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四国并存,罗贯中为何只写了三国?被抹去的一国是谁?

前言

东汉末年,中原尘埃落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魏国据北方之地,以雄才大略的曹操为魁首;蜀国居巴蜀之地,有隆中对的雄心士传奇诸葛亮为之出谋划策;东吴据长江中下游一带,孙权名动天下。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三国之外,远在东北地区还存在着一个割据政权,那就是——燕国。

燕国虽不如三国鼎足之势,却也存在了近五十年之久。其统治者公孙氏也曾与三国政权周旋,甚至一度自立为王称霸一方。为何如此的燕国,在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演义》中却不见踪影?这其中又有何内幕?且听本文细细道来。

公孙度开疆辽东 奠定燕国基业

公孙度,燕国实力的奠基人。他出身玄菟郡一个小官僚之家,幼年辗转多地,先后做过猎户、道士等等。那时的他还未曾显露出丝毫异于常人的气息,只是一个不起眼的普通少年,还远不足以让人联想到后来心狠手辣的燕国霸主。

直到有一日,公孙度与玄菟太守公孙域相遇,自此命运为之一变。公孙域乃是当时辽东太守,在当地政绩斐然,百姓安居乐业。他一眼见到公孙度,便将其误认作自己已故儿子的模样,当场悲喜交加。自此收公孙度为义子,并亲自教导他读书习文。

公孙度天资聪慧,习学神速。他很快便融会贯通典籍诗书,举止见长,再无当初少年时的青涩稚拙。这使得公孙域对他爱扬眉吐气,无微不至地悉心栽培,就像亲生儿子一般。日后在公孙域的推荐下,公孙度得以任官发迹,最终取代其恩人,成为辽东太守。

当时正值董卓乱政,公孙度顺势依附董卓,进一步巩固了手中的实权。外人或许会认为公孙度不过是躲在辽东一隅的山头王,靠与中原政权勾结谋取利益。

然而他的野心远不止于此。在位期间,公孙度广招流民,勤政爱民,使得辽东数郡渐成一方强国。他一生以“北伐高句丽,西击乌桓”为己任,先后占领辽东半岛数郡,又越海取胶东半岛,为日后的燕国疆土奠定基础。

在公孙度的统治下,辽东地区虽偏远荒僻,却也成为一方太平土地。百业兴旺,商贾来往,市井安定,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这使得公孙度收获许多民心,成为燕国第一代国君。

而此时的他,脸上或许已经看不出当年那个在街头流浪的少年的稚气,取而代之的是一位端坐高位的君王,手握大权,目光坚定,必将为这燕国打开新的壮阔天地。

公孙渊奸计多端 离间三国

公孙度死后,他的外甥公孙渊夺取政权,成为燕国第二代国主。这个人聪明过人,数得上奸诈多变。他先是通过权谋手段胁迫自己的叔叔公孙恭让贤,夺得燕国最高权力。这就是他一生的第一件大事“胁权夺位”。

有人或许会感叹,公孙渊何苦这样无情无义。但是对他来说,一味客气只会让人趁虚而入。政治斗争向来残酷,想要在乱世中立足,就必须舍弃那些多余的假惺惺。如今他已站上人生巅峰,手握燕国大权,这场血雨腥风的政变也就不足挂齿。

此后,公孙渊又不断与三国周旋。当时魏国实力最强,公孙渊不敢正面对抗。于是他选择孤立曹魏,先后假意投靠东吴和蜀汉,想联合三国一起对付魏国。这就是他的第二件大事“离间三国”。

公孙渊首先派人向孙权称臣纳贡,获得东吴承认。孙权更是一时大喜,立即封渊为燕王。消息传出之后,公孙渊也在辽东大宴群臣以示庆祝。一时间,燕吴联盟的大好局面似乎就要呈现。然而没过多久,公孙渊又反悔杀死吴国使者,写信给曹魏表示归顺。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孙权颜面尽失,誓要亲自率兵征讨公孙渊。而在公孙渊这边,大臣们也开始议论纷纷,纷纷猜测公孙渊此举的深意。公孙渊面不改色,只是静坐高位,眼神中透出坚定果断。

