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穷人的救命菜,食用超过1000年,为何专家现在却说它有毒?

蕨菜,这种形似龙头的野生蔬菜,在中国南方许多山区都是家喻户晓,它拥有“山珍”、“长寿菜”等美称,也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龙头菜”、“拳头菜”。

一到春天,南方的山坡地就会遍布成片成片的蕨菜,成为许多村民采摘的对象。

这时,专家便开始善意地提醒了——这可是有毒的!

奇怪,中国人吃了几千年的野菜,怎么现在又成“毒品”了?

蕨菜在中国拥有悠久的食用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早在3000多年前的《诗经》中,就出现了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

的诗句,这是文献上最早记载蕨菜的文字。

在此之后,历代文人学者对蕨菜的品种、形态、食用效果都有所记述。

例如宋代的《图经本草》中,就记录了七种不同的蕨菜;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有蕨菜的药用记载。

这些文献反映出,在古代中国,蕨菜已经被广泛认知和应用。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经常发生饥荒灾害,蕨菜这种生长迅速、易得而又富含营养的野生资源,成为了许多偏远山区和荒郊的重要“救命菜”。

它帮助穷苦的山区居民活过了无数次的灾荒与难关。

以湖南为例,这里地势多山,古代交通不便,加上连年战乱,饥荒频繁发生。

蕨菜就是湖南山区许多贫苦民众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

在白族居住的湖南西部山区,每逢春季,村民们就会组织采摘蕨菜,有的还会晒干蕨菜制成末粉,作为常年的食物储备。

在江西、福建等南方多个省份,由于多山地形,也有大量分布的野生蕨菜资源。

每当饥荒来临时,这里的穷苦民众就依靠蕨菜维持生计,采摘蕨菜制作各种佐餐食品,是他们的传统生存技能。

随着农业技术进步和交通条件改善,蕨菜已经由野生资源逐渐驯化栽培。

但在一些偏远山区,采蕨菜的文化传统还保留至今。

如湖南东部永顺县的东安山地区,每年3月中旬,都会举办“蕨菜节”,组织当地村民上山采摘蕨菜。

这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村民们边采蕨菜,边打歌讲故事,以求“采得蕨菜鲜,歌声美”。

采摘来的蕨菜,既当作蔬菜食用,也制作成晒干粉,反映了蕨菜在当地生活中的多重价值。

20世纪70年代,日本学者在蕨菜中发现了一种被称为“原蕨苷”的化合物,这是一种双萜内酯类化合物,存在于蕨菜中的浓度较高。

进一步研究发现,原蕨苷可以通过水解转化为双烯酮类化合物,这是一类强致癌物质。

20世纪80年代,欧美国家的研究机构也对蕨菜中的原蕨苷进行了广泛研究。

他们发现,原蕨苷属于一种“遗传毒性致癌物”,能够通过与DNA结合而诱发基因突变,从而增加致癌风险。

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正式将蕨菜列入2B类致癌物,即“可能对人类致癌”。

蕨菜成为继酒精、木屑、日光等之后,被IARC确认的又一致癌风险因素。

原蕨苷属于双萜内酯类化合物,是蕨菜中含量最丰富的一种成分,不同品种的蕨菜所含原蕨苷的平均浓度在0.5-4mg/g之间。

原蕨苷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主要的毒性机制如下:

