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高估的美元必将跌落神坛,美国难以摆脱美债危机泥潭

#文章首发挑战赛#


权威机构测评结果:美元高估超过10%以上

2021年,美国国债规模突破31.41万亿极限。今年6月首次突破32万亿; 9月18日突破33万亿;10月5日创下33.5万亿美元;12月8日达到33.91万亿美元,年内突破34万亿美元大关铁板钉钉。

一、严重高估的美元必将跌落神坛

自2018年开始,国际权威机构连续6年对美元的严重高估发出警告:

2018年5月7日,摩根大通资产管理公司(JPMorgan Asset Management)全球市场分析报告认为,美元被大幅高估,美元汇率应该比当前水平更低。

同年6月份,澳大利亚的西太平洋银行更是在对比了10国集团(G10: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瑞士、比利时、荷兰)的货币后给出了美元被高估的比值——美元被高估了+16%,而欧元和日本可能被低估了20%。同时,有着“新兴市场教父”之称的麦朴思在当时认为,人民币被低估了15%。

2019年1月初,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研究认为,美元被高估10%至15%。

2019年7月17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根据当时的经济基本面状况,美元被高估了6%-12%,欧元、日元和人民币则大致符合基本面。到如今想想高估程度不言而喻。

2021年8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专家研究结论认为,以美国经济、贸易、国际收支等多项数据评估、核算,2020年美元估值被高估程度在“5.2%至11.2%区间”。

2021年3月,国际金融协会(IFF)的模型显示,美元被高估了11.7%。

2021年年底,高盛集团的经济学家们发布报告,认为美元被严重高估。以多项标准综合衡量被高估程度约为10%。在高估值和有可能出现的负实际利率的综合影响下,美元前景面临下行风险。美元被高估,自然表明美国GDP虚高。

2022年5月17日,高盛再次得出美元目前被“大幅高估”约18%。

2023年5月,高盛再次认为,美元比其公允价值高出5%至15%。

2022年10月,已持续开展超过25年的美国银行全球基金经理调查(BofA-Global Fund Manager Survey)显示,持“美元被高估”基金经理比例较上月上升了7个基点,达68%,创历史新高。这一调查是美国银行的旗舰研究项目。

第一,银行倒闭风潮可能才刚刚开始

今年3月10日到5月1日,美国五家大型银行相继轰然倒塌。总资产超过6000亿美元,远超2008至2009年美国银行业倒闭的累计总资产规模。其中,硅谷银行(Silicon Valley Bank)、签名银行(Signature Bank)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三大和第四大的倒闭银行;第一共和银行第一共和银行(First Republic Bank)成为2008年倒闭的华盛顿互惠银行之后美国历史上倒闭的第二大银行。拥有2290亿美元的资产。美国国内的经济学家研究估算出将近200家美国银行存在和硅谷银行类似风险。


我的天哪!暴风雨又要来了

美国财政部数据,9月30日结束的2023财年,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达到近1.7万亿美元,比上一财年增加23%。利息支出8790亿美元,增加23%,国债利息支付总额达到创纪录的6590亿美元(不包括政府内部转入信托基金的资金),增长39%,占全年财政支出份额超过10%,几乎是2020年利息支付额的两倍。两项数据都打破了记录。利息支出额与美国GDP之比为2.45%,创下1998年以来最高。

3月13日,美国纽约大学教授Philip Schnabel、Alexi Savov等发表研究结果指出,截至2022年底,美联储加息给美国银行业带来的损失已经几乎相当于整个银行体系2.1万亿美元的总股本。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的数据显示,自加息周期开启以来,2022年美国银行业的债券投资浮亏达到6200亿美元。


硅谷银行破产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高盛的报告数据显示,美国有4.5万亿美元的未偿商业/多户抵押贷款,其中40%来自银行,约为1.7万亿美元。地区性银行约占美国银行业贷款的65%,而根据FDIC的数据,中小型银行占商业房地产贷款总额约80%。

2023财年联邦收入下降9.3%,降至4.44万亿美元。财政部长耶伦直接就说赤字巨大是因为税收减少。

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9月30日结束的2023财年,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达到近1.7万亿美元,比上一财年增加23%。利息支出8790亿美元,增加23%,国债利息支付总额达到创纪录的6590亿美元(不包括政府内部转入信托基金的资金),增长39%,占全年财政支出份额超过10%,几乎是2020年利息支付额的两倍。两项数据都打破了记录。利息支出额与美国GDP之比为2.45%,创下1998年以来最高。

