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兄长说漏了嘴,范仲淹也许永远都不知道自己的身世秘密

有一天,范仲淹从疆泉寺回家去取米粮快到家的时候,几个坐在路边抽烟聊天的乡民一看见他就说:“朱说回来了?你那两个哥哥要是有你一半懂事就好咯。”

范仲淹被乡民的话搞得一头雾水,间道:“我哥哥他们怎么了?”“怎么了?手痒呗!”一个乡民笑容诡谲,做了个赌博的动作。

乡民们聊到两个兄长的事情让范仲淹的心情很不好。从小到大,两个哥哥花钱就大手大脚,丝毫不像他那么懂得节省。

同样是父母给的零花钱,两个哥哥三两下就花光了,他却舍不得花,把钱积攒下来。他们的钱花完了,竟然还朝他要。

这么多年来,继父的官职都是原地踏步,没有得到任何升迁,俸禄当然也只能原地踏步。

继父一个人的俸禄要养活这么大一家人自然不容易,日子过得并不宽裕,勉强能维持生存,因此他才省吃俭用,每天在遭泉寺喝粥度日。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两个哥哥不仅游手好闲,好逸恶劳,还学会了赌博,经常相约出去赌博。虽然继父名下还有些田亩,但哪经得起两个哥哥如此挥霍?

哥哥们赌博的事他听母亲说过一次,觉得很震惊,便找兄长们谈心,好心规劝他们不要让父母操心,哪知道他们却不以为然,表面上答应,背地里依然我行我素。

这不,还未进家门便又听到了他们“手痒”的丑事。自己从小就省吃俭用,一文钱当做两文钱花,整天在酷泉寺喝粥,两个哥哥不仅挥霍无度,竟然还赌博!真是太不像话了!

范仲淹到家果然不见两个哥哥的踪影,一问母亲,才知道他们确实又出去了。他心里很不舒服,想跟母亲说乡民们对哥哥的议论又怕母亲操心,只好忍住了。

晚上两个哥哥回家时,范仲淹把他们叫到门口问出今天村民议论的事情并对此进行劝诫,但没想到的是长兄却硬邦邦地甩出一句话:“我们花我们朱家的钱,与你何干?"

两个兄长为何口口声声说他们花朱家的钱与他无关?难道他不是朱家的人吗?心中感到很疑惑的范仲淹跑去问母亲,母亲先是默不作声,沉默良久后竟捂着嘴巴抽泣起来。

范仲淹见母亲哭了,惊讶不已。见母亲不吭声,只是默默的抹眼泪,范仲淹更觉得此事非同小可。在他的不断追问母亲才一咬牙告诉他说你本就不是朱家的人!

母亲的话让范仲淹如五雷轰顶,目瞪口呆,甚至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半响才反应过来。事已至此,何况儿子也已长大成人,谢观音觉得没必要再向他隐瞒身世。

她想了想轻声说:“是的,你不是你父亲的亲生儿子你本来是苏州范氏子孙,姓范名仲淹你的亲生父亲叫范墉,你是娘改嫁带到朱家来的。”

“范氏子孙?范仲淹?范墉?娘改嫁......”范仲淹被母亲这些话搞糊涂了。谢观音将范仲淹的身世娓娓道来。

原来范仲淹的父亲范墉曾任成德军节度掌书记,太宗端拱二年十二月初八朝廷调任他为武宁军节度掌书记。

由于当时天寒地冻,一路劳累颠簸,范墉积劳成疾,不幸感染伤寒,一病不起,还未上任就病逝在徐州驿馆。

当时范仲淹出生才四个多月......在武宁军节度使的帮助下,武宁军派出兵士去真定府把你父亲原配夫人陈氏的灵柩迁移苏州。

又派出两名兵士护送谢观音带着三个孩子将范墉的灵柩运往苏州,然后将陈氏的灵枢和你父亲的灵柩合并于苏州范氏祖坟。

“到达苏州后,本以为范氏家族会同情我们孤儿寡母没想到他们竟然不相信我们母子俩的身份只是把你的两个哥哥留下,将我们孤儿寡母却扫地出门......”回忆起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泪流满面的谢观音早已泣不成声。

母亲的讲述让范仲淹唏嘘不已。他没想到母亲竟然还有如此令人心酸的往事,过去从未听她提起。在这么艰苦的日子里,母亲能将他拉扯大是多么不易!

