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一眼识破空城计,为何选择退兵?临终前他对儿子说出了真相

前言

司马懿,为何放过诸葛亮?

天下谁人不知诸葛亮智计百出,使出计谋便如神助?当年在西城城下,魏帝国大元帅司马懿只消一挥兵旗,便可将蜀汉军师擒于掌中。奇哉!明知有诈,司马公为何还是下令全军撤退?此举看似疏忽大意,实则司马公深谋远虑,却无人知晓其中的缘由。我等聊以臆测,司马公此举,定非无故也!

一、蜀汉新君登基,诸葛亮受命北伐

刘备去世,蜀汉储君刘禅登基,拥戴谋臣诸葛亮。当日蜀汉群臣来拜谒新君,刘禅口称“亮父执国父之业”,诸葛亮从此成为蜀汉实际掌权者。天资聪慧过人的他深得民心,百姓对他寄予厚望,盼他能扶持汉室。

刘禅为人软弱,政事皆决于诸葛亮,蜀国大权受亮公掌控。亮公为人正直严谨,求贤若渴,将人材用得当。他博取众议,广纳贤才,使蜀国国力日渐强盛。百姓安居乐业,士气高昂,都期盼着亮公北伐中原,为刘备报仇雪恨。

二、魏国权倾司马懿,两雄势不两立

曹操驾鹤西去,魏帝曹丕继位。曹丕深信任大将军司马懿,二人皆知天下归魏是势在必行。曹丕东征西讨时,总留司马懿镇守京师;反之,司马懿出征时,曹丕也必派心腹大臣辅政。曹、司二人一心同体,司马懿权倾朝野。

曹丕过继给司马懿之子司马师,意在扶持司马氏家族。司马懿心思缜密,深得曹丕信任;曹丕昏庸无能,政事尽决于司马懿。司马懿坐拥重兵,诸子智勇双全,已是魏国真正的掌权者。毕竟,刘备在世时,还可与魏国一争长短;今刘备已故,蜀国实力大涨,势必觊觎中原。两大文臣权臣掌控朝局,势如水火,难免争锋相对。

三、百姓期盼北伐,刘禅忧国家基业

刘备在世时,蜀汉尚忌惮曹操雄才大略;今曹操已故,刘备亦长眠土室,蜀汉不再有所顾忌。诸葛亮欲北上中原,为先帝刘备报仇雪恨。他多次与群臣商议出兵之事。蜀汉朝野上下都被他感染,纷纷振臂高呼“为汉室雪恨!”刘禅为政稚嫩,对北伐之事也颇有顾虑。

他担心父亲刘备用心良苦建立的国家基业因此破败,人心涣散。若此次失败,只怕祖业从此一蹶不振。刘禅拉着诸葛亮的手轻声劝道:“父皇已经驾鹤西去,您与我便如父与子。北伐中原未必成事,不如安稳疆土,使百姓富足。”他希望诸葛亮三思而行,不要孤注一掷。

四、诸葛亮誓死报国,刘禅不得已只能托付

诸葛亮沉吟片刻,坚定地说:“我等身为汉臣,理应匡扶社稷。此举虽难,吾当全力以赴。就算献身沙场,也无憾!”见诸葛亮已决,刘禅也不再劝阻。他叹道:“父皇在天之灵,必定会保佑臣等的。我这还不懂事,就托您为国操持。

有劳您了,丞相父!”刘禅明白诸葛亮的志向,也只能将国家大事托付给他。刘禅为人仁厚,不忍违背诸葛亮之意。他只得让亮公尽力而为,莫大祸乱之起。虽有不安,刘禅还是相信,父亲的英灵会庇佑蜀汉。只盼诸葛亮三思后行,不要孤注一掷。

五、老乡马寿关注北伐,百姓期望寄托

此时,一位老者正巧路过刘备墓前。老者见状,不禁感叹:“亮公为国诚心,当得上天相助。我等百姓,必将拥戴亮公为汉相!”这老人便是成都一位村长。他名叫马寿,已经七八十岁了。马寿是刘备当年的老乡,对诸葛亮也颇为熟悉。他清楚这位丞相为人正直,深得百姓敬重和爱戴。

马寿由衷地为刘备托孤的决定感到欣慰。当日刘备驾崩,群臣商议托孤大事时,马寿也在场。他亲眼见证当时诸葛亮泣不成声,哀痛欲绝的样子。这表明诸葛亮视刘备如己出,必定会竭尽全力辅佐年幼的阿斗。如今北伐之日将近,马寿自然也跟着操心起蜀汉的前途来。他期盼诸葛亮能一雪前耻,收复中原故土。老者虔诚地在刘备墓前烧了柱香,叩拜誓言:“我等百姓都会全力相助,助公相完成北伐心愿!”