第二,美联储两项神奇历史终结

美联储“稳赚不赔”的历史在2022年的暴力加息启动后终于画上句号。近十年,超低的联邦基金利率和庞大的资产负债表,美联储向政府上缴近1万亿美元的利润。2022年,美联储向美国财政部上缴了760亿美元,而2021年的规模更是高达1090亿美元。

经过11次加息后的联邦基金利率为5.25%-5.5%。美联储和美国商业银行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持有的金融资产平均收益率和付出的利息形成倒挂。

因为美联储必须为各大商业银行放在美联储的准备金支付更多的利息。随着联邦基金利率不断升高,美联储前期所拥有并产生息差收入的债券存量急剧缩减,导致亏损进一步扩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报告,美元在全球央行国际储备中所占份额创下26年以来的新低

截至今年11月22日,亏损规模已经达到1204亿美元。(具体亏损列在美联储的专业户头“递延资产”)这是1914年美联储建立以来第一次出现年度经营性净损失。

尽管美联储一再强调,亏损绝不会影响其运作和执行货币政策的能力,但巨额亏损继续扩大的恶果继续扎下深根。

迫不得已的美联储已经开始裁员。在系统内,今年年底前裁员约300人。这是自2010年以来,美联储首度削减员工数量。

第三,美债高息必将银行和地产拖入深渊

硅谷银行等之所以遭遇挤兑破产,究其实质,关键原因都是将大量存款投向美国国债。国债利率飙升导致美债价格暴跌,最终演变成银行挤兑风波。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最近的一项研究结论,从2022年第一季度到2023年第一季度的一年内,由于利率上升,美国银行体系债券投资组合按市价计算的损失高达2.2万亿美元,跌幅达10%。

潘多拉魔盒的另一个倒下的指向房地产。其巨额贷款展期随时成为爆雷核心区域。因为,利率攀升导致借贷成本上升,从而拉低了商业地产的价值,依赖债务的房地产开发商肩负重压。商业房地产困境可能将导致银行倒闭。

据Business Insider报道,未来五年,房地产开发商每年将需要展期约5000亿美元。摩根士丹利预计,在当前周期中,它们的地产价值跌幅将在30%—40%之间。许多商业地产开发商面临着在未来三年内以每年9%—14% 的利率进行贷款再融资的前景,而他们第一次借贷的利率仅为3%—5%。

美国国债持有量最大的占比其实来自美国国内,美联储和联邦政府持有美国国债的比例始终维持在40%的水平。

相反,过去十年,外国政府的持仓占比已经由35%左右的水平下降至23.8%,持有占比连续下降。

2023年,为突破上限,美国两党经过十个多月的博弈,6月3日,拜登终于签署提高债务上限的《2023年财政责任法案》。这是自二战结束以来,美国第103次调整债务上限。距离美国财政部预测的债务违约期限6月5日仅间隔一天。

这项法案规定,决定暂停债务上限生效至2025年初,并对2024财年和2025财年的联邦政府开支作出限制。该法案还规定了收回部分未支配的预算拨款、对某些联邦福利项目实施更严格限制等内容。该法案生效意味着历时近半年的美国政府债务违约“危机”暂告解除。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规模在1月19日达到31.4万亿美元的法定债务上限。暂停债务上限期间,财政部可以继续发债;暂停期结束后,债务上限将自动调整为原来的债务上限加上暂停期内新增的债务。该法案的正式通过暂时避免了美国政府陷入债务违约。

二、美国的GDP造假招数已经走进死胡同,难以持续

第一,国家评级连续下调,继续依靠发行巨额美债撑起GDP的伎俩难以为继

美国GDP疯狂注水的行为发端于世界银行和IMF推出的购买力平价体系

可以说,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的GDP计算,尤其是中国以此计算的数据超越美国站在世界顶端后,美国掀起了给GDP疯狂注水的运动。


2022年各国购买力平价GDP PPP排行榜

美国采取的支出法计算GDP,其最大便利就是财政部用发行的国债换来的美元毫不含糊地直接成为GDP计算数据。即使所有的美国人都躺着,仍然可以通过计算得出自认为很合理的GDP数据。财政部用发行的国债换来的美元毫不含糊地直接成为GDP计算数据。举例讲,根据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会高级研究员埃德尔伯格(Wendy Edelberg)估计,单是1.9万亿美元纾困计划的资金注入,就足以使2021年和2022年美国实际GDP分别提高4%和2%。美国2021财年财政支出约为6.82万亿美元,保守估计美国各项刺激法案实际用于2021年的支出至少达4万亿美元以上,相当于GDP近20%。花费如此庞大的财政刺激资金注入,等于经济“凭空”增加了4万亿美元。