范仲淹身世的秘密终于真相大白。此刻的他心里五味杂陈,感慨万千。过去,他也曾对家里的诸多事情产生过疑惑,感到不解,比如从小到大,为何母亲总是护着哥哥,对他却严加要求。

每次他跟两个哥哥发生争吵母亲总是不问青红皂白地责骂他,每次总是叫他让着哥哥,搞得他虽然很委屈,却敢怒不敢言。

另外,两个哥哥从小对他就兄弟感情冷淡,特别是长大后,哥哥们对他都是不冷不热的样子,跟他说话经常阴阳怪气。

这两年他在醋泉寺读书,每次回家取粮,两个哥哥总要找机会对他冷嘲热讽一番,说他跑那么远去读书是多此一举,有一次甚至还说他是浪费家里的粮食。

不管哥哥们的话说得多难听,他都默默忍受,因为从小母亲就叫他让着哥哥,还多次跟他讲“庾衮侍疫”的故事。

原以为母亲做这些只是为了让他从小懂得孝梯之道,尊敬哥哥,别无他意。没想到竟然还有这样的秘密!

近年来,两个哥哥的言行举止越来越不像话,让人看不过眼,他便好心劝说他们,谁知他们不但不领情,而且还总是话中带刺话中有话。

刚开始他不怎么在意,也不往别处去想,因为继父从小对他关怀备至,视如己出,他以为只是哥哥的性格使然,并没别的意思。

这次回来,两个哥哥说得如此露骨他才觉得有些不对劲,甚至有些怀疑自己的身世,因此才三番五次地追问母亲,母亲最终说出了这个埋藏了二十多年的秘密。

要不是自己追问母亲,可能母亲永远都不会说出这个秘密,那么他就永远不知道自己的身世。现在好了,现在一切都真相大白了,过去的所有疑间都得到了解答。

原来,自已规劝兄长真的是多管闲事,因为自己真的不是朱家的人,二十多年来,自已只不过是寄人篱下而已。

想到这些,范仲淹的心火辣辣的痛,自尊心受到了强烈的伤害。他的心里非常痛苦因为他不能不接受一个残酷的现实:从小那么疼爱他、关心他的继父,竟然不是他的亲生父亲!

这一夜,范仲淹辗转难眠,思绪万千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自己从小寒窗苦读,发奋努力,发下为国效力,为君分忧,为民谋福的大愿。

自己总是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成为朝廷命官既实现自己心中的抱负,也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为了能够实现这个梦想,多少年来他废寝忘食地日夜苦读,就差没悬梁刺股凿壁偷光了。

特别是在疆泉寺的这两年,他经常挑灯夜战、通宵达且地读书,就算长年累月就着野菜吃粥也无怨无悔。

他这么做除了想实现心中的抱负之外,也想为朱氏家族争光,光宗耀祖。谁知道到头来才知道:自己竟然不是朱家的子孙,不是继父的亲生儿子!这真是个天大的笑话。

直到现在他才知道,他的亲生父亲名叫范墉,曾任成德军、武宁军节度掌书记,父亲在他刚出生不久就离开了人世。

那个给他生命的父亲,那个他还来不及多看几眼、来不及叫一声“爹”的父亲,长眠于苏州范氏祖莹的一堆黄土中,让他永远失去了报答的!

想到英年早逝的亲生父亲,范仲淹热泪盈眶。他在心里默默地告诉父亲:“爹!孩儿已经长大,孩儿在朱家生活了二十多年今天才得知自已竟然是范家的子孙,是爹的儿子!孩儿一定发奋努力,争取早日金榜题名,出人头地,告慰爹的在天之灵!”

范仲淹由自己的亲生父亲想到了继父朱文翰。继父虽然不是他的亲生父亲,但继父毕竞养育了他二十多年,对他有养育之恩。

继父从小对他视如已出,关怀备至,教给他诸多做人的道理,经常勉励他做一个对国家贡献的人。

少年时期,他就是从继父身上知道了朝廷命官的意义,发愿长大后要做一个像继父一样清正廉洁的好官。

多少年来,继父一直都是他心目中的偶像,学习的榜样,每每跟人谈到继父,一股自豪之情便油然而生。

是的,继父的养育之恩,恩重如山,他又怎能忘记?怎敢忘记?因此,就算朱氏哥哥们说话再难听,做事再过分,他也不能因此而责怪继父,甚至对继父产生怨言。

有朝一日他出人头地,他一定要报答继父的养育之恩。范仲淹想到了母亲。

今天听了母亲那段关于父亲死后、他们孤儿赛母被苏州范氏家族拒之门外、走投无路的母亲不得不寄居在咒钵庵的辛酸往事,他很伤心,也很震惊,甚至非常气愤。

他明明是范家的骨肉,范氏家族却不肯承认,而是将他狠心抛弃!他们怎能如此绝情?可怜的母亲抱着福裸中的他对范氏族长苦苦衰求,却始终无法打动族长坚硬的心,最终还是将他们孤儿寡母拒之门外。

所幸老天有眼,母亲最后被咒钵庵的师太收留,否则他们孤儿寡母还不知道该去何处落脚。

难怪母亲常说要多读佛家经典,从母亲身上,从这些年来他的亲身经历中,他深深地感受到,佛门中不仅有着人生的大智慧,更有着世间少有的大慈大悲!

