之从兄,韩愈年幼即随从兄韩会成长。韩会与柳宗元之父柳镇乃为好友,因此早在很小的时候韩愈可能就已经结识了柳宗元。

“韩愈与柳宗元两家关系非同一般,因他们的亲人之间始于江南的友谊,使得他们的交往在贞元二年韩愈到长安应进士试之前就开始了,这应该是没有疑问的。”韩愈于贞元八年(792)中进士第,当时知贡举的是陆贽。

而柳宗元从贞元五年(789)开始参加进士科考试,直至贞元九年(793)才中进士第,此时陆贽已入相,他任用执法严格。

户部侍郎顾少连权知贡举。尽管柳宗元的直接座主并非陆贽,但是陆贽主张广纳贤才,且陆氏虽擅骈体,却十分尊重古文家,他曾让古文家梁肃举荐人才,经梁肃举荐的韩愈、李观、崔群等古文人才后来皆陆续及第,所以柳宗元此次能够中第,与陆贽的选人方针也不无关系。

此外,柳宗元的父亲在贞元五年时,遭到陷害被贬为夔州司马,直至贞元八年陆贽出任宰相,窦参下台,柳镇才得以召回。这两件事使得柳宗元对陆贽也颇为感激称赞。

这也成为了韩柳二人的又一重要情感联系。在贞元十九年(803)冬,韩愈被授监察御史之职,其时柳宗元为监察御史里行。二人成为同僚,往来交游更加深入。

世交之情与同僚之谊使两位大家走到一起,而他们相互欣赏对方之文,称赞对方为人,则进一步加深了二人的友谊。韩愈称柳宗元:“吾友柳子厚,其人艺且贤。”《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其三》“子之文章,而不用世。乃令吾徒,掌帝之制。”

《祭柳子厚文》韩愈称赞柳宗元之才识与贤能,且能够在当时柳文并不被世所理解的情况下,独具慧眼,认识到柳文的独特之处,并推荐门人弟子阅读和学习柳文。

在《柳子厚墓志铭》中韩愈又盛赞了柳宗元“以柳易播”的行为,并再次肯定了其文学成就:“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称柳宗元的文章终究会被人理解和看到,并且能够流传下去,这在普遍追求三不朽的古代社会,是极高的评价。

在《柳州罗池庙碑》中韩愈又称柳宗元“贤而有文章”,且肯定了他在柳州的政治作为。可见在韩愈眼中,柳宗元为人贤良,有才华,有实绩,文章更可流传后世。

柳宗元赞韩愈:“若退之之才,过仆数等,尚不宜推避于仆,非其实可知。”故相假借为之辞耳。退之所敬者,司马迁、扬雄。迁于退之,固相上下。若雄者,如《太玄》《法言》及四赋,退之独未作耳,决作之,加恢奇,至他文过扬雄远甚。

《答韦珩示韩愈相推以文墨事书》柳宗元将韩文与汉代司马迁、扬雄的文章进行比较,认为韩愈与司马迁旗鼓相当,且远超扬雄,其称赞不可不谓不高。韩愈的《毛颖传》,很多人嗤之以鼻,而柳宗元却专门作《读韩愈所著毛颖传题后》为韩愈进行辩驳,足见他对韩愈的理解和支持,也反映出了二人的知音之情。

此外,从《天说》《与韩愈论史官书》等文章中可以窥见二人在为政之道、哲理等问题上也有探讨交流。刘禹锡有记载过三人的讨论:“昔遇夫子,聪明勇奋。常操利刃,开我混沌。子长在笔,予长在论。持矛举楯,卒不能困。时惟子厚,窜言其闲。赞词愉愉,固非颜颜。”

《祭韩吏部文》韩柳二人政治、天人关系等思想也有差异,但是君子和而不同,这并不会影响他们的交情。另外,从生活日常的分享来看,二人之交亦必真切而深厚。

如韩愈有《答柳柳州食蝦蟆》云:“虾蟆虽水居,水特变形貌。强号为蛙哈,于实无所校。居然当鼎味,岂不辱钓罩。余初不下喉,近亦能稍稍。常惧染蛮夷,失平生好乐,而君复何为?”连尝试新食物的过程和感受都要写诗与之分享,又怎会仅是泛泛之交?

