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为何自称“朕”?把“朕”字拆开来看看,原来大有内涵

前言

秦始皇为何要舍弃谦逊的“寡人”自称,改用“朕”这个字眼呢?本是百姓日常生活的词汇,他为何要独占,作为号召天下、威严帝国的独特代号呢?其中蕴藏了怎样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君主的自我定位,往往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画卷。

一、先秦诸侯称“寡人”,表达谦逊

在先秦,中原地区分裂为多个诸侯国。诸侯国之间征战不断,鲜血染红大地。各国自成一统,互不隶属。因各地文化差异较大,对统治者的称呼也迥异。

在这种背景下,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王们常常自称“寡人”。他们身着长袍,手持丝绢,踱步于高台之上,宣告民众不时的徭役。诏书中的“寡人”一词,透露出君王的威严与高高在上。

“寡人”并非谦词,而代表至高无上的地位。因为像君主那样地位崇高的人非常少见,正所谓“人上之人寡矣”。不仅诸侯可以这样自称,有些大夫和诸侯夫人也采用“寡人”这个词来彰显自己的威严。在仕途上的人,也会时常以“寡人”自居。

与“寡人”类似,“不榖”也通常出现在诸侯的自称中。一般认为它意味着“不善”,是一种表达谦逊的用词。但是,据《礼记》记载,这实际上是边陲小国君主的专属称号。这些小国君主不得不通过这样的称谓,明自己的卑微。

二、秦始皇统一六国,自称“朕”

秦始皇本名嬴政,生于战乱频仍的秦国。秦国位处西域,崎岖山川,民风彪悍。秦人崇尚武力,自幼习马射箭,勇于争斗。他们推崇法家理念,主张强权,认为国家应该由法律约束。

嬴政生而矫捷,骁勇善战。他继位后,亲自率军东征西讨,步步为营。通过使用籍田法等强力手段,逐步削弱各国实力。最终,秦军所向披靡,嬴政击败六国,终于统一了这个分裂的国家。

根据法家思想,君主的权力建立在武力征服的事实基础上,而不是个人修为。既然已经征服了六国,那么秦帝国的皇帝地位,应当彰显这一不容置疑的权威。不必再通过谦称来弱化自己。

秦始皇推翻了周天子的统治,建立起皇帝制,自立为天下共主。他废黜了诸侯的称号,改称“朕”,与诸侯彻底隔绝开来,昭示自己傲视天下、独一无二的至高地位。“朕”自此成为皇帝的专属称谓,代表无上权力,沿用数千年,直至封建社会的终结。

三、“朕”字融合权力与财富的象征

在秦始皇之前,“朕”只是普通百姓的自称。屈原名篇《离骚》中多次使用“朕”指称自己,显示“朕”还不具有特定的贵族色彩。

那么,这个本为老百姓惯用的词汇,为何会突然被秦始皇所独占并成为天子专用呢?

小篆字形揭示了其中的奥秘——“朕”字由表示火种的“灷”及表示舟船的“舟”两个部首组合而成,寓意“船上明灯”。

在古代星宿崇拜文化中,夜空中七颗特别明亮的星星被称为“朝甫”。古人认为它连接三界通道,象征君主的至高地位。秦始皇选取“朕”自称,就是希望借用“朝甫”星宿的寓意,以彰显自己的权威。

而文字学分析显示,“朝甫”之“朝”,就是现在“朕”的旧字形。“朕”象征的“船上灯火”,与“朝甫”遥相呼应,将权力与财富融为一体,成为君主专用的称号。

四、“朕”历经沿革,渊源流长

根据传世文献《尚书》的记载,远在上古时代,帝舜就曾在让位给大禹时说到:“朕在位已七十年......”可见,“朕”自远古以来就是帝王的专属字眼。到了周代更是正式成为天子的代名词,如“敬之哉,无废朕命”等章句多次出现,代表最高统治者的权威。

秦始皇推翻周天子,自立为皇帝。在这个过程中,他深谙帝王语言的重要性,汲取了前人君主语言的精髓,采取“朕”作为自己的代称,既联结了历史渊源,也展现其夺取大权、称王称霸的坚定决心。

这恰恰构成了秦帝国霸业的重要基石,为以后的君主所共有,成为封建王朝体制的标志。每逢读及“朕”字,便联想到强横的帝王形象。

这样一个本为渔猎民族的口语词汇,在经历漫长历史的锤炼、消长沿革之后,终被秦始皇所独占,自此成为代表帝王至高无上权力地位的独特称谓。它折射出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见证了王权文化的形成,蕴藏着深邃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五、秦始皇本名避讳,专取“朕”自居