想到母亲为他吃了那么多苦,受了那么多委屈,范仲淹禁不住泪流满面。可怜的母亲为了让他有一个完整的家,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只能改嫁于朱家,委曲求全,任劳任怨,并向他隐瞒了二十多年的身世秘密。

范仲淹最后想到了自己。他以“朱说”的身份在朱家生活了二十多年,直到现在才知道自己名叫“范仲淹”,这是刚出生不久父亲赐给他的名字,这是多好听的一个名字呀!

感谢给了他生命的父亲,难怪他从小就发现自己与众不同,善良正直,嫉恶如仇,原来他有一个名叫范墉的父亲,一个善良正直清正廉洁的父亲!

如今,既然一切都已经真相大白,他不想继续待在朱家,因为他不想再让两个哥哥觉得他是朱家多余的人,他想自立门户,自立自强。

他甚至想马上逃离这个原本就不属于他的家。可他还不能够完全自立,何况他舍不得丢下母亲。

但经过深思熟虑,几天之后,他拜别母亲离开朱家,踏上了去应天书院的征程。书院虽建于闹市,却闹中取静,环境幽静。

院内,红墙绿瓦,雕梁画栋;院外,花红草绿,垂柳依依。书院建筑规模宏伟,共有房舍一百余间,藏书数千卷,是个求学的好地方。

在应天书院安顿下来的范仲淹满心欢喜,对这个全新的学习环境非常满意,存于心中多时的不快一瞬间就烟消云散了。

书院不但环境好,藏书多,而且免收学费,这对于囊中羞涩的范仲淹而言,真是个难得的好机会。

范仲淹非常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发奋苦读,毅力惊人。夜里,他挑灯夜战,和衣而睡;凌晨,他闻鸡起舞,伴着晨曦早读,从未间断。

他在酬泉寺养成的吃粥习惯保持至今,每日吃粥咽菜,自得其乐。晚上读书累了,困了,就用冷水洗一把脸;饿了,就吃几口粥继续读书。

如此这般,不到半个月,整个书院的师生都知道书院里来了个嗜书如命的学生。先生和同窗们都纷纷称赞他是“颜回转世”,向他竖起大拇指,先生甚至号召书院的学子以他为榜样,向他学习。

春秋冬夏,寒来暑往,范仲淹一年四季都保持着读书不倦、书不离手的习惯,除了吃饭睡觉,他基本上都和书本在一起。

每天天未亮他就起床,在书院的空旷之地舞一通剑,然后伴灯晨读,等书院的学子起床后他已经将当天先生要开讲的内容预习了一遍。

晚上,同窗们都睡了,他还在伴灯苦读,将先生当天讲过的学问再温习一遍,根据自己的领悟再解析一遍。

休息的日子,同窗们都呼朋唤友相约出去游山玩水,看花赏景,唯有他依然独守书院,与书为伴,不知疲倦如痴如醉。

范仲淹的书院同窗好友当中有一个是南京留守家的公子,这位公子目睹范仲淹终年吃粥,心生敬意的同时,也有几分恻隐之心便从家里带来些美味佳看送给范仲淹吃。

谁知几日过去了,那些莱肴依然完好如初,范仲淹竟然没动过一筷子。这位公子心里有些不悦,忍不住怪罪起范仲淹来,对此范仲淹也只是笑着说:“生活太好,才会扰乱了苦读之心。”

在偌大的应天书院、莘莘学子中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了解他、知道他的远大志向和非凡的自信心呢?在他们看来,他寒窗苦读、吃粥咽菜是在作践自己。

但是在他看来,人活在世上,不是来享受的,而是带着使命而来,是来干一番事业的。如果虚度青春年华,碌碌无为直到终老,岂不是白来人世一遭?

自己既然已发下“为国效力,为君分忧,为民谋福”的大愿,就要朝着这个目标一如既往、全力以赴地去努力,直到实现心中的梦想。

为梦想而努力,为抱负而追求,就算是吃粥咽菜也能香甜可口,自得其乐。如果胸无大志,整日浑浑噩噩,醉生梦死,就算整日美味佳肴,那也无异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身世   孤儿寡母   乡民   继父   苏州   兄长   书院   哥哥   父亲   母亲   秘密   两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