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的她,成了600多个孩子的妈妈

喊一声“妈妈”

对于听障宝宝来说

需要成千上万次的练习

出生于1990年的曾耘

从事言语康复培训15年

帮助超600个听障宝宝学会说话

给他们的无声世界带来了希望

一刻不能停歇

听障家庭排队找她

12月6日早上8时

武汉市江夏区小葵花康复中心

一间10平米的教室里

言语康复老师曾耘

便开始了备课工作

气球的绘画、拼接的房间模型、

彩色的棒棒糖

……

曾耘每天至少帮21个孩子

做言语康复训练

但每节课的内容截然不同

“备课要有趣

更要贴近每个孩子的个性”

周一到周六

曾耘要从早上八点

工作到晚上七点

每节课她都要声情并茂地

讲述半个小时

水也顾不上喝一口

就要给下一个孩子

换教案、上课

曾老师正在备课。见习记者张金玉 摄

她尽可能地延长工作时间

仍然感到焦灼

“2—6岁是言语学习的黄金期

早期干预如果不及时

就意味着这个家庭

可能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现在很多听障家庭排队找她

曾耘一刻不能停歇

曾耘从事这份工作

源自于大学时的一次志愿活动

听障宝宝天真的面庞

打动了喜欢小孩的曾耘

18岁的她

从志愿者做起

每周都会到康复中心实习

但从事这份工作后

才发现帮助耳蜗宝宝

做言语康复

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

为了尽快恢复特教工作

孩子不到8个月

她就断了母乳

陪伴自家孩子的时间

还没有给听障宝宝们的多

父母、丈夫常劝她放弃

她也曾迷茫、犹豫

一次,丈夫给曾耘送手机时

看到她专注地上课

听障宝宝热情地回应着

他对妻子的工作

才有了更深的理解

曾老师用棒棒糖上一节关于“分享”的课。见习记者张金玉 摄

听障宝宝亲切喊她“老师妈妈”

曾耘认为

教这些听障宝宝最难的地方

一个是发音,一个是理解

在发音上

他们不能感知语言

不能模仿发声

在理解上

对于初次戴上耳蜗的宝宝

无法将语言和事物联系起来

重建听力的过程难之又难

比如“狗”为何发声“汪汪”

鸣笛声为什么称作“喇叭”

曾耘会在课上准备

鼓、塑料盆、桶等

还有一些需要听声放物的玩具

除此之外

还要和孩子建立依恋关系

时时安抚他们的情绪

只有让他们适应环境

熟悉老师

有了安全感才能取得更好的进步

“我叫朗朗,我今年6岁

我喜欢和曾老师分享”

水汪汪的大眼睛

脸上挂着酒窝

如果看不到朗朗的人工耳蜗

很难看出他是一个听障宝宝

据曾耘介绍

从一个字也不会说

到如今声情并茂地朗诵诗词

朗朗已经在康复中心

学习了八个月

即将毕业

像朗朗一样让曾耘牵挂的孩子

还有很多

一个叫豆豆的6岁小女孩

从小葵花毕业3年了

忙碌的曾耘会挤出时间去看她

有一次

豆豆站在阳台上跟曾耘告别

天很黑

寂静街巷一遍一遍

回荡着“老师妈妈”

上车后曾耘止不住泪流

“孩子这么需要我、依赖我

这份工作值了”

曾老师和豆豆一起登上央视。受访者供图

前段时间

豆豆还和曾耘一起登上央视

如今的她早已表达流畅

落落大方地

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

很多毕业的宝贝

还会跟曾耘保持联系

有孩子给她打电话

“不要那么辛苦

要多喝水

要照顾好自己”

分享训练视频

收获超70万粉丝

爽爽是来自贵州六盘水的

3岁女孩

在8个月的学习过程中

从一个字不会说

到会背古诗会唱歌

进步很大

爽爽母女。见习记者张金玉 摄

正是因为了解

他们发出的每一个字

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所以

当听障宝宝每说出一句话

她就热情地甚至有些夸张地

给孩子们点赞

曾耘感叹

这份工作不仅改变了

一个孩子的人生

更改变了一个家庭

如今

曾耘在网络平台

分享宝宝发声训练视频

收获了超70万的粉丝

有国内外的家长看到视频

纷纷来武汉找她

“只要有一个孩子需要我

我就会一直在这里

让他们觉得生活是有希望的

总会好起来的”

曾耘动情地说

采写:见习记者张金玉

来源: 长江日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耳蜗   豆豆   孩子   康复中心   言语   记者   妈妈   老师   宝宝   家庭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