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蒲类国 汉韵巴里坤

“到此疑无路,群山裹一城;光分太古雪,未及半天晴;鼓角重关壮,风雪百战平。”这是清代诗人史善长诗作《到巴里坤》。巴里坤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下辖的一个自治县,也是全国三个哈萨克自治县之一,巴里坤是新疆天山山系著名的三大草原之一,是新疆的东大门,丝绸之路的咽喉重地,西域汉文化最早的栖息地。

位置优越 历史悠久

巴里坤古称“蒲类国”,地处新疆东北部,天山山脉东段与东准噶尔断块山系之间的草原上。早在6000多年前,巴里坤一带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巴里坤曾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蒲类国,属西域都护府管辖。张骞通西域之时,首先进入西域的就是巴里坤。

巴里坤东邻伊吾县,南接伊州区,西毗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北与蒙古国接壤,东西长276.4公里,南北宽180.6公里,中蒙国界长达309公里。面积38445.3平方公里,巴里坤是古丝绸之路新北道进入新疆的第一重镇,一直是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交通之枢纽。

自汉唐以来,巴里坤一带深受中原文化影响,巴里坤有“班超饮马泉”、“任尚碑”、“裴岑碑”见证那段辉煌时刻。巴里坤是多民族的繁衍生息之地,古有塞种人、呼揭、乌孙、匈奴、高车、柔然、突厥等。

后来蒙古、汉、满、回、哈萨克、维吾尔族等民族长期在此居住。北宋在今哈密设伊州,蒲类属伊州统辖。巴里坤一带草肥粮足,进可作为后方为前线提供粮草战马的基地,退可守御作根据地为立国的根本。元军曾在巴尔库尔莫钦乌拉山南麓倾斜坡地上筑城垒,屯兵把守,称为“木城”。明王朝封哈密纳忽里的继位者安克帖木尔为“忠顺王”。

粮草集散 繁盛之地

自汉唐以来,中原往返西域商队的驼铃声在巴里坤一路飘荡,不绝于耳,那些遥远的驼铃,记载了沧海桑田,见证了风云变幻,巴里坤这个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池,披着岁月的风霜一路走来。

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清廷在哈密、巴里坤创设站台,准噶尔部屡次派遣军队侵扰巴尔库尔,围攻哈密。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派遣川陕总督宁远大将军岳钟琪率25600人征讨准噶尔部葛尔丹,督率将士筑周总长15里,容兵3万的巴里坤城,巴里坤成平叛的指挥中心,也是粮草集散地,开始出现了军屯、商屯、民屯、犯屯、宅屯、旗屯的高潮。

天山脚下岳公台传说为岳钟琪点将台,台下有岳钟琪将军塑像,意让民族英雄与天山并存。民族英雄被流放新疆,在哈密、巴里坤大力推广“坎儿井”,造福了一方百姓,百姓称由林则徐开发的坎儿井为“林公渠”。左宗棠奉命收复新疆,命部将张曜在巴里坤屯田,兴修水利,广栽杨柳。巴里坤成为进疆首站,是运兵、屯粮、送粮的中转站。之后,巴里坤成为天山北麓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呈现出商家云集、店铺林立的繁华景象,

巴里坤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张骞来过,班超来过,唐玄奘来过,骆宾王来过,成吉思汗来过,岳钟琪来过,林则徐来过,左宗棠来过,王震将军来过……黯淡了刀光剑影、熄灭了烽火狼烟,随着时光逐渐远逝,唯有英雄豪杰千年的故事,铿锵的诗章诗留在了巴里坤的风里、山里、泉里、湖里、林里,留在了巴里坤人的骨子里,灵魂里,继续生长、持久记忆,历久弥新。

民族团结 走向未来

在丝绸之路新北道开通之前,巴里坤就有一条商道——蒲类古道。丝绸之路开辟之后,巴里坤进入大发展时期,民族交融,经济发展,呈现出一派繁盛景象,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说的就是巴里坤繁盛的景象,巴里坤南靠东天山,北临草原,是沟通西域、开辟丝路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原文化荟萃并与西域文化交融的典范之地。

巴里坤有“古牧国”、“文化重镇”之称和“万驼县”的美誉,是新疆历史上“三大商都”、与乌鲁木齐、伊犁并称新疆“三大商都”。也是新疆“八大名城”之一。由于经济得到发展,巴里坤的文化淳厚,浓郁,民汉文化、中西文化在这里荟萃交融,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语言文化、饮食文化、庙宇文化、城池文化、遗址文化等,被史学家推崇为新疆汉文化的宝地。

站在巴里坤城外的高地放眼望去,远处的古城墙在群山之间若隐若现,山风在松树间呼啸不绝,草原宽阔辽远,牛羊悠闲自在;农田一片碧绿,城市欣欣向荣。金戈铁马的征讨杀伐已是巴里坤的历史过往,商贾云集的繁华盛景是是巴里坤的辉煌岁月,民族团结和谐共处是巴里坤永远的主题,千百年来,仁人志士,英雄豪杰从这里进进出出,来到中原内地,延伸到了欧亚大陆。促成了中西文明的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1-31

标签:巴里   西域   准噶尔   哈萨克   哈密   天山   中原   新疆   丝绸之路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