六、北伐艰难重重,马谡失职

北伐之日终于来到。诸葛亮整军待发,正式发动了第一次北伐。此次北伐,诸葛亮筹谋已久,用心良苦。他派遣马谡率军先至街亭驻扎,意在突袭襄阳。谁知马谡不战自溃,被司马懿击败。马谡此人骄傲自大,不听亮公节度,致使战事失败。

诸葛亮大怒,责备马谡失职。马谡无地自容,只得请罪。此役失败,也让诸葛亮意识到,想要打败司马懿并不容易。他陷入了深思,这一次失败给他敲响了警钟。马寿得知马谡失律的失败消息后也大为失望,他责怪马谡莽撞自大,背离了亮公的嘱托。

七、西城危机,空城计退敌

与此同时,魏帝国大都督司马懿则乘胜追击,率领15万大军直取成都。消息传来,蜀汉朝野为之震惊。马寿得报,也是心急如焚。“亮公此番只怕凶多吉少啊!”他忧心忡忡,整日为蜀汉的危机而牵肠挂肚。此时此刻,诸葛亮仅剩2500兵力,难挡魏军大攻。形势对蜀汉极为不利。蜀汉群臣纷纷慌张,不知所措。

唯有诸葛亮还能保持定力。他沉吟片刻,眼神一凛:“吾有计对付。诸君勿忧,当以空城之计,退敌于外。”诸葛亮遂命人传令,大开城门,城头只留自己和两名小童。司马懿到城下环视,见诸葛亮泰然自若地坐在城楼弹琴,不禁疑惑:“城中兵少,必有诈!”他反复权衡之下,还是下令撤退了。马寿得知蜀军退敌的喜讯后,欣喜若狂。“亮公机智过人,这一着果然高!”他夸赞诸葛亮的决策英明。

八、北伐多次失败,国难难消

然而经历过这一次险象环生的危机,马寿也更加明白,想要打败魏国光复中原,路途遥远,困难重重。唯有不断积蓄力量,才能逐步实现这个宏伟目标。于是,此后十多年时间里,诸葛亮继续北伐,可还是难以取得决定性胜利。每每北伐结束,他都要反复沉思,寻找失败的原因。马寿虽然不在军中,但通过各种途径也了解到北伐的战况。

他时刻关心诸葛亮的情况,也为蜀汉能否完成统一大业而忧心。北伐数次不下,马寿等百姓也渐感力不从心。“焉知非运之罪也!”马寿叹息道,“国运兴衰,非人力所能为也。”这些年北伐的失败,也让马寿更加理解刘禅当初的顾虑——统一天下易,守成疆土难。刘禅的顾虑理所应当,今天终究证明了这一点。

九、天道无常,百姓只求太平

天道循环,苍天未必会相助。即便诸葛亮贤能,也未必就能逆转乾坤。这也启发了马寿:人在世,最重要的是知进知退,知足常乐。

成大事不易,守成果更难;就让子孙世代安居蜀土,也是一种福报。归根结底,天下苍生,能够活得逍遥自在,不是最好的结局吗?晚年的马寿看淡了名与利,也看淡了天下纷争。他只希望天下太平,百姓能够幸福快乐地生活。这才是人世间最宝贵的事物。

十、沧海桑田,功成身退

然而命运弄人,这场纷争还要持续几十年。就在马寿老去之时,诸葛亮也在五丈原驾鹤西去。临终前,诸葛亮留下遗嘱:“吾死后,陛下勿忘寡人之言!”遥望西风,泪眼零零;白骨埋疆,青史传名。蜀汉大梁,终究难复;故国山河,空留怀念。天下沧桑,兴衰循环;苍生悲欢,皆成过眼云烟。

马寿闻知诸葛亮在五丈原驾鹤西去的消息,无比伤心。他追思亮公一生的功业,为其早逝而感慨不已。亮公虽未能完成北伐心愿,却已竭力报效国家。马寿也终老于蜀地,虽未见证国家统一,却也随年迈越发明白了人生的无常。苍茫历史湮没了多少英雄,我们每个人终究要淡泊名利,向生老病死妥协。

结语

司马懿此举,又岂是无故?重掌大权的司马懿,终于在曹芳继位后控制了魏国朝政。晚年的他也深感权力难保,留有后顾之忧。临终前,他嘱咐两个儿子:“我在魏国这些年,官至太傅,已至人臣之极。然人人都怀疑我有异心,我也常在恐惧中。你们日后助帝理政时,务必审时度势,慎重行事!”他的嘱咐昭示了心思。原来,当年放过诸葛亮,也是权衡利弊后的决定。若当时擒下诸葛亮,尽显魏国之强;但没了这位敌手,司马懿自己也就失去了功劳。没有了诸葛亮这个竞争对手,司马懿自己反而会被魏帝所忌。所以,留住一个强敌,对司马懿来说也是一种保命之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魏国   蜀汉   西城   司马   中原   蜀国   空城计   群臣   临终   此举   真相   儿子   百姓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