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水二十年“鱼王”到处游,三峡水库的鱼现在多大?

文|极简科普

编辑|极简科普

前言

二十年前,中国乃至全亚洲最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三峡水坝正式建成。伴随着水库的首次蓄水,三峡地带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人工“湖泊”。

三峡水库不断完善,且时有小规模扩建,如今总面积已经达到了一千多平方公里。由于严格的“禁渔”政策,水库里的各类鱼活蹦乱跳野蛮生长,巨型“鱼王”层出不穷。

三峡水库,是如何逐渐变成“鱼库”的?这里的鱼儿,现在长得有多大了?这些巨型“鱼王”们,又究竟能不能食用呢?

作为举世瞩目的特大水利工程,三峡水坝施工的每一步,都是慎之又慎。水库蓄水也是如此,前后历经三个阶段才算最终完成。

2003年6月,三峡水库进行了第一次蓄水。因为是首次尝试进行工程应用,为了稳妥起见,这次水位仅到135米。

六年之后,水库运行一切正常,第二次蓄水计划随即提上了日程。2009年中,三峡水库再度引水储蓄,水位比上次提升了将近四十米。这次蓄水工程依然是实验性质,水位尚未达到最终的标准。

直到2010年第三季度,三峡水库的最后一次蓄水工作圆满完成。自此,一个平均水位175米,表域面积1084平方公里的巨型人工水库,正式矗立在了长江的三峡地带。

蓄水成功仅仅是第一步,想要让三峡水库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和价值,还得想办法增强库内储水的水活性和自净力,这样人工存水才不会变成“死水”。

为了让三峡水库里的水尽可能地流动,水利专家们设计了一套仿天然的江域水文环境,模拟自然生态循环下的水网系统。虽然依然有大量淤泥、污染物存在于水库内部,但三峡水库整体而言,水环境状态比刚建成时好了不少。

地方政府为了维持住三峡水库的良好生态,制定了一系列环保政策,防止人工活动干扰水库的生态内循环。当地工业用水、生活污水排入水库,受到了严格的限制,捕鱼活动更是被坚决禁止。

由于“禁渔令”执行得十分严格,三峡水库里的各类水产除了生物天敌,再也不用担心突然丧命了。如此一来,站在该人工水域里生物链顶端的大型鱼类,直接撒欢儿吃自由长,能长多大就长多大。

就这样,三峡水库里的鱼越来越多,越长越大,已经成了不折不扣的“鱼库”了。那么,这里究竟有多少鱼类在生存?其中块头最大的“鱼王”,又会达到怎样的惊人重量呢?

三峡水库最终建成并蓄水完毕后,库容达到了将近四百亿立方米。如此惊人的蓄水量,足以让近百种水产找到自己在水库生物链中的位置。三峡水库里有多达几十种鱼类,其中“四大家鱼”数量最多。

所谓的“四大家鱼”,指的是鲤鱼、青鱼、草鱼、鲢鱼这四种被大量人工繁育的可食用鱼类。在三峡水库中,“青花鱼家族”的子孙最多,大概占据四大鱼种总数量的百分之四十。

这些鱼在水库里的日子,可比鱼塘同胞们舒坦多了。不用担心被捕捞,被端上人类的餐桌,三峡水库里又有大量小鱼小虾可供食用,几乎每条大型鱼都可以活到自然老死。

鱼类这种生物,是活得越长块头越大的,因此“老年鱼”遍地的三峡水库,也是无数大鱼的诞生地。因为内部严格禁止捕鱼,三峡水库里的“鱼王”究竟能达到多大重量,我们只能通过外围或周边地带打捞上来的大鱼推测估算。

2005年,三峡水库第一次蓄水完毕的两年后,当地渔民在水库附近的一处江流支脉,捕获了一条巨型青花鱼。这条鱼长度相当于一个男篮球运动员的高度,体重达到了惊人的两百多公斤。

要知道,一名成年女性的平均体重,也不过是五十公斤左右,这条青花鱼竟然相当于四个人的重量。如果渔民在江面上和这条“鱼王”狭路相逢,别说捕鱼成功,恐怕渔船都会被它掀翻。

