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燧:给朱棣下毒,给朱高炽使绊,挣扎了30年,靠两大原因善终

前言

他一生都在权势旋涡中沉浮,为何最终还能全身而退?

何以朱高燧经历种种权斗刀尖舔血,还能最后善终?

一、被迫站队,他选择了自己

1402年,朱棣举兵反叛,发动了震惊天下的靖难之役。当时,朱高燧只得跟随父亲朱棣留守燕京,妥善照料朱棣的母亲徐太后。

这场兄弟阋墙的权力争斗,让身在其中的朱高燧陷入两难。他迫切需要在朱棣和朱允炆之间站队。

朱高燧难以抉择。他明白,站在朱允炆这边,自己便能获得储君地位的认可;可是若不跟随朱棣,恐怕此生再无翻身机会。

这一次,朱高燧选择了自己。没有考虑朝局大义,只做了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跟随父亲朱棣。

作为皇帝的儿子,朱高燧从小就被安排在禁卫军中任职,受过系统的军事训练。他性格英明,又深得朱元璋的宠信。如果站在朱允炆一边,他完全有可能在朝局大乱之时取而代之,登上大统之位。

但是此时此刻,朱高燧却无法妄自揣测皇位的诱惑。眼下最紧迫的问题,是跟随谁,才能在这场兄弟权力争斗中存活下来。

如果站队错误,他很可能会遭到清洗和灭口。那么再多的野心和幻想,都将化为乌有。

所以这一次,朱高燧选择了自己。

二、初试锋芒,他的野心蠢蠢欲动

朱棣夺位成功后,朱高燧的野心也开始蠢蠢欲动。

起初,朱高燧曾多次给大哥朱高炽使绊子,意图争夺监国大权。比如,他曾意图对父亲朱棣下毒,事发后遭到严刑逼供。还有一次,他设计陷害大哥的心腹"九先生"于凶名,险些害死他。

每次面对朱高燧的诡计,朱高炽都仁慈地原谅、开脱、求情。而朱棣也每每听信朱高炽所言,没有真正责罚朱高燧。

朱高燧看似屡败屡战,但每次他都没有受到实质性制裁。这使他逐渐产生错觉,认为朱高炽和朱棣都是偏心怂弱之人,自己一定可以在皇室内斗中获胜称王。

渐渐地,朱高燧的野心越来越膨胀。他开始不遗余力地拉拢朝中重臣,寻找可利用的棋子。他自己已经掌握了足够的实力和人脉,完全可以和两位兄长分庭抗礼。

正是这种错觉和野心,让他无法清醒认识自己的实际地位,也让他在以后数次争位中吃尽败果。

三、称王失算,他放弃了夺权野心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于北征途中去世。此时,朱高燧心生不甘,不愿放过夺取帝位的机会。

在朱棣驾崩的消息传来时,朱高燧正在府中会见几位禁卫大将。他本打算先下手为强,发动兵变控制京城,然后等朱高炽从边境赶回,再想办法除去他。

然而让朱高燧失望的是,朱高炽早已布下天罗地网,京城内外大权已牢牢掌握。朱高燧一时难以动摇朱高炽统治地位。

正当朱高燧无计可施时,谋士黄福突然来到府中,将机密消息告诉他:汉王朱高煦仍在蓄势待发,手握重兵,随时可能来犯。

朱高燧恍然大悟,若自己此时与朱高炽争权,只会四分五裂,到时引火烧身的肯定是自己。他必须放下夺权野心,稳住局面,等待时机。

最终,朱高燧难得明智一次,放弃了登基称帝的野心。不仅如此,他还主动写信向朱高炽祝贺登基,花言巧语地获得朱高炽嘉奖。

这一次让步,营造出他已经没有野心的假象,为日后的再次图谋夺权埋下了伏笔。

四、再起野心,他认清大势

朱高炽驾崩后,侄子朱瞻基继位。朱高燧心生不甘,再次与弟弟朱高煦勾结,意图造反谋朝。

起初,朱高燧试图说服几位禁卫指挥使支持自己,但没有一个人敢应允。

原来,此时的朱瞻基早已掌控帝国禁军。再加上朱瞻基手握朱高煦的把柄,朱高燧此时造反,注定没有人支持。

然而就在朱高燧准备孤注一掷时,一个惊天秘密被他发现了:

