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在长白山感受冰天雪地

潮新闻客户端 孙炜

少年时代,冬天听气象广播,每逢冷空气南下,都说是“西伯利亚的冷空气”,久而久之,西伯利亚差不多成了冷空气的代名词。但是至今为止,让我真正感到寒冷的,那是长白山。

长白山,顾名思义,长年都是白的,为什么是白的?山上长年下雪呀!哪年带队去东北,大家都说要去看看长白山。去长白山看什么,看雪呗!雪,在长白山肯定是一景,那还用说?

江南人爱雪,也怕雪。这就是“叶公好龙”了,不下雪么,盼着下场雪,说是瑞雪兆丰年,下了雪,明年会是丰年。而且下了雪后,去拍雪景的人可多了,一个个摆着姿势和雪“合影”。如果下雪了,下大了,马上又害怕了,就说公路上吧,一辆辆汽车都趴下了,上班都迟到了,象我这样每周开一次车的,根本就不敢上路了。

去东北前,自然而然就关心当地的气象了,一看新闻联播,这不傻眼了,东三省全都白茫茫一片,这咋整?东北全地下雪,这交通肯定不方便呀,去了回不来怎么办?而且,我们行程中有长白山啊!那可不比长春、不比哈尔滨,上山容易下山难啊,上去下不来怎么办?俺老孙也早听说,到了长白山,还上不了天池的。

带队出去,玩是一回事,但是安全第一啊,安全了,才能玩得开心。电话打了延边市的114,问来了长白山景区的电话号码,拨通了,对方听明白我的意思后哈哈大笑:长白山,长白山,哪天没有雪?没有雪就不是长白山了,只有上不了天池,没有上不了长白山的,长白山景区天天开放。

放心了,行程计划不改变。去那个冰天雪地的长白山,无非就是要做好防冻保暖,临行前翻箱倒柜,把压在箱底棉的、皮的、毛的都带上了。

火车一早停靠延边站,裹得只露出眼睛的地陪导游打着牌子在车站门口等着,上了旅游大巴终于露出尊容:一位银盆脸留海齐眉的朝鲜族姑娘,一口带有东北腔的普通话,上车几句话就把满车搞成了一片笑声,冷空气一下“调热”了,一车的同行,一车的欢歌和笑语。北方汉子能侃,北方姑娘也能侃。

朝鲜族姑娘讲什么?讲长白山寒冷,讲长白山的冰天雪地。她说到了山上,不但人要防冻保暖,手机相机也要防冻保暖,否则都会被冻的自动关机,就打不开了。说是还要租上大衣和棉鞋才行。我琢磨着,家里能带的衣服都带上了,去了西伯利亚也不过如此,也没有说要给手机相机“穿棉衣”的,真有那么冷吗?

上山的路上,雪越来越厚,被车开过的,都压成了闪闪发亮的冰路,驾驶员是个东北汉子,又高又大,一路上一手方向盘,一手接手机电话。我小心翼翼地提醒他:上山下坡,没有防滑链,路不滑吗?他却说:天天在长白山的雪地开,习惯了。后来驾驶员告诉我,东北和南方的汽车不一样,轮胎上都有防滑纹,不需要加防滑链。

“高处不胜寒”,车行山上,温度越来越低。到了一望无际的森林雪地,北国冬日的斜阳,显得那样的有气无力,那就是我们要游览的景点。活到今天没有见过这么多、这么厚的雪,此时我才感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那诗作者的情怀。前面一片垂挂着、披着雪衣的冰柱,想必原来应该是一片瀑布被寒冷凝固了。忽然想起朝鲜族姑娘那句“手机相机打不开”的话,拿出相机拍照,拍了两张,第三张快门就按不下去了。再看看手机,因为放在胸前,还有信号。

回头看看,被裹得严严实实的一行人,都已经面目全非了,呼出去的空气立马就结成了雾气,一个个都成了“白胡子、白眉毛”的“老爷爷”,就象抗美援朝电视剧《长津湖》中雪地战士的模样。人生第一次感受到,在零下二十多度环境中的生存百态。

朝鲜族姑娘说,在天池不能打雨伞。有同行问为什么?我想总是因为风大,打雨伞就容易发生危险。正准备上天池,突然天池景区打来电话,因为风大,不能上天池。唉呀!到了长白山,却上不了天池。

美,总是有缺憾,冰天雪地,是长白山的美。也许,朝鲜族姑娘说得对:留一丝遗憾,下次再来晶莹剔透的长白山。

“转载请注明出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5

标签:长白山   冰天雪地   朝鲜族   西伯利亚   延边   天池   防滑链   景区   冷空气   姑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