而今,伴随美联储包赚不赔历史的终结和刮起的银行倒闭飓风,再想超大规模发债注水GDP的做手不得不采取谨慎收敛之举。

同时,国家信用评级接连下调,也将成为制约滥发美债躲不过去的的障碍。

在硅谷银行倒闭后,评级机构穆迪公司以最快的速度,将美国整个银行体系的评级从稳定下调至负面。理由是:尽管监管机构努力支持该行业,但运营环境正在迅速恶化。

8月1日,惠誉将美国长期外币债务(Long-Term Foreign-Currency Issuer Default Rating)从“AAA”下调至“AA+”。这是惠誉1994年以来首次下调美国信用评级。惠誉认为,在过去20年里,美国的治理标准一直在稳步恶化,包括在财政和债务问题上,尽管6月份两党达成协议,将债务上限之争暂停至2025年1月。但一再出现的债务上限政治僵局和最后一刻的决议削弱了人们对美国财政管理的信心。此外,与大多数同类国家不同,美国政府缺乏中期财政框架,预算编制过程复杂。这些因素,加上几次经济冲击、减税和新的支出计划,导致过去10年债务连续增加。此外,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导致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成本上升等中期挑战方面,进展有限。

惠誉下调美国信用评级关键理由是由于美国政府债务负担居高不下且不断加重,未来3年财政状况预计将持续恶化。

11月10日,穆迪宣布以财政赤字水平过高和债务承受能力下降为由,决定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

第二,充分利用通胀虚增GDP的举措也将不得不停歇

为维持GDP全球霸榜,美联储财政部华尔街相互勾结三十年营造虚假繁荣景象。


里根经济学之父大卫·斯托克曼(David Stockman)

前美国行政管理和预算局局长、“里根经济学之父”斯托克曼(David Stockman)指出,在美联储和华盛顿的政客们联合操作之下,廉价货币与债务,金融化与投机,这一切已经使得华尔街彻底变成了一个危险的赌场,而与此同时,美国大众则被推向了无底深渊——债务堆积如山,真正支撑经济增长和生产率提升的投资严重匮乏。靠着这种寅吃卯粮的操作,美国经济已经享受了长达三十年的繁荣,但是这种繁荣必然是虚假的与不能持续的。

从现在开始,接下来的十年将是“动荡的2020年代”,美国经济也因此变得极端脆弱,在任何潜在的外部冲击面前都弱不禁风。长达三十年的虚假繁荣时代即将寿终正寝,一场全面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就在前方。清算的十年会成为现实,这一切都是美国私营和公共部门肆意妄为,疯狂举债的结果。

拜登政府上台后,推出的各类法案累计达到7万亿美元。如果剔除财政资金注水因素,美国真实的经济产出为负。高通胀是美国掩耳盗铃、寅吃卯粮、透支未来、粉饰繁荣的拿手好戏。高通胀正是美国经济增长的副产品,也是大规模财政刺激和货币扩张付出的代价。靠寅吃卯粮换来的名义经济增长,在透支未来的同时,使美国长期背负巨额沉重负担。

他认为,大衰退以来的所谓经济复苏,其本质上不过是靠着疯狂举债把死刑改成了缓刑而已。靠着疯狂举债,确实可以短期内吹气球一样吹起国内生产总值,却没有考虑到资产负债表,以及那些债务长期下来的累积成本。在已经将金融资产价格扭曲、篡改和充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之后,联储已经没有勇气再去缩减自己的资产负债表规模。

现在美国的总债务规模已经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75万亿美元。三十年前,这个数字只有14万亿美元,还不及现在的五分之一。那些真正需要投资的地方,比如厂房、设备、科技和人力资源,倒反而无米下锅了。美国真实经济的增长能力便日渐恶化。美国公共部门已经陷入了一场财政灾难。三十年来,联邦债务从3万亿美元一路膨胀到了32万亿美元,而且可怕的是,现在还看不到任何刹车的迹象。到这个十年结束时,预计会达到43万亿美元,占GDP比例将超过150%。