韩柳之交深厚更源于他们对于古文的推崇和对道的坚守。韩柳二人为文的最终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致性,都是以“文以明道”为目的的。

柳宗元说:“仆之为文久矣,然心少之,不务也,以为是特博弈之雄耳。故在长安时,不以是取名誉,意欲施之事实,以辅时及物为道。”《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又说:“唯以中正信义为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

《寄许京兆孟容书》尽管柳宗元倡导“统合儒释”,其道的内涵远超儒家范围。韩愈追求醇儒之道,排斥佛老,说老子之道“非吾所谓道。”《原道》但是抛却对佛教态度的不同,在本质上,二人以文明道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即以古文反对骈文,进行文体变革,以使儒家思想得以复兴,从而能够佐世,恢复唐帝国中央的权威,实现社会和统治的稳定。

遗憾的是韩愈与柳宗元的交往唱和以及书信来往资料很少,是确实未有,还是佚失了,尚未可知。但是就韩愈在柳宗元以罪被贬之时仍能推荐后辈学习子厚之文,且常有诗文与之辩论、柳宗元临终之际托孤韩愈,以及韩愈在柳宗元逝世后,先后作了三篇祭祀之文等来悼念友人,也足见二人之深情厚谊。

韩愈和柳宗元可谓挽救时弊志相同,践行古文文章近。正是如此,后人在推崇他们的古文成就和理论之时,亦感于其友谊,这些对二人被并称有主观上的推动作用。且已具声名的韩愈对柳宗元多方面的称赞,亦有助于后世发现和赞誉柳宗元。

刘禹锡对韩柳并称形成的推动作用

韩柳的交游以及二人同为古文运动的重要人物、文章成就等是他们得以并称的重要条件,他们的共同好友刘禹锡在其中亦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他对柳宗元后世接受的奠基作用上。

《祭韩吏部文》中唐时期韩愈声名已具,且被很多人视为文坛盟主,在社会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与之同时的李翱亦称韩愈“自贞元末以至于兹,后进之士,其有志于古文者,莫不视公以为法。”

而对于柳宗元,刘禹锡称“河东柳子厚,斯人望而敬者欤!”但是相较韩愈之声名远播,柳宗元在声名方面略逊一筹。“子(柳宗元)之文章,而不用世。”《祭柳子厚文》韩愈此语即描绘了柳宗元在当时的接受状况,在柳宗元身前,他的文章作品尚未得到较大范围的认同,流传并不广泛。

“柳宗元的文章、才华虽然亦赏于时人,但远未如韩愈一般受到世人的多方面关注,更遑论以文宗之尊去扫荡浮靡文风。相反,当时更多的人是以一种怜惜的心态去评论柳宗元其人,哀其人、才、文不为世用。所论基调多悲悯,且均见于朋友之文,范围极小。”刘禹锡与李翱同为柳宗元和韩愈的朋友,他们的评价能代表当时的事实。

柳宗元接受在唐五代显得寥寥无几。吴文治的《柳宗元研究资料汇编》是研究柳宗元的重要资料,据此书,“从他出生(773 年)到宋朝建立(960 年)的近两百年里,有代表的阐释评论者只有区区 16 人,而且流传的范围大都限于柳宗元的几名友人和韩愈的一些弟子之中。”

而在《韩愈研究资料汇编》中我们可以看到“对韩愈进行高度评价的是五十二人,是柳宗元阐释者数量的三倍。”虽然这些资料汇编难免有所遗漏,但是评论人数差距之大,是符合历史真实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柳宗元在宋之前的接受状况确实不尽人意。

尽管韩柳古文成就甚高在今天已成为共识,但是若没有刘禹锡对柳宗元作品的编纂整理,仅靠韩愈和柳宗元的交游,和这区区十几人的评价,柳宗元大概率会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此外,刘禹锡与柳宗元为同年,二人之深厚情谊,如“二十年来万事同”等在后世多引发感叹的事实,也会使世人对柳宗元的认识更加深入。”

刘禹锡编纂柳集以遗后世,是韩柳并称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柳集得以流传下来,为后世读者所看到,文人士子才能渐渐地发现子厚之人与为文的闪光点,从而才能将其与退之联系起来。

刘禹锡在柳宗元去世后,亦怀着悲痛之情写下了《祭柳员外文》《重祭柳员外文》《为鄂州李大夫祭柳员外文》等多篇文章来表达自己的哀思。并且他始终谨记故友之请托,认真地整理柳宗元的书稿,历时五年,终于将柳宗元的遗稿编撰为三十通,流行于世。

虽然刘禹锡之原本今已无从考察,但是他所编纂的柳集无疑成为了柳宗元作品流传的基础,是后来柳集各个版本的最初雏形,促进了柳宗元诗文的传播与接受。他还为《唐故柳州刺史柳君集》作序,并对柳宗元的文学地位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些都大大有利于柳宗元诗文的流传,从而为韩柳并称再助力。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刘禹锡是首个将“韩柳”同时以并列简省方式提出的人,“韩、柳之逝久矣,今翱又被病,虑不能自述,有孤前言,赍恨无已,将子荐诚于刘君乎!”

当然在这里,刘禹锡只是同时提到韩柳,并不完全具有文学上的并称意味。但是他将其二人与李翱同时提及,便可知该句也包含了对韩柳文章成就的推举,所以不妨看作韩柳并称的先声。

同时刘柳二人的深厚友谊多被后人所羡慕与感叹,这对于柳宗元的声誉提高有有利的影响,由此也使得子厚能够更多地为后世看到,并得以与韩愈并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明道   外文   柳州   同僚   友谊   进士   唐宋   古文   相提并论   后世   成就   文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