这还仅是第一次蓄水后诞生的大鱼,随着三次蓄水顺利完成,三峡水库的鱼,块头是越来越恐怖了。

2014年,一位渔民在三峡水库的上游流域,捕捞到了一条巨型鳙鱼,这条大鱼体重超过了一百五十公斤。要知道,鳙鱼的极限生长能力远不如鲤鱼和草鱼,该鳙鱼能长到这么大块头,可以说是“鱼王”里的传奇了。

次年,在同一片水域里,又有一位渔民捞到了一条一百六十公斤重的巨型青鱼。可怕的是,根据鱼骨测算,这条大青鱼的鱼龄,不过相当于人类的十六七岁。它如果顺利长到成年,到了“寿终正寝”时体重还能翻一倍。

三峡水库周边水域的“漏库之鱼”们,块头都是如此惊人,在水库里自由自在野蛮生长的各类“鱼王”能达到多少重量,实在是难以想象。

说到这里,想必许多饕餮客的馋虫,已经被这些大鱼给勾起来了。三峡水库里任何一条“鱼王”,要是能够捕捞来吃,都能让一户人丁众多的大家庭,吃上个十天半个月了。

可三峡水库里的大鱼们,真的是很好的可食用鱼吗?除了“禁渔”政策的影响,当地老百姓不吃水库的鱼,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

事实上,三峡水库里的“四大家鱼”,不但做不了好菜,吃了反而很有可能中毒。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和鱼种以及水库环境,都有很大关系。

我们日常烧饭做菜使用的鲤鱼、草鱼等河鱼,基本都是养殖鱼。而三峡水库里的不少鱼,虽然和养殖鱼是同一个物种,但都属于野生鱼。不同于饲料喂养大的肥硕养殖鱼,江河内的野生鱼肉质又紧又柴,口感很差。

除此之外,这些水库“鱼王”体内蕴藏的毒素,也是不能食用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地方政府多年努力,让三峡水库的生态环境改善了很多,可某些库内区域的水污染,还是非常严重。

如果一条“鱼王”不巧是在污染严重的水域生活,那它肯定已经在生长的过程中,吃掉了许多水里的污染物和有害物质了。“鱼王”的块头越大,说明它活得年岁越久,那么相应的,它体内蕴藏的毒素也就越多。

如果哪个吃货非要试试三峡水库里的“鱼王”不可,他很可能享受不到美味佳肴,而是直接被鱼肉给毒死。到时候,大口朵颐不成,反倒一命呜呼,就真成了一个“馋死鬼”了。

生物健康是衡量一地整体生态环境状态的重要指标,鱼类体内蕴藏的毒素足以毒死人,说明三峡水库某些地域的水文环境,早就不容乐观了。那么这些区域的水环境污染,究竟糟糕到了什么程度呢?

根据中央水利研究机构的抽样调查显示,三峡水库如今有将近一半的水域,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4%的区域已经达到了“严重污染”的级别了。而三峡水域的两大水环境顽疾,就是富营养化和垃圾污染。

三峡水库的储水里,一共有六十多种藻类生物,是长江流域的一倍有余。且藻类生物的覆盖率和密度,也远远超出了常规标准。

造成这种严重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就是三峡水库上游河域的工业排水。虽然当地政府对工业用水排向水库,做出了严格的管控,可库内储水毕竟不是“死水”,是始终流动的。

上游的工业排水,顺着水循环系统流向了三峡水库内部,又被大坝给拦截,导致没有及时排出。久而久之,库内水域的富营养化,就越来越严重了。

随着上游水域一同流入三峡水库内部的,还有大量生活污水带来的垃圾。固体垃圾可以派工作人员进行专门打捞清理,而液体污染物,就防不胜防了。三峡水库里各类“鱼王”体内的大量毒素,基本全都来源于此。

说来说去,三峡水库生态环境的症结,还是在上流水域的水污染上。如果上流水域的排水得不到有效控制,江水持续污染,三峡水库的整体水环境,很难得到彻底的净化改善。

好在近些年,当地政府已经开始行动,狠抓上游水域的治理了。相信终有一天,三峡水库的储水会变得清澈无比。你觉得三峡水库最大的“鱼王”,会有多大的重量?库内的水域,何时能达到完全健康状态?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交流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1

标签:水库   库内   青鱼   渔民   水位   鱼类   水域   大鱼   毒素   生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