如果不是GDP的疯狂注水,那么美国财长耶伦的那句“美国赤字巨大是因为税收减少”讽刺到极致的话就永远不会有符合经济学原理的正常解释。

第三,扭曲使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8》为GDP注水的空间不大

美国从1922年到到2021年,至少对GDP统计规则修改过15次。每一次都按照有利于GDP虚增的、想要的结果进行修改。美国商务部下属的经济分析局(BEA) 2013年7月31日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按SNA2008新标准调整后的GDP(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以及根据新方法修订的经济数据。根据新的核算方法,增加“知识产权产品”的新门类,美国第一次将研发经费投入、娱乐、文学及艺术原创产业等“无形资产”都被统计到知识产权投资的门类之下,原本纳入成本现均作为投资计入GDP。同时将养老金赤字、住宅所有权转移成本等计入GDP核算范畴。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SNA)由联合国下属负责统计的机构指定,通常每5年修订一次。2003年,受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委托,联合国、欧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五大国际组织发布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8》(SNA2008)。2009年2月,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第四十次会议决定将SNA2008作为国民经济核算的国际统计标准,并鼓励所有国家尽可能以此为标准来编辑并报告其国民经济账户情况。SNA2008成为目前SNA的最新版本。

但是,美联储却动用了歪心思。竭尽全力扭曲误用这一体系给自己贴金。最主要的是,这一体系成为巨额发行美债的理由。美联储和财政部甚至认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发生的“大衰退”,其深度并不像此前所认为的那样大,而复苏也比此前所认为的更加强劲。举债瘾君子的举债决心自然就更加坚定了。如此看,2023年美债达到38万亿美元不是不可能。

调整统计后,美国1959年至2002年的GDP平均提高2.6%,年均增长升至4.6%,尤其是1995年至2002年,增速将升至6.7%(之前为3.1%)。调整后的2012年,GDP增加5598亿美元,增长3.6%,美国的GDP总量在一夜间多出了一个宾夕法尼亚州。甚至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严重程度大幅下降。随着GDP总量提高,联邦债务占比也相应下降。

美国自有住房虚拟租金占GDP的比重 数据来源: 美国经济分析局BEA

特别是虚拟房租一项年均达到2万多亿美元,将近占到GDP的10%。医疗支出3.7万亿美元;律师费1万多亿美元;美国合法化的毒品、成瘾药物销售、民间枪支及相关耗材销售、大麻等等,合计为美国贡献超过18%以上的GDP产值。

但是,如今虽然以此大幅虚增了前期各年的GDP数据,但是,继续玩弄这一手法的后续招数正在陷入黔驴技穷的窘态。

三、中国要树立严防美国围猎中国金融支柱产业的防火墙

对一国的资本市场进行围猎,是美国自次贷危机之后捡起的掠夺他国财富的新一轮肮脏手段。当前,美国再次深陷堪比2008年金融危机的巨大旋涡。美国投行、评级和对冲机构,转嫁危机祸水东引就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瞄准的目标就是中国。特别是近几年,美国加紧在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方面向中国猛秀其霸权霸道霸凌手段,以求挽挽美国深度走向衰败的命运。围猎中国资本市场自然成为重中之重。而这一切,离不开美国倚重华尔街那些披着羊皮的狼的极力配合。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在伴随不断重复金融危机的同时,把转嫁危机的核心目标和手段赋予华尔街群狼,促使其不断编织围猎中国资本市场的大网。

在美国政府的授意下,美国投行高盛、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花旗、多家对冲基金和三大评级机构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s)、穆迪(Moody's)、惠誉(Fitch)建立起密不透风的联系。

第一,美国华尔街金融巨无霸在中国完成产业布局,已经心无顾虑,正在展开围猎中国资本市场的图谋

2019年10月证监会明确,期货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分别将于2020年1月1日、2020年4月1日、2020年12月1日起取消外资股比限制。

国内外资独资和控股的证券公司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羽翼丰满,美国尤为突出。

截至2023年6月末,在我国内地,全行业共有17家外资参控股券商,其中证监会已核准9家外资控股证券公司,包括瑞银、摩根大通、野村、星展、大和、高盛、摩根士丹利、瑞信、渣打(外资独资2家)。

截至2023年10月底,我国境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44家,其中,外商投资基金管理公司48家(其中外商独资9家),内资基金管理公司96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资格的证券公司或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子公司12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1家。以上机构管理的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27.38万亿元。