秦始皇之名“政”,在当时是比较少见的名字。为了体现皇权,秦始皇需要选择一个专属的第一人称代词作为自称,这成为一个重要决定。

本可以选择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卬”或“台”,但由于二者过于生僻难懂,难以为百姓所知晓,秦始皇放弃了这两个选项。“我”、“吾”等仍在使用中的词语也不宜充当帝王专用语,否则势必影响普通民众的日常交际。

于是,这个出生于西部偏远之地、继位后一心欲称王称帝的秦王嬴政,选择了“朕”这个古老字眼。

“朕”之所以成为理想人选,是因为它在当时的口语中已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在书面语中还常能见到。它历史悠久、古色古香,最能彰显皇权的威严。“朕”曾多次出现在周天子的诏书中,选它作为新的帝王语不仅合乎逻辑,也能与历史形成传承,为夺权增加正当性。

使用一个已基本退出口语使用的词语也有利于避免词汇冲突。“朕”成为帝王专用语不会影响普通百姓的语言交流。这一功能类似后世许多君主选用生僻字作为名讳,目的都是为了便于臣民避讳。

六、楚地遗风,口语尚存“朕”

当然,“朕”在西楚地区的方言中,依然还保留在口语使用中。我们可以从屈原的名篇《离骚》看出,业已在当时的楚国口语中充当一种较为通用的人称代词。

不过楚地在秦帝国版图的东南边陲,民风自由,楚语也与中原语有较大差异。中原地区才是秦朝统治的主要区域,主导语言的选择也最重要。“朕”在中原语已基本退出口语使用,不构成实际影响,刚好满足皇帝专用语的合适人选条件。

七、甲骨卜辞见“朕”为后世所承

甲骨文字中,“朕”字的构形包含了“月”和“关”两部分。其字形演变历程折射出古代社会形态的变迁,变迁归结起来就是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转变。

“月”字原本象征舟船,后来演变为权财的象征。这反映了古代社会由原始平等制向有阶级差别的社会的转型。“关”字也从最初的权力符号,变成代表父系血统的图腾。朕集权力,财富和世袭特权于一身,成为君主制的代名词。

秦始皇整合区域文化的同时,也整合了中原与西楚文化的语言精髓。他作为皇帝的称谓选择,正是汇通和兼容的最佳体现。

八、体现霸业展现雄心

40年,秦始皇吞并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制国家。一个书生出身的年轻人,如何发动战争,统一四分五裂的列国场景?如何在之后稳固中央集权,长期统治?

其中语言策略的精心运用,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文法字序的变更与创制,直接影响国民的思想意识; 名称与称谓的变更,改变权力结构,加强皇权中心地位。

在经历数十年征战统一六国之后,作为帝国的创始皇帝,秦始皇渴望确立统治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语言修辞的运用。这关系到直接面对臣民和群众的感召力量。

皇帝的独特称谓,正是极好体现这种合法性,并加强感化教化,稳固帝国统治的策略。

秦始皇的这个称谓选择,折射出他建立新帝国的决心和胸有成竹的雄心壮志。

九、连接天人,象征君临

秦始皇此举也蕴含天人相应的思想内涵。在当时的文化语境中,帝王的权柄常得到宗教神化,并与天道相连,获得权力正当性。

“朕”所蕴含的船上明灯,正是中国古代星宿崇拜的一个核心元素。它似连接人间与天界的通道,象征君主权利的神授性。

中国古代的帝王崇拜太阳,认为君主像太阳一样高悬于民众之上。太阳的光芒遍照大地,维系生机。这成为君主专制统治的来源。

秦始皇选取“朕”自称,无疑契合了这种政治思想。“朝甫”星宿的寓意,正与太阳的含义相似。这加强了秦始皇作为天命所归的新帝王的形象。

结语

在秦始皇心中,实力就是一切。法家思想与军国主义教育的双重熏陶,使他对权力趋之若鹜。

他广开武功,建立功勋制度,严厉的法律体系无不彰显一个核心理念——权力至上。而正式建立的封建皇帝体系,则需要语言符号来彰显统治者的合法地位,发号施令。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古老词汇的新释义,一个称谓的独特选择,折射出权力运作的本质。它奠定皇权的基石,成为千古不变的标志。

也许,正因为秦始皇选择的这个字,成就了他在历史长河中独一无二的地位与影响力。它流传千古,见证我们民族历史的沧桑巨变。任何踏入文物宝库的读者,见到“朕”字,定然会想到那位第一代皇帝的气势磅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寡人   帝国   君主   称谓   诸侯   帝王   口语   内涵   皇帝   权力   地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