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篇)泉州必去的八大景点!

第一:清净古寺

清净寺始建于北宋年间,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20世纪90年代被列为“中国十大名寺”之一。清真寺自始建至今经历千年岁月,在国内外具有很高的影响力,1963年3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净寺,初名圣友寺,又称艾苏哈卜大清真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涂门街,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整体为石构建筑,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建筑形式,具有伊斯兰教清真寺在功能空间上大分散、小集中特点。留存主要建筑为门楼、礼拜殿、明善堂等部分

第二:关帝庙

泉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古代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人文荟萃,有"海滨邹鲁"之称,民间信仰文化丰富,被称为"泉南佛国"。

如果你从泉州的街头走过,你会看到一座座庄严古朴的寺庙,开元寺、承天寺、天后宫、清真寺和关帝庙等等。

虽历经千百年的风雨,这些神庙依然矗立在泉州街头,见证了泉州古城的历史变迁,成为泉州人最值得骄傲的文化名胜古迹。

泉州是民间信仰最集中的地方,有道教、儒教,民间信仰接近儒教。儒教的神很多,也就是多神信仰。

一间庙里摆关公、土地公、张飞等等。台湾的庙与泉州特别是关帝庙一样,都是多神信仰占主要。

泉州通淮关岳庙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1000多年历史,是关公信仰六大祖庙之一,也是我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武庙。长期以来香火兴盛,民间信徒众多。

闽南在水域边,很多闽南人到四大洲五大洋。明郑和下西洋,几次在泉州起船,所以最早泉州神为海神。明太祖朱元璋信服关羽,下令泉州七个城门要建七座关帝庙。

当时泉州刚经历改朝换代,经济不发达,要建一座庙不是很有能力,就将这间水神庙换作关帝庙。这样,从明初到现在已有600年的历史。

第三:承天寺

泉州承天寺,又称月台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崇阳门外东南。在五代时,此地为节度使留以效的南园。后周显德年间(954-960年)改建为佛寺,初名"南禅寺"。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宋嘉佑年间(1056-1063年)一度改称"能仁寺",政和七年(1117年)复名"承天寺"。宋时承天寺香火旺盛,殿堂宏伟,有榕径午阴、偃松清风、塔无禽栖、瑶台明月、卷帘朝日、推蓬晚雨、方池梅影、啸庵竹声、鹦山暮云、石如鹦鹉十景。

承天禅寺环境清幽,颇具城市山林之概,是闹市难得的一片园林缘地。被称为"城市山林"的十奇景分别是:偃松清风、方池梅影、卷帘朝日、榕径午荫、塔无栖禽、瑶台明月、推蓬雨夜、啸庵竹声、鹦歌暮云、石如鹦鹉。南宋泉州太守王十朋将这十景加以总结,写有"十奇"诗七律十首。后明书法家张瑞图将这十景书刻于碑文,传之后世。但也有人认为"月台倒影"、"一尘不染"、"梅石生香"各为十景之一。

第四:泉州永宁古城

永宁位于泉州市石狮市滨海地带,是有名的侨乡。它是一座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古卫城,因其特殊地理位置,历来为闽东南地重要港口及海防重地,明朝时,朝廷在此设立卫城,在鼎盛时期它与天津卫、威海卫齐名为全国三大卫,历史上为抵御海盗、外来侵略和海上交通、经贸往来做出了不可磨没的贡献。永宁镇人文历史底蕴丰厚,目前全镇共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分别是:姑嫂塔(亦称万寿塔或关锁塔)和城隍庙;石狮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分别是:虎岫寺摩崖石刻、永宁卫石刻(镇海石)、李子芳烈士故居、董云阁烈士故居,明代武进士陈有纲墓、慈航庙、“7.16蒙难纪念碑”、岑兜古盐场;其他历史古迹有:古卫城遗址、朝天寺、玉皇阁、伊斯兰教圣墓、观日台、沙堤石笋等等。

第五:泉州博物馆

泉州博物馆位于清源山下的西湖公园北侧,是一座具有闽南建筑风格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所在地,占地面积80余亩,建筑面积16000多平方米。泉州博物馆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民终生教育场所。


泉州历史展览位于博物馆二层,占地面积为1500平方米,分“早期开发”、“刺桐崛起”、“东方第一大港”、“泉南雄风”四个部分,它以泉州历史为主线,从远古时期的深沪古森林遗址说起,囊括了闽越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的痕迹;海上丝绸之路繁盛;东方第一大港鼎盛绚丽以及明清时期泉州谱写蔚蓝色的历史篇章。一进入二层展厅大门,题为“在水一方”的前言形象地表明了泉州枕山向海的滨海城市。第一展厅内的沙盘表明了台湾海峡地形地貌变迁,以及旧石器时代古人类从大陆迁徙宝岛,留下的来踪去影。可以看到石狮海域出土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其中有古菱齿象、四不像等。汉代陶器、两晋纪年墓砖以及五代铸钱陶范等各个时期的珍贵出土文物都名列其中

