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千年前积石山区域就曾发生过特大地震和洪水 附近我国唯一大型史前灾难遗址博物馆在地震中文物受损

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震中位于柳沟乡,目前救援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展开。

据了解,在距今三四千年前,这一区域曾发生过特大地震导致特大洪水。而附近依托我国唯一一处大型史前灾难遗址建设的博物馆,在本次地震中发生了部分馆内文物损坏的情况。

三四千年前的特大地震导致黄河河堤变形

那场灾害来临瞬间在喇家遗址考古发掘中被完整保留

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创院院长、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徐锡伟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此次地震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南北地震带上,是地球活动相对比较强烈的地方。从震中位置来看,它和北西向的拉脊山断裂带密切相关,考古研究表明这条断裂带上曾发生过大地震。根据地质考古学研究,在距今4000年到3000年前,这一区域曾发生过一次特大地震,地表破裂,附近黄河河堤变形,形成了大面积的滑坡和堰塞湖,导致了特大洪水,形成了如今的喇家遗址。

据了解,喇家遗址总面积20万平方米,位于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喇家村。考古发现该聚落遗址毁于4000年前的地震和洪灾,是已发现的中国唯一一处大型史前灾难遗址,该遗址仍有母亲守护孩子、返身救助亲人的遗骸遗存,因此被称为“东方庞贝”。

该遗址是黄河上游地区史前时期以齐家文化(以甘肃为中心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已进入铜石并用阶段,主要遗址在甘肃广河县齐家坪遗址,时间跨度约为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600年)为主的大型聚落遗址。

遗址发现于1981年,1999年至2007年,遗址进行了历时9年的考古发掘,发现了齐家文化的聚落居址、高等级墓葬、环壕、小广场、祭坛等重要遗迹,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新发现。2001年6月喇家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3年至2019年,遗址第二阶段田野考古工作发现遗迹450余处,包括房址、壕沟、陶窑、祭祀坑、墓葬、大型冲沟、灰坑、灰沟,出土丰富的生产和生活遗物2000余件,主要有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汉晋遗存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该遗址还发现了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面条实物遗存,其成份以粟为主,有少量的黍。

△英国《自然》杂志刊发面条遗存版面

如今的喇家遗址博物馆和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揭示了四千多年前因地震、洪水接踵而至把“喇家村落”摧毁的过程,直观地再现了齐家文化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在遗址东北角的高地上,发掘出4座齐家文化房址,令人吃惊的是在3座房址内发现了人骨遗骸,更让人震惊的是在4号房址里发现了14具人骨,屋内一角5个拳头大的小人头拥在一起,一位成人挡在前面,双臂护着惊恐的小孩;而在相对的方向,一位母亲,依偎在墙壁上,全身缩成一团,怀里紧紧抱着一名婴儿。虽然灾害场面惨烈,但母亲守护孩子、返身救助亲人的遗存,这穿越历史时空的爱令人动容。

大禹治水“导河积石”

讲的可能就是发生在这一区域的事情

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正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奴隶制朝代——夏朝。

据《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厎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这段记载的意思是大禹治水疏导黄河,始于积石山,通到龙门山,向南流到华山的北面,又向东流厎柱山(今三门峡),又向东流到孟津一带,再往东越过洛水入河处,直达大伾山(一说即今河南浚县,一说在河南荥阳汜水镇);然后折向北流,经过降水(源自今山西屯留方山至河南林县、河北一带,入河之处在今河北肥乡、曲周之地)入河处,直通到大陆泽(又称巨鹿泽);又向东北一带流去,分为众多的支流,这些支流河道的下游入海口都灌入了海水,最终导入大海。

△大禹像

△积石峡

对于《尚书·禹贡》记载的“积石”二字,后人有两种说法:一是青海境内的阿尼玛卿山,一是甘青交界的积石山。为区分两山,分别称为大积石山、小积石山,一般认为史称的“积石山”应是小积石山。

禹是古代夏后部落的首领,姒姓,后称大禹、夏禹,因治水功劳伟大,在舜死后担任部落联盟领袖。有说法认为,大禹治水,先从水患最烈的黄河开始;而治理黄河,先从黄河上游的积石开始。

大禹治水成功后分天下为九州:

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著名历史学家陈稺常在她的《中国上古史演义》(新版书名《何以华夏》)中写道:

“禹得了父亲(即崇伯鲧,因治水失败被杀)失败的教训,便不用堵截方法,却从疏导入手,照依山脉,疏通水源。舜的臣下益和弃都帮他工作,发动各氏百姓参加。禹自己左持准绳,右执规矩,步步测量,定好计划以后,便亲自拿着锸带同大家一齐工作。栉风沐雨,废寝忘食,和许多人同甘共苦。”

“那时疏导大水,必须开凿山崖,察看那些挡住水势的大大小小峰峦岩岭的向背形势,引水下行,凿开水道,使水势通畅无阻,才不会溢出旁边,比起修一条公路还要麻烦。在那时完全倚恃人工和原始工具的时候,治水真不能不算是一件奇迹。传说黄河上游的龙门山(在山西省)就是那时所凿,它在梁山的北边。禹由积石山(在甘肃省)导黄河到了梁山,开凿龙门,口宽八十步,河水由此直泻而下,奔放倾泻,声如巨雷。相传岩际还有凿镌的痕迹,只要到过龙门的人都可以知道它是怎样一个伟大的工程。”

“但这一切困难,毕竟在禹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克服了。他把中国九条大川都疏导清楚,完全畅达无阻地流入东海,无数支流也都修治完好,让人民能够安居乐业。”“然后禹又根据山水地势把中国分划几个区域。据说那时已经分为九个州,叫作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又定了各州应纳的田赋和贡品。据说,那时九州地方,南到长江,北到恒山(在山西省北部),东到海,西到昆仑,在禹以前,中国的声威没有达到这么远的地方。现在禹亲身率领许多徒众到了各处,平定了许多年的水患,各地人民全都钦佩感激禹。他们不仅懂得了团结起来的必要,并且知道中国的山河湖海是多么幅员广大。”

“这样一件惊天动地伟大无比的事业,是恶衣恶食亲持耒锸的禹带领了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用了纯粹人力和坚毅不摇的意志来完成的。这是了不起的功绩,这是不能想象的伟大。后人歌颂他,赞美他,无法形容他,便用了大禹、神禹来称呼他。并且把整个中国叫作‘禹域’,意思说,是禹整治过的地方。”

受本次地震灾害影响

青海喇家遗址博物馆部分文物受损

12月20日下午,华商报记者联系到了喇家遗址博物馆游客服务中心负责人。该负责人介绍,遗址所在地位于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与甘肃省仅一河之隔。喇家遗址距离此次受灾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甘肃省积石山县大河家镇仅有10公里左右,所以在这次地震中受到的影响很大。

“当晚地震发生时,我就在博物馆员工宿舍里。当时感觉床在上下跳动一样,晃动特别严重,很长时间都停不下来,根本下不了床,下床后跌跌撞撞跑到门口,腿都软了。目前我们喇家遗址博物馆已闭馆,游客服务中心部分木结构建筑发生了垮塌。”

喇家遗址博物馆负责人表示,受本次地震影响,馆内有部分文物受损,青海省文物局和青海省考古院来了十多名工作人员,检查清点馆内文物受损情况,这些文物目前都还没有定级。1号馆遗址考古发掘原址没有受到损坏。

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青海喇家遗址博物馆供图)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9

标签:石山   遗址   大禹   青海省   博物馆   甘肃省   震中   大禹治水   黄河   遗存   史前   洪水   中国   文物   灾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