9家外商独资基金管理公司,包括贝莱德、富达、路博迈、宏利、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施罗德、联博、安联。

第二,美国围猎中国银行业就是要动摇中国资本市场的核心根基

请大家务必看懂这一组数据的关键之处:

1990年-2020年年报统计,上市公司总利润43.55万亿元。其中占比最大的是银行,占了38.5%,累计利润16.76万亿。依次递减为非银金融7.39%,石油天然气7.26%,房地产开发4.6%,电力3.18%,汽车3.11%,煤炭2.93%,通信运营2.71%。

上市银行的归母净利润占比2010年为42%,2018%年为43%,2019年至2022年分别为44%、43%、40%、40%。基本毫无变化,意味着自2010年以来增加的4000多家公司没有任何效益增长。

Wind数据显示,2019年A股上市的36家银行银行,年报统计的的净利润将近1.6万亿,占A股3800余家上市公司净利润的约40%。2020年全部A股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3万亿,同比增长2.49%;实现归母净利润近4万亿,其中,38家上市银行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4.35万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1.69万亿,占全部A股上市公司净利润42%。其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的净利润分别为3159亿元、2710亿元、2159亿元和1929亿元。排名前十的除中国平安是保险金融,其他都是银行。和2019年相比反而扩大了。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发布的2021年2022年经营业绩分析报告显示,2021年内地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总收入64.97万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6.81%,同比增长19.81%;实现净利润5.3万亿元,同比增长19.56%。利润排在前三的行业分别是金融业、制造业和采矿业,上述三个行业合计贡献上市公司整体净利润的接近88%。

2022年,内地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71.53万亿元,同比增长7.2%;实现净利润5.63万亿元,同比增长0.8%。2022年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平均销售净利率5.16%、平均净资产收益率8.27%。利润规模第一位金融行业,为2.38万亿元,第二位能源行业,为6229.44亿元。位列第三、第四位的则是工业、材料行业,均突破5000亿元。归母净利润规模超千亿的9家企业中,有5家企业来自金融行业,有3家企业是首次突破千亿元,包括中国海油、中国石油以及中远海控。

其中,上市银行以占上市公司35.7%的资本、67%的资产,创造了占上市公司8.2%的营业收入、39.6%的净利润,但市值只占10.6%。

这就是关键所在。市值占比不到11%,以华尔街群狼的实力,在境内外组织围猎,可以说是轻而易举。我们必须做好一切缜密科学细致的严防措施。

第三,中国国银行已经开始全面碾压美国银行

2023年《财富》世界500强中,全球有42家银行业公司进入榜单。其中9家为中国银行,7家为美国银行。前4名均为中国银行。其中,中国工商银行(第28位)、中国建设银行(第29位),中国农业银行(第32位),中国银行(第49位)。美国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第53位),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第82位),花旗集团(CITIGROUP,第99位)分列5至7名。


2023财富500强银行业42家入围榜单

由英国《银行家》杂志联合英国品牌评估机构“品牌金融”(Brand Finance)“2023年全球银行品牌价值500强”排行榜日前发布。

在百强排名中,中国、美国各有20家银行上榜,中美两国包揽榜单前十,中国4家银行包揽全球前四。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仍然牢牢占据前四位置,其中工商银行已连续7年霸榜。招商银行位列第十位。其余的五家银行均来自美国,分别为: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富国银行(Wells Fargo)、摩根大通(J.P. Morgan)、大通银行(Chase)、花旗集团(CITI)。上榜的500大银行品牌总价值14115亿美元。其中,中国(含香港、台湾)75个品牌价值4407亿美元占比31.3%,美国80个品牌价值3365亿美元占比23.8%。

而一旦美债和美国银行业接连爆雷,那就看看美国掀起何等规模的惊涛骇浪:

除了美联储作为美债的最大持有人之外,先锋领航投资(Vanguard Group)、富达资产管理(Fidelity)和贝莱德基金(Blackrock)是持有美国国债量前三大的投资人,分别持有5259亿、4615亿和3143亿美元的美国国债。一旦爆雷,看看美国会遭遇比起雷曼兄弟的滑铁卢不知要大多少倍的杀伤力。

为此,我们务必保持警醒!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7

标签:美国   华尔街   财政部   美元   神坛   泥潭   国债   净利润   上限   债务   危机   银行   数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