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黄花大闺女,这个花是指什么花?为什么是黄花而非别的花

文|面包飞满天

编辑|面包飞满天

在中国文化中,我们对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人都会有不一样的称呼,称呼孩儿为“黄口小儿”,称呼年轻男子“玉青”,几乎每个年龄段的人都会有着别样的称呼。

而未婚女子也有着“黄花大闺女”这样的称呼,长久下来,已经成为人们的习惯,那么“黄花大闺女”这样的称呼是怎么来的?

其实这跟魏晋时期的一个故事有关,古老的宫墙后面,隐藏着一段动人的佳话,突如其来的“梅花妆”,在民间掀起了模仿风尚,使“黄花大闺女”这一称呼流传下来。

这个“黄花”又象征着什么样的寓意呢?让我们走进那段离奇佳话,揭开其中的奥秘。

“黄花闺女”一词的缘起

魏晋南北朝时期,宋武帝有一位公主名为“寿阳”公主。

寿阳公主在历史上并未留下许多痕迹,她就像泡沫一般,在浩瀚的时空长河中消失的无影无踪,可世人却依然隐约记得她,那似真似幻的传说就像百花深处的清香,久久不散。

故事发生在炎热的夏日午后,年轻貌美的寿阳公主正与侍女们在宫中嬉戏,玩得正欢的她渐感疲累,便在檐廊下的石凳上躺下小憩。

这时,一阵微风拂面而过,吹落了花园中艳丽的梅花,几片花瓣恰好落在她汗湿的额头,在阳光下晕开一抹淡淡的黄。

醒来后,寿阳公主照例要去梳洗,却被侍女们夸赞这“天然妆容”别有一番风韵。

她照镜一看,不禁惊叹这梅花的映衬更添了几分颜色,皇后得闻,也极为喜爱,特地让女儿保留三天,以领会这天赐的好运气。

寿阳公主本就聪慧过人,又有些爱美的心思,她意识到梅花的映衬能使自己的姿色更加绚烂,便开始经常摘些新鲜的花朵贴在额前。

宫中的女眷见她神采飞扬,也纷纷效仿起这一独特的妆容,很快,这梅花妆就在民间流行开来,无数少女挑灯夜战,只为绘制出最完美的花形。

然而梅花终究会凋谢,少女们又岂能容忍脸上“华美的伤疤”消失得无影无踪?于是有聪明人制作了易于固定的花样饰品,使她们能够四季持续“对镜贴花黄”。

在这美妆风潮的背后,原本并不起眼的寿阳公主也渐渐被视为花神的化身,获得了“梅花仙子”的美名。

“黄花”之说据考证,则要追溯到更早的北朝民谣。

那时,刚刚卸下戎装的边塞女性已经开始在做妆,她们也许不及公主殿下华贵,却同样渴望在这瞬息万变的战乱年代留住一点生机和希望。

当我们提及“黄花闺女”之时,想起的不仅仅只是宫廷深处那位传说中的公主,这短短的四字,其实凝结了千百年来中华女性对美好向往的共鸣。

她们为了一个梦,甘愿耗费心血,她们为了一时清丽,不惜夜以继日。

腊梅妆黄花,风尚传千古

那为什么要成为“黄花”而不是用本身的“梅花”呢?

在当时,少女们为了好看的妆容,有的选用鲜花,也有的改用梅花瓣的干制品,她们在额头粘上花瓣、梅枝,或搭配云母、金粉,更显精神飞扬。

这一“意外发明”极速在宫廷内外形成风潮,无论是深宫的贵女,还是市井百姓的女儿,都乐此不疲地在镜前描向自己最美好的一面。

平民甚至将“对镜贴花黄”传为母女和闺蜜之间的妙计,盼以此展现青春与美丽。

随着时代的演变,为方便使用,宫廷工匠们研发出模仿梅花的饰品,选用黄色的云母、金粉等原料捏制而成,可直接贴在脸上使用,这一行云母制品后来被称作“花黄”。

花黄逐渐百花齐放,形态万千,有的宫女们还趁机发挥绝活,制作出迎合个人面貌与各式饰物的花黄。

于是,这种以金黄色装饰面容的手法被简称为“画花黄”。画花黄手法精湛的宫女深受宫廷内贵女的喜爱,她们的技艺也成为衡量宫女们的一项重要标准。

只有最有才华的宫女才有机会为公主和皇妃画花黄,一时间,宫廷像是开出了遍地金灿灿的花朵。

而深宫女子之外,平民百姓的闺中少女,也纷纷效仿宫廷凤体玉立的轻纱美人,在面上小心翼翼地贴上自己亲手绘制的花黄,盼在重要时刻美艳动人,博得夫婿的欢心宠爱。

这股风气还在民间流传了数百年,历经千百年沧桑,腊梅妆黄花的妆容设计仍留存于世,成为中国古代女性装扮的特色与象征。

这股源于意外的审美风潮,成为古代女性丰富多彩的妆容文化的一部分。

在那个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些有心人找到机会开辟属于女性的世外桃源,得以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尽情挥洒热情与艺术激情,延续她们短暂一生中最璀璨的时光。

黄花大闺女的来历:传说与文化内涵

其实寿阳公主的传说只是黄花大闺女一词起源的一个代表性故事。

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关于这一词汇的来历还有许多其他说法,这些不同解释背后,体现的都是古人认知中女性不同成长阶段的象征

“黄发少女”特指年轻女子额前软软的一圈浅黄色绒毛。

这是女孩从幼儿期向成年过渡的标志,寓意着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的青春期,古代文学作品中常以“黄发垂髫”来描绘美貌少女的动人形象。

黄花大闺女的“黄花”有可能即指代黄发,象征女子正值青春待嫁之时。

还有一种说法是“天真烂漫”,自古以来,人们就发现小鸟幼崽嘴边一圈黄绒十分可爱,而黄色给人天真烂漫的感觉,成为了青春与朝气的颜色。

古人社会崇尚女子温婉柔顺,女孩们便在脸上画上黄花,表达自己仍然单纯天真、尚待打扮的意思,这种习俗流传至今,成为黄花大闺女一词的文化渊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菊花是植物界四君子之一,象征着高洁不屈的品质。

作为女子的象征,它预示女性需要遵循社会规范,保持高标准的道德素养,才能被看好成婚,菊花与黄花相似,渐渐成为黄花大闺女的含义来源。

“娶”有入赘嫁人之意,黄花大闺女中的“黄花”,或许只是女子脸上取悦男性审美的妆饰,这在古代是女子必不可少的修饰,也预示她们此生的命运将由父权社会决定。

“大闺女”则刻画了女子库房待嫁的被束缚状态,这一词汇也是女性悲剧命运的缩影,蕴含着古人对女性地位的默认。

笔者认为

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各种典籍中,我们可以看到黄花大闺女背后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既有赞扬之意,也流露出古代女性生存状态的无奈,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价值观与审美情趣。

这一词汇的流变,见证了中华文明蜕变的点点滴滴。

古代女子的美追求,或许不完全出于己身,而是为了满足他人或社会的期待。

她们是否真的在这些装饰中得到快乐,还是仅仅为讨好权力中心而扮演所期待的角色?这让我们反思何为真正的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黄花   闺女   寿阳   花黄   宫女   宫廷   梅花   公主   女子   女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