原来,是朱瞻基暗中散布谣言,诬陷朱高煦谋反。朱高煦根本没有反叛的计划,一切都是朱瞻基在制造祸乱。

朱高燧顿时明白,朱瞻基是在针对汉王,自己不过是利用的棋子。一旦失利,下场可能比朱高煦更惨。

这一次,朱高燧总算认清了大势。他明白自己的野心永远无法战胜皇权的制衡。想要自保,只有忠心才是唯一出路。

于是,当朱瞻基放过自己后,朱高燧立即转变态度表示忠心,主动献上权力标志以博取信任。他明白,唯有忠心才能自保。

就这样,朱高燧让步退隐,保住了性命,最终善终。

五、他为何能反复失利还全身而退?

若换做旁人,多次图谋失败必遭灭族。为何朱高燧还能反复翻覆,到最后仍能全身而退?

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他性格怯懦,不敢轻举妄动。每逢权斗险局,他都能审时度势,没有激进举措,避免招来杀身之祸。

比如,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燧就没有像朱高煦那样孤注一掷,大举响应朱棣,而是采取观望态度。这也让他逃过了建文帝即位后对朱棣党羽的清洗。

再比如,永乐帝驾崩时,面对朱高炽严密布控的局面,朱高燧也没有轻举妄动。还有宣宗登基后,发现自己受利用,朱高燧也放弃了反抗。

每一次权力交替,都是生死攸关。而朱高燧的怯懦,让他能审时度势,避免激进行动招灭顶之灾。

二是他会认错求饶。每次败局已定,他都能放下身段认罪请欢,博取兄长和侄子的原谅,所以屡败屡胜。

比如在朱棣登基后,朱高燧就多次找兄长朱高炽请罪,最后都得到宽恕。后来在宣宗朝,他也放下身段哀求开脱。正是这种恃弟恃侄的求生态度,让他能逃过层层政治清洗,反复死里逃生。

可以说,朱高燧怯懦的性格和善于求饶的生存技巧,是他在这场惨烈权斗中生存下来的两大法宝。

六、他的平庸与通透

作为皇子,朱高燧生而地位尊崇,本有机会参与决策、掌控大局。但他的能力太平庸,每每在关键时刻临阵脱逃。

朱高燧不像兄弟朱高炽那般深谋远虑,也无朱高煦的狠辣果决。他总是在权力交锋中临阵退缩,错失良机。

比如在宣宗即位之初,朱高燧明知皇位有机可图,却只敢暗中活动,最后反被利用;再如朱棣驾崩之际,面对只手遮天的朱高炽,他又选择缩手不争。

种种退缩与失误证明,朱高燧实在过于平庸,难以驾驭帝王家的惊风骤雨。

然而,朱高燧的平庸之处,也带来了一种权谋的通透。

他明白自己不足与人争锋,所以选择躲避风头;他也明白皇位的诱惑终难战胜现实的枷锁,所以学会及时收手。

这种通透建立在平庸上的,带给他一种近乎预见的直觉:权斗险局一旦成型,他就能提前看清 局势,采取最稳妥的保全之计。

正是这层平庸之下的通透,让他在决断和妥协之间保持平衡,让死神在他面前一再绕行,终于全身而退,善得其终。

结语

朱高燧就是这样一个矛盾体。

他一生都在争权,却从未真正稳住过权力。 他想称王称帝,却从不敢孤注一掷。
他屡败屡战,每次都能全身而退。

也许朱高燧的一生,就是一场不断折射的权力游戏。他对权力的渴望和对生命的挂念之间永远在摇摆。但最终,他的选择还是保住了性命,以平静的善终作结。

在残酷的权力争夺中,朱高燧不算英雄,但也绝非小人。他的平庸与通透构成了一种稀里糊涂的生存之道,虽不风光,却也值得玩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1

标签:汉王   禁卫   皇位   怯懦   兄长   通透   平庸   野心   权力   全身   原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