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入关扬州后曾十日不封刀,屠城80万人,百年后人们才知道真相

前言

当灾难降临,普通老百姓能有多大的反抗余地?面对残酷无情的杀戮,他们又该如何自处?17世纪中叶,扬州十日大屠杀期间上百万无辜百姓惨遭杀戮,然而这场悲剧真相却遭到长达百年的掩盖。是谁导致了这样的灾难?又是谁在背后扭曲真相,让无数冤魂不得安息?

一、腐朽帝国,残忍义军

明朝,这个建立了两百多年的帝国,在17世纪中叶已经日薄西山。自崇祯皇帝继位以来,朝政腐败,滥用刑罚,民不聊生。北方更是义军起义此起彼伏,李自成、张献忠等群雄割据,杀戮跋扈。1644年,李自成终于攻入北京,崇祯打开脖子自尽,标志着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帝国走到了尽头。

而就在此时,一个新的外来力量崛起——满清铁骑。在多尔衮的精心策划下,清军越过长城进入关内。李自成陷入清军和原明军夹击之中,很快溃败出逃,不久被俘杀。似乎天下已定,满清铁蹄下的生灵涂炭却才刚刚开始。

在南方,明朝残余势力于同年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试图恢复明朝江山,史称“南明”。然而这南明政权实则雪上加霜。朱由崧沉迷酒色,左良玉等大臣则明争暗斗。军心涣散,内斗成风,丝毫无心与满清抗争。

这时候的南明政权,就像一艘风雨飘摇的小船,随时都有覆没的危险。朝堂上到底是怎样的腐朽堕落,已无人知晓;江南一隅还残存的善良百姓,又将承受怎样的劫难,亦无人知晓。

二、地狱来袭,人间塌陷

1644年11月,清军占领江宁。次年3月,清军八万猛将多铎一路南下,直指扬州城下。如果南明还有反攻的希望,这座城池就是最后的屏障。由于朝廷内斗林立,扬州城防由当地知府史可法直接负责。面对来势汹汹的清军,史可法奋力抵抗,誓死城池。然而南明廷臣们却冷眼旁观,并未及时派兵增援。

经过一晚血战,扬州城很快被清军攻破。“城中人心惶惶,老病残者,奔走相籠。”城破那刻,扬州百姓心中是怎样的绝望,已无从得知。

城破之后,清军开始了持续十日的大规模抢掠与杀戮。家家惨遭洗劫,妇女被玷污,儿童生离死别。到处都是无穷无尽的厮杀声、哭喊声与惨嚎声,整座城市都陷入了地狱之中。十天间,数十万百姓遭到屠杀,满城枕藉,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清军甚至连死去的躯体也不放过,搜刮殆尽。他们用长矛反复刺进垃圾堆,只为不放过任何一个活口。这就是扬州十日,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惨烈的屠杀之一。

面对毁灭性的疯狂杀戮,城内百姓也进行了微弱的反抗。然而敌我力量悬殊太大,短兵相接之下很快就被杀的只剩回声。人性的光辉似乎湮灭殆尽,只剩下兽性最原始的反应。当这一切终于过去,这座曾繁华的都市已经家破人亡,断壁残垣之间尸横遍野,极目凄凉。

三、非笔墨,何以达怀

在这场浩劫中侥幸残存的有一位名叫王秀楚的书商。经历了这场世间炼狱,他险些绝望厌世。然而为了死难同胞,他还是决定以笔为武器,忠实记录下这一切。“披散发,歔欷惨然”,在极度的痛苦中,他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写作与整理。这并非易事,他需要面对清廷禁锢言论的严峻形势;他还要在梦魇般的记忆中反复挣扎。然而为了已经逝去的逝者,他还在坚持。终于,一本名为《扬州十日记》的书诞生了,真实记录了这场惨剧的种种惊世骇俗的暴行。

然而,他并没能在有生之年见到这本书的问世。由于当时文字狱的禁锢,这本书在他去世后很快就遭到禁止与销毁。一百年过去,那些亲历这场惨剧的生者已经尽数离世,然而这本书还在地下流传,代代相传。直到1911年,在保国运动的呼声中,这本禁书才终于在报刊上连载出版,死难同胞的惨案终于为人所知。然而时移世易,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四、破土万籁,穿云乾坤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此后整个中国为之震荡,300000清军与革命党人在各地爆发了枪林弹雨的交火。一时间,中原大地为之翻覆,九州天空为之震荡。在漫天硝烟与浴血奋战中,清朝这个存在了近300年的外来王朝,终于在1912年灭亡。

在这场变天剧变中,《扬州十日记》终于重见天日。百年来,它就像一颗埋藏的种子,在阳光和血雨的滋润下破土而出,绽放出骇人的真相。

看过这本书的人无不动容,为先人的遭遇感到无比痛心。然而与悲痛同时升起的,还有面向光明的希望——这就是我们民族复兴的曙光。

经历了黑暗的长夜,黎明终会到来。面对那些不幸逝去的烈士英灵,我们肩负起了无比沉甸甸的责任。当他们高呼正义,却被无情镇压之时;当他们以血写下诉求,却无人倾听之时;他们该有多么绝望!历史的惨剧可以避免吗?命运的洪流可以阻挡吗?我们不能轻言万物定数。然而站在这里的我们,依然没有资格忘却。

五、心之所向,塞翁失马

人间处处是戏,人生本就风雨飘摇。试问大荒漠中的沙砾,可曾在意是谁践踏;又问苍茫星空中的亿万恒星,可知何处有人仰望?然而假使一位母亲眼睁睁目睹孩子在魔鬼杀刀下丧生,她又当如何自处?当一个文明被践踏成泥土,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子民又该以何种心情面对黎明的曙光?

或许,我们不该质问历史,而是更应质问未来。人间的苦难会有尽时吗?罪恶的镰刀终会折损吗?然而面对这疑难题,王秀楚给了我们答案。

作为当年惨剧的亲历者,他并没有选择视而不见;作为一介平民百姓,他也没有消沉厌世。相反,这位可敬的人选择了记录——忠实地记录他眼见的一切。

他并不期盼来世报复,不指望天道昭雪。他只是在以平和的笔触,述说着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种种不幸。他似乎在告诉我们:记住吧,也不要复仇;宽恕吧,却不要遗忘。当我们的后代面对来世,能不能悬崖勒马,止戈为武?这些问题的答案,终究在下一代的身上。

六、心灵桥梁,感召万千

一百年后的今日,我们终于能够透过历史迷雾,去理解先人的心声。一百年前扬州十日的惨剧,似乎还历历在目。我们看到城破后的烈火与哭喊,看到妻儿分离的凄惨,也看到义士们无畏的背影。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守护着这座城,这片土地,却还是没有改变命运的怪兽。

然而他们的牺牲与坚守,将千古不磨的精神传递至今。纵然他们的肉体已经逝去,笼罩在白骨之上的,是生生不息的民族血脉,这里面融合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心血与睿智。当我们去理解、去沟通、去宽容的时候,历史的鸿沟还能悄无声息地被抹平。这就是先贤们留给我们的馈赠。

结语

所以,当我们面对那片遥远的星空,也会想起生命延绵的往事。我们看到王秀楚苍老的笔锋,看到革命者的硝烟与旗帜,也看到新生事物破土的样子。一切痛苦都已褪去,传奇却将流传千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扬州   崇祯   明朝   曙光   尸横遍野   死难   帝国   惨剧   满清   真相   百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