原蕨苷可通过水解作用产生双烯酮类化合物。

这是一类强致癌物质,可以与DNA产生加成反应,引起DNA链断裂、缺失和误码,从而可能引发基因突变和癌变。

原蕨苷经肝脏代谢,可产生环氧化蕨菜内酯等环氧化物。

这也是一类强致癌物质,可以与DNA反应生成DNA加合物,影响DNA复制和转录过程。

原蕨苷还可以通过插入DNA双链结构而直接破坏DNA的完整性,导致染色体畸变。

通过以上几种途径,原蕨苷最终增加了致癌风险,但专家指出,这种毒性作用与摄入剂量相关,并非线性关系。

根据实验研究,偶尔食用少量蕨菜不会产生明显毒性效应,但是长期大量食入生蕨菜或蕨菜制品则可能会增加致癌风险。

烹饪对减轻蕨菜毒性也有一定作用。

煮沸可降解植物组织,破坏原蕨苷的结构,是最有效的净毒方法,清炒、烹煮蕨菜的时间也要控制适度,过长时间会导致更多毒性成分释放。

此外,加入适当食醋等酸性食材,也可抑制原蕨苷转化为致癌物。

那么为什么古人食用蕨菜没有出现明显的致癌记录呢?专家分析认为,这主要和摄入量有关。

古人主要将蕨菜作为“偶尔的咸菜”,食用量较少,而且烹饪加工也可能降解部分致癌物;如果他们也长期大量食用生蕨菜,则致癌风险照样会增加。

对于在南方农村长大的老一辈人来说,蕨菜勾起了他们集体的童年记忆。

每年二三月,是蕨菜成熟的季节,一到这个时候,南方农村的孩子们就会期盼着春游采蕨菜的日子。

老师会带领全班同学,背上口袋和筐,开开心心地去山林里寻找新鲜的蕨菜,山野间,孩子们你追我赶,看谁能最快发现藏在石缝中的蕨菜。

发现后,大家争先恐后地采摘,有的孩子两个手口袋装得鼓鼓的。

采满后,老师会当场检查每个人的“战果”,看谁采摘的蕨菜最多最鲜,然后表扬优胜的同学。

回到学校,就迫不及待地清洗、切片,然后下锅清炒一大锅新鲜蕨菜,香气扑鼻而来。

老师还会把特别大的蕨菜头,分给表现最出色的几个孩子,让他们享用“战利品”。

对于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来说,野外探险是一种新奇的体验,但对南方农村的孩子们来说,这却是一年一度的盛事。

吃上一年才有一次的山珍野味,是他们期待已久的美食,更让孩子们享受的,不是单纯的美食,而是整个春游采蕨菜的过程。

在穿梭山野间寻找蕨菜的乐趣,超过了它本身的味道。

这个看似简单的活动,连接了他们对大山的向往、对自然的探索欲、对集体荣誉的重视。

每当想到蕨菜,老一辈人的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就是穿着校服背着筐,和同学们翻山越岭寻找蕨菜的景象,这成为他们集体成长的一段美好记忆。

也难怪许多老人至今还念念不忘每年春季上山“觅蕨菜”的乐趣。

中国不同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蕨菜烹饪文化,这种古老的山珍在各地民间传承着丰富多彩的做法。

如湖南的蕨菜以清炒为主,将新鲜蕨菜洗净后切段,下锅烹炒至八成熟,期间加入少许食盐、鲜味精、酱油等调料。

蕨菜的鲜嫩与酱香的滋味非常惹味,搭配米饭最佳。

在湖南,“清炒蕨菜”被视为一道家常菜,深受当地人喜爱。

福建的蕨菜以凉拌见长,它发挥了闽菜的酸辣口味。

将蕨菜切成薄片,拌入自制的拌料,以香醋、芥末、蒜泥、辣椒为主要调味,凉拌蕨菜酸酸辣辣,开胃解腻,是许多福建人餐桌上的家常小吃。

除此之外,一些地区还会将蕨菜制作成咸菜,如四川井研咸蕨菜,用盐水腌渍后入坛,是以麻辣口味见长的川菜中的一道独特小吃。

在江西,也有将蕨菜咸渍制成下饭小菜的做法,这类咸蕨菜遇热发酵,口感酥脆,是搭配白酒的佳品。

此外,一些地方还将蕨菜干制粉末,增加储藏性,这种蕨菜粉可用于烧汤或直接入馔,保留了其独特的野生香气。

有句话说得好:抛开剂量谈毒性,等于耍流氓。

当代社会,我们应该以积极开放的态度,审视传统食材如蕨菜,兼容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使其在现代更好地造福人类。

首先,我们不能因蕨菜的潜在风险而急于否定它,要充分认识到蕨菜的营养价值。

蕨菜含丰富的优质蛋白、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是一种非常优质的蔬菜,我国上千年的食用历史,也证明适量食用是安全的。

其次,要利用现代食品科技手段降低蕨菜的致癌风险。

例如采用物理去毒技术,可以破坏蕨菜中的原蕨苷结构;发酵工艺可以产生抑制致癌物生成的代谢物;基因编辑技术甚至可培育低毒或无毒的蕨菜新品种。

再次,要吸收传统智慧指导蕨菜的合理食用。

中医认为蕨菜性凉,脾胃虚寒者忌食,意味着食用要适合体质,民间烹调用法如炒、煮、酱腌等,也有一定的净毒效果。

最后,应合理设置蕨菜的食用标准,加强市场监管。

可参考日本等国家的做法,设定食品中蕨菜的残留限量,规范产品标注,让消费者做出明智选择。

充分认识蕨菜的风险,又不盲目否定它的价值,将传统智慧和现代科技融合运用,这样我们才能妥善利用这一古老食材,使它既保持原有魅力,又更符合现代健康需求,继续造福社会。

历史悠久的食品,也需要与时俱进地现代转型。

参考资料

长沙晚报.蕨菜100%致癌? 专家:别担心,可以适量吃2018年03月28日

人民网健康.蒸锅盖盖子会致癌?蕨菜100%致癌?真相原来是…… 2018-03-29

北青网.“山菜之王”竟被列为唯一致癌蔬菜?现在正应季,千万要小心!2023-03-09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9

标签:多山   内酯   蕨菜   山珍   致癌物   湖南   毒性   穷人   山区   风险   传统   专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