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投降后写了3字,司马昭放弃杀他,群臣不解,司马昭:倒着读

中国历史上政权交替,以此来推动社会变革,古往今来能出生入死、为国建功的都受人称赞,是忠贞之臣;能维护社会稳定、击退外来侵略者的都是英明君主。

然而三国时期一位统治者为了维护百姓安全,免受战争痛苦,做出的决定却遭人诟病,那就是刘备的儿子刘禅。

在许多人眼里,刘禅无能、愚蠢,为了自己安乐,选择开门投降,臣服于曹魏,可历史上的刘禅果真如此荒诞吗?

难当大任,蜀国危在旦夕

许多人对刘禅的评价都来自《三国演义》,可有所不知,为了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以及对刘备的光环加持,才将刘备的儿子刘禅写得如此昏庸、无能。

刘备老年得子才有了刘禅,一出生便很是宠爱,但刘备也知道他未来有许多难关要面对。

刘备虽贵为三足鼎立的一方统治者,但蜀国的实力并不强大,地理位置也甚是偏远。

刘备从头到尾都在跟曹操斗智斗勇,两人争得你死我活。

刘禅刚出生就经历战乱,差点死在战争中,而老爹刘备为了死里逃生,抛下妻儿先走一步,还在襁褓中的刘禅差点就成了没爹娘的婴儿。

幸好重臣赵子龙从重围中杀进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刘禅救回,但刘禅母亲为了不拖他们的后腿,竟跳井自杀。

好在刘备之后的日子稍微好过一些,刘禅作为儿子才享受到一点优待。

然而三国时期,到处都是战乱,所有人都想统一天下,面对自己的两个劲敌,刘备倍感焦虑。

对于长子刘备更是悉心培养,他知道未来刘禅一定要坐上自己的位置,所以一定要在自己还有能力之时为他安排好未来的事。

刘备虽贵为蜀国统治者,但兵力和经济都不如其他两个对手,可之所以另外两方迟迟拿不下他,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刘备知人善任。

刘备三顾茅庐最终请得诸葛亮出山,没有诸葛亮就没有刘备最辉煌的时刻,三足鼎立时所有人都听过诸葛亮的大名,他知晓天文地理,在众人眼里是名副其实的“神算子”。

除了自己的谋略担当,刘备还有武将关羽、张飞,这也是我们熟知的桃园三结义兄弟。

刘备赢就赢在能用自己的眼睛发现良将和重臣,这是他成功的最大原因。

刘禅在孩童期间诸葛亮就是他的老师,刘备对自己的情谊诸葛亮没齿难忘,自然对他的儿子悉心照料,更何况诸葛亮膝下无子,面对刘禅更是竭尽全力教导。

蜀国刚建立,稳定一段时间后便接连收到噩耗,刘备的两个兄弟战死沙场,面对此等局势刘备便亲自坐镇最终也带着一身伤病返回。

而刘备也深知自己手上的这些资源,因此去世前就向诸葛亮托付,希望他能辅佐好刘禅,为他出谋划策,为他考虑周全再为自己完成北伐的心愿。

刘备在重病期间就已将大权交给刘禅,希望他能担起责任,保护蜀国的百姓。

刘禅从小就胆小怕事、没有主见,继位后他没有大义灭亲彰显自己的威武,反而对诸葛亮更加尊敬,称他“相父”。

刘禅将各种大事决策都与诸葛亮商讨,从不自己随意做决定。

而诸葛亮面对此情此景也备受感动,不眠不休的处理政务,只为将蜀国治理的更好。

面对大臣们质疑诸葛亮的声音,刘禅从不忌讳,他从未对诸葛亮起过疑心。

刘禅虽没有主见,但他深知诸葛亮的忠心,也明白自己与诸葛亮完全没有可比性。

在诸葛亮多次北伐期间,刘禅并不是当个甩手掌柜,而是积极做好后方工作,准备充足粮草,坐镇后方镇定人心。

而诸葛亮在最后北伐还未出征时,便因劳神费力死在途中。

刘禅面对诸葛亮的离世倍感痛心,但他深知不能为此堕落。

作为一国之君,失去了诸葛亮这号重臣刘禅必须要稳定朝政。

许多人读《三国演义》,认为诸葛亮去世后刘禅无法稳定局势,才让曹魏有了可乘之机。

但事实却是诸葛亮去世后刘禅继续执政三十多年,如若刘禅真是个无能君主,那么蜀国又怎能安稳度过三十年?