第六:泉州天后宫

泉州天后宫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占地面积68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有山门、戏台、东西阙、正殿、东西廊、寝殿、角亭、梳妆楼等,是现存年代最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祭祀海神妈祖的宫庙,也是历史上妈祖信仰极为重要的传播中心。

  与其他闽南宫庙式建筑不同的是,天后宫的山门两侧相连处,建有东西厥(亦称作钟鼓楼),以"秦宫汉阙"的形式彰显着天后宫的威武庄严。而山门背后,与之相连的古戏台,正对着天后宫正殿,这是缘于古时“唱戏酬神”的风俗。

  天后宫主体建筑——正殿及其后的寝殿,仍然保存着16世纪之前形成的前殿后寝的建筑布局。虽然历经沧桑,但明清木构建筑至今依旧保存完好,而且保留许多明代构件,石雕、木雕、瓷塑等多种建筑形式融合,建筑格局及构造细节堪称闽南建筑艺术一绝。参观时也遇到两名游客慕名而来,在研究正殿前的龙柱。更为可贵的是寝殿前檐柱还保存着一对十六面青石雕的元代印度教寺石柱,这对石柱虽然没有象泉州开元寺那对同时期的印度教石柱那样刻画印度教神话人物图案,但也弥足珍贵,据说是明代翻修时从他处移置。

  泉州天后宫始建于宋庆元二年(1196年)。据《泉州府志》载:“是年,泉州浯浦海潮庵僧觉全梦神命作宫,乃推里人徐世昌倡建。”实当浯江巽水二流之汇,番舶客航聚集之地。时,罗城尚在镇南桥内,而是宫适临浯浦之上。”当时建的这座妈祖宫规模已经很大,有三殿、山门、两廊、两亭。以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赐额“顺济”为名。“顺济”一名为“顺风以济”之意。

  宋元时期,天后宫地处泉州城南晋江之滨,“蕃舶客航聚集之地”,天后宫前的聚宝街,万寿路富美码头是泉州宋元时期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地,为全城繁华要地。数百年间,多少海运商船满载茶叶、瓷器、丝绸、铁器等外销货物远涉重洋而去,多少蕃舶客航装满珍珠、琥珀、象牙、珊瑚、玛瑙、香料等外来货物不远万里而来,出航祈祷平安,返航谢神保佑,作为航海人精神寄托的顺济宫,自然而然成为民间香火最为鼎盛的宫庙。

  天后宫祭祀“海上女神”妈祖。妈祖,原名林默,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诞生于福建莆田湄洲岛。林默幼年时就聪明颖悟,过目成诵,她洞晓天文气象,熟悉水性,平素精研医理,教人防疫消灾,终生以行善济人为事,矢志不嫁。传说她能"乘席渡海"。她还会预测天气变化,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所以又传说她能"预知休咎事",被称为"神女"、"龙女"。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林默羽化升天,年仅28岁。从此以后,传说航海的人常见林默身着红装飞翔在海上,救助遇难呼救的人。因此,靠海吃饭的渔民、海船普遍供奉妈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顺利。

第七:泉州洛阳桥

洛阳桥位于泉州东郊的洛阳江,原名“万安桥”,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桥工程。从北宋皇佑四年(公元1053年)至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前后历七年之久,耗银1400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据史料记载,初建时桥长360丈,宽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两旁。现桥长731.29米、宽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桥墩、645个扶栏、104只石狮、1座石亭、7座石塔。

洛阳桥在洛阳江口,距泉州城5公里,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长834米,宽7米。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石桥,其“筏型基础”、“种蛎固基法”,是中国乃至世界造桥技术创举。

“洛阳潮声”,历来是泉州的十景之一。游客伫立桥上,在松荫下看“潮来 直涌千寻雪,日落斜横百丈虹”,另有一番情趣。 解放后,洛阳桥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保护旧桥,60年代于旧桥西面又 架了一座新桥,供机动车辆行驶以减少旧桥的压力。近年,政府又拨巨资重修洛阳 桥,气派非凡。如今新旧桥并驾江上,连同新建的铁路桥,如三虹卧波,连峰齐美 ,十分壮观。

第八:泉州钟楼

泉州现有三座钟楼,最古老的是建于1934年的西街钟楼,也是泉州市民心中默认的钟楼,其他两座为近现代所建。

泉州钟楼是1934年建设东西街十字路时建的标准钟楼,于次年完工。钟楼高13.8米,由留英设计师设计,具有欧洲风格。泉州钟楼与东西塔、谯楼等成为古城独特的景色,吸引了海内外游客。目前,钟楼的钟由机械钟换上石英钟,钟楼还装上了节日灯,夜幕下的钟楼放射出新的光辉,更加灿烂夺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泉州   关帝庙   儒教   印度教   妈祖   伊斯兰教   钟楼   闽南   洛阳   景点   福建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