他深知,要在三足鼎立的局面下立足,就必须做出些难以想象的抉择。倘若真的与孙权走到一起,魏国的铁骑迟早会杀到城下,到时只有双手奉上自己的人头。现在不惜得罪孙权,投靠魏国,好歹可以苟延残喘。只要他还在,燕国就不会覆灭。

果然,公孙渊的奸计起了作用,孙权的大军只是虚晃一招,很快便撤退老远。而魏国也派出使者前来祝贺公孙渊的“投降”。公孙渊亲自迎接使者,面带微笑。这一刻,他心里无比痛快:孙权,你也有今天!让我等着,总有一天,我会亲手收拾掉你和你的东吴!

随后,公孙渊又多次往来于魏蜀之间,有时示好,有时侮辱,极为反复无常。这让魏明帝曹睿大为光火,终于决心铲除这个祸害。果然,不久之后,魏国大将司马懿便率军杀到,很快攻破了燕国都城,公孙渊全家老小几乎全军覆没。

由此可见,公孙渊的奸计终究自食其果。他想依靠魏蜀吴三国的矛盾谋求自保,却反被三国联手打击威胁。

虽然他确实机变多端,但终究不是世间英雄之流,难与魏蜀吴三国的豪杰相提并论。不过话又说回来,要是一个政治家过于正直,又怎会在那般乱世存活下来?公孙渊不过是被自己聪明反被聪明误,才把自己作死到这个地步。

罗贯中笔下燕国无处谈论

综上所述,燕国虽然也曾与三国并肩而立一时,但从其统治者的能力到国力实力等各方面而言,都不如三国鼎足。更关键的是,燕国地处东北,远离中原政治中心,难以对三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这也是其最终被三国联手消灭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此看来,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只描写魏蜀吴三国,而没有提到燕国,也就情理之中了。作为一部艺术加工和渲染的历史小说,罗老先生的《三国演义》更看重三国英雄的人物刻画和情节渲染,而非历史背景的细枝末节。

况且,在他的笔下,三国英雄如曹操、诸葛亮、孙权等人,已经足以代表和承载那个乱世年代的种种典型特征。燕国虽然也算一方势力,但与三国相比,在历史意义和典型代表性上都有所不足。

所以,罗贯中也就没有将那些寥寥几笔的燕国史事写入他的三国画卷中。毕竟,他的目的本就是通过三国题材来展现人性光辉,抒发一代风云人物的豪情壮志。若是再把视线放远到燕国一隅,势必会瓦解他笔下整个三国的宏伟画面。这恐怕也是罗老先生没有描写燕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吧。

公孙渊若无闪失或可大有作为

不过,假如公孙渊当年没有反覆无常,最终与魏国彻底翻脸导致覆亡的话,这个奸雄又会给三国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或许在那种情况下,燕国真的有可能会与东吴结盟。到时,魏国需要同时面对南北两面敌人,的确会使曹操大为头疼。

而蜀汉也会因势利导,加入吴燕联盟对抗北方魏国。那时三国鼎立的局面就会被打破,变成两大集团对峙的局面。届时,后世或许真的会有“四国演义”这种书问世了。到时候燕国的公孙氏,也会与曹操、孙权一样,成为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传颂千古

结语

当然,这些都只是虚拟的历史推测。而回到现实,公孙渊终究还是因为政治短视自食恶果,导致他的燕国覆灭,也成就了三国鼎立盖过历史的局面。对此,我们似乎也并不难理解罗贯中的选择。

毕竟,三国英雄的恩怨情仇,已经足以承载一代风云,对那些不入流的故事,又何须多做赘述呢?别说区区燕国,就是把所有的山头小王一网打尽,也抵不过曹孟德一个剑指天下的豪情壮志。

所以,历史向来都是胜利者书写的。而败者的哀鸣,注定只能化作尘埃,随风而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魏国   蜀汉   辽东   太守   公孙   东吴   中原   奸计   东汉   演义   局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