因此大众对刘禅的言论有些“偏激成分”,可诸葛亮的离世确实是曹魏大举进攻的原因之一。

开门投降,蜀国灭亡

如果说刘禅是安定社会下的一名君主,那么他的“无为而治”一定能安稳民心、安邦定国,可当时战火纷飞的状况下,刘禅的软弱并不能保护国家。

蜀国本就狭小,只有四川一处地方,比起曹魏的大片疆土发展缓慢,再加上诸葛亮去世,让曹魏的眼睛都直勾勾盯着蜀国这块“肥肉”。

刘禅性子软弱又没主见,在朝堂上也起不了定心丸的作用,面对姜维和黄皓的针锋相对,刘禅毫无办法,只能让小人掌握朝政,整个朝廷都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

公元263年,魏国大军在司马昭的带领下,气势汹汹的讨伐蜀国。

蜀国此时已经筋疲力尽,派出自己最后的大将,他们知道这场战斗终究是有去无回,却还是义无反顾。

刘禅深知蜀国已无抵抗之心,便决定开门投降。

这个决策势必引起许多人反对,在他们眼里这是不忠不义的行为,哪怕同归于尽也要报效祖国。

刘禅的儿子都不堪重负最终自杀,但没有动摇刘禅的决心,为了百姓不再受到战争的惶恐,他最终打开城门迎接司马昭的队伍,彼时蜀汉彻底灭亡。

其实根据事实,蜀国当时还尚有兵力,国库也并不空虚,那为何刘禅还要主动投降呢?其实有些原因确实无可奈何。

首先就是蜀国百姓已经厌恶战争,自刘备开始就不停进行北伐,他去世后,诸葛亮也接过大旗开始多次北伐。

然而北伐的结果都没有改变当时局势,对于百姓而言只有痛苦与厌恶,并没有胜利的喜悦。

其次便是蜀国内部的矛盾,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派和蜀国本土派,两个集团内部的利益冲突也在刘禅继位后愈演愈烈。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魏蜀之间的绝对差距,让刘禅知道哪怕头破血流最终也是国破家亡。

乐不思蜀

刘禅开门投降后,司马昭并没有对蜀国赶尽杀绝,而是将刘禅带回洛阳封了“安乐公”,好吃好喝伺候着,还让他参加宫中盛宴。

这样的生活看似对刘禅没有坏处,实则处处都是危机。

司马昭本就生性多疑,怎么可能完全信任刘禅已经断了对蜀国的念想。他派人秘密监视刘禅的生活,一一向他汇报。

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大手一挥,让一群宫女表演歌舞,这些内容都是蜀国歌曲,一些从前的蜀国臣子潸然泪下,只有刘禅顾着吃喝玩乐,丝毫不受影响。

司马昭问刘禅:“是否想念故国?”刘禅只说了句:“此间乐,不思蜀也”。

这让司马昭在场上哈哈大笑,不管刘禅是否真心,但他的命至少保住了。

不过司马昭多疑的心思一直都没停过,他将刘禅的家人、亲信都安排在小山沟里,并派人密切监视。

刘禅凭着自己的大方与善心在那里受人爱戴,司马昭知晓此事立刻起了杀心。

然而刘禅在自己的门匾写下三个字,便让司马昭在朝堂之上宣布撤除对刘禅的监视,众位大臣还蒙在鼓里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司马昭随后就将这三字写下来,原来是“山中寨”,而这三个字倒过来读便是“寨中山”。

这三个字无论怎样看都表明刘禅归隐的决心,他没有心思当帝王,只想在这小寨中度过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司马   安乐   蜀国   重臣   群臣   统治者   君主   主见   不解   